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知识大树

从事投资多年以后,我深刻意识到,投资所需要的知识是无止境的。 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是塑造投资能力的起点,而这与我的儿时际遇不无关系。

独立思考的种子

1972年,我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双职工家庭。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人管,可以趁父母上班时偷跑出去。我经常和一群小伙伴集体出游、四处玩耍。那时我不爱上学,满脑子都是对“仗剑走天涯”的憧憬,想做一名游侠纵横江湖。记得当时看完一部很火的电影《少林寺》,我还真的“投奔”嵩山,想学盖世神功。小学时我的成绩很差(唯独体育还好),整天和一群小伙伴踢球、打球、在河里游泳,差点没考上初中。说“差点”,是因为那时候小学考初中的最低录取分是140分,而我考了141分,刚好就多了1分。进入初中以后,当时的班主任游仙菊老师还时常鼓励我,让我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好好用于功课。

虽然不喜欢学校里的功课,但我从小就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那时我觉得,别人能告诉我的,书里可能都有;但书里有的,别人未必知道。我从书中看到的世界,要比四处闲逛看到的大得多。当时家里有一位亲戚在市图书馆工作,父母就经常把我“扔”到这位亲戚那里,亲戚怕我乱跑,就把我“锁”在图书馆里。我虽然天生好动,却能够安静下来,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看一整天的书。当时,我对读书特别痴迷,读了很多不同种类的书:武侠小说、散文诗歌、人物传记……包括很多东欧国家和苏联作者的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里面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人们正在那里决定着自己的和别人的命运,我却在这儿牧马。怎么能这样呢?应该逃走,不然我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现在回想,这些书不仅仅让我对知识的涉猎更加丰富,也给了我人生智慧的启迪。

当几乎读完所有我感兴趣的“文艺”书后,有一些学术书籍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方面,这些逻辑性极强的书提供了严谨的问题分析框架;另一方面,这些分析的背后还有许多关于人类正义感和社会道德判断的内容,令人深思。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不断意识到,原来深入思考、逻辑推理和缜密决策是这样有趣的事情。可能正是从那时起,我突然在功课上认真起来,开始努力提高文化课成绩,渴望能考上最好的大学,去更大的城市,接受最好的教育。那时我读高中二年级,幸亏觉醒得还不晚。

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读书和启蒙的年代,激情、浪漫和理想主义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而我尤为幸运:从小阅读的大量书籍无疑成为我最好的伙伴,通览闲书“走南闯北”,领略山川自然、历史长河和人文掌故;研读经典“醍醐灌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逻辑分析的习惯。南宋著名诗人、藏书家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也曾说:“学习让你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比那天早上醒来时聪明一点点。”尽管当时读书只在我的脑海中埋下了独立思考的懵懂种子,但后来在东西方接受的教育,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我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从外在的原理和内在的感悟出发重新提炼这些经典的智慧。时至今日,我依然享受阅读的乐趣,家里的书架上全是好书,对一些重要读本反复阅读,仍能常读常新。

记得在上学时,我受文化课上天天背诵的“三个有利于”启发,总结出自己的“三把火”理论,即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那就是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在我看来,求知、思考和实践最能让人保持一颗“少年心”。如果把人类掌握的所有科学知识、技术、经验和想象力比喻成一棵知识大树,每当不同领域的学者、不同行业的实践者有重要著作出版,就好比这棵大树生出新的枝丫,而我有幸能在小的时候就在这棵大树旁采撷一二,现在依然守候着这棵大树,通过海量的跨学科阅读,掌握各个学科最重要的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我深刻意识到,要做出正确的决策,价值投资所需要的知识是无止境的。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寻得洞见,不仅需要掌握金融理论和商业规律,还要全面回顾历史的曲折演进,通晓时事的来龙去脉,更要洞悉人们的内心诉求。 我所坚持的和小时候热爱的并没有改变,全出于内心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渴望。

“小小独角兽”

我不仅喜欢看书,还做过跟书有关的生意,严格来讲这算是我的第一次创业。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有山有湖有寺,古往今来出过不少名人,我的中学校友、师兄施一公,是现在名气最大的驻马店人之一。他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校长,现在担任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他说:“驻马店之于河南,就像河南之于中国,亦像中国之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看都是这样,我们一直在奋力追赶。”这座中原小城与火车站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叫“靠路吃饭”,驻马店曾是外出务工人口大市,京广线上的火车每到驻马店站,停的时间常常比较长。这座城市的发展曲线、许多驻马店人的生活轨迹,可能正是靠铁路来改变的。百年前的驿路不在,如今铁路已成寻常交通方式,运送着物资、上大学的学生和无数外出打工者,成为某种资源分配的方式,也成为人们谋生和改变命运的轨道。勤劳的品质、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努力以及走出去闯一闯的勇气,是这座火车站给我的启蒙。

我家住在火车站旁,常能看到人们背着行囊搭乘火车的场景。别人可能会从中看到远方的诗意,那时的我却看到了眼前的生意。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常常晚点,总是超载,等车的老乡们在候车室或者广场上不是打盹,就是发呆。所谓商机就是解决痛点,对于候车的乘客们来说,消解无聊、制造快乐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产品。于是“创业”开始了:我发动同学们从家里拿来各式各样的小人书,有单行本,还有连环画,到后来还有各种杂志,在火车站“摆地摊”,搞“流动借书站”,供老乡们有偿借阅。我们甚至还做起了“捆绑销售”“套餐服务”——租5本书就送水、送零食。起初只有我一个人在火车站经营,后来高三暑假时,我还把租书、卖书的生意发展到了火车上,拉起了一个五六人的小团队,在京广线上“流动服务”。其实拓展“卖书场景”的另一个目的是借此机会四处游玩。那个时候,租小人书算是比较流行的,孩子们喜欢看,大人们也爱看。用现在互联网圈的话说,也算是“共享经济”。小人书、连环画是那个年代最有意思的文化产品,火车站候车场景提供了巨大的流量入口和充足的用户时间,用户有强烈的触发机制,而且那时还没有手机和各种电子产品可以用来打发时间,所以形成了租小人书、连环画的刚需。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有风险投资,没准儿这个小生意还能拉到融资,成为“独角兽”。这当然是笑谈。

每个人都会受到幼时经历的影响,我也不例外。我在这座城市读书上学、踢球游泳、摆书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很多人生阅历、社会感触、未来憧憬都是这座城市带给我的。记得上高中时,我担任班长,班主任孟发志老师告诉我,要想当好班长,就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上大学前,为了体验生活,我还跑到一个建筑工地干过一个月的砖瓦工。砌砖时,有人在一楼扔砖,我在二楼徒手接砖,练就了一手“硬本领”。干完活最大的体会就是,劳动是幸福的,因为干完活吃什么食物都很香。这些儿时的想法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我始终希望去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人的生活、处境,理解不一样的人生际遇,认识这个丰富而变化着的世界。在今天的投资实践中,我仍然受惠于这些难得的成长经历,因为 价值投资不是数学或推理,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像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一样,理解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才能真正掌握什么样的产品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什么样的服务真正有意义。 ctmqPna3eYo2XaymdWrdXAfgO4zl4jMRNnxioMJAVisfWrUQHmfq6JVYjEKCep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