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行情中的“特立独行”

在高瓴成立初期,我们就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一方面希望“think big,think long” ——谋大局,思长远,架起“望远镜”去观察变化、捕捉机遇;另一方面用“显微镜”研究生意的本质,看清它的“基因”“细胞”,还有“能量”。在创业的一招一式中,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逐渐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有些事情不能做,从一开始就不做

在中国,由于制度、文化、历史惯性、发展阶段等因素,投资领域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草莽的江湖气息。有人依靠超强的资本嗅觉和运作能力,在复杂的社会脉络中辗转奔波,有人“辞官归故里”,也有人“漏夜赶科场”。许多人迷恋挣快钱的刺激感,因为从短期回报率来看,挣快钱能够很快证明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但这无疑是危险的。所有的快钱,它产生的理由无外乎这样几点: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热点追逐中的投机,甚至是权力寻租。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天生好奇,有着本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然而,快钱带来强烈欢愉感的同时,却极易麻痹人们的神经。 投资人一旦懒惰,一旦失去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就可能失去了某种正向生长的本能。 那些赚快钱的人会发现路越走越窄。我们也有一些挣快钱的机会,但我们敢于说“不”,敢于不挣不属于我们的钱。

有些事情不能做,从一开始就不做。有些钱不能要,如果出资人不理解我们的坚持,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法与之磨合。 对于一家从零开始做投资的机构来说,没有资源,没有名气,我们只能一步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投资方法。我们没有所谓的“顿悟时刻”,而是在不断试错中付出能够带来长远回报的努力。

在高瓴成立的头几年,国内市场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局面。2005年,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全国“两会”中提出了“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观点。那一年,中国GDP达到18.2万亿元,GDP增速处于11.4%上下的高速增长区间。资本市场改革悄然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打破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制度差异,实现了证券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定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金融业对外开放按照加入WTO的条款要求逐步发展,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进入长期渐进升值轨道。房地产市场也在需求释放和政策调控中呈稳步上扬趋势。这些事件无法直接开启之后数十年中国浩瀚发展的伟大历程,但我们时常可以感知到未来的喷涌之势。

面对外界的环境,选择适应环境的方式成为影响未来的关键所在。正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我们修炼自身的内核,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重仓腾讯

“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当我们拥有“巨款”时,第一笔投资就是重仓腾讯,在单笔限额内,把最大的一笔投资都押注在了腾讯。那时,腾讯公司刚上市一年多,主打产品之一是QQ,一款在互联网上即时通信的软件,以一只闪烁的企鹅为形象。

到2020年2月,腾讯公司的估值从2005年的不到20亿美元增长到约5000亿美元,看来我们真的是“赌”赢了。是的,我们无法否认赌的成分,在那个节点,谁也无法判断即时通信这门生意有怎样的影响力,谁也无法判断腾讯这家创业公司能否杀出重围,谁也无法判断互联网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又不全是赌。在投资前,我们按照一贯做法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当时,互联网业态相对简单,即时通信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曾经有分析员这样概括:即时通信使亲友的沟通突破时空界限,使陌生人的沟通突破环境界限,使自我与外界的沟通突破心理界限。而作为沟通软件,即时聊天应用突破了作为技术工具的界限,人们将感受现代交流方式,并构建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构成了投资的亮点:腾讯真正打破了亲疏关系的局限、社交阶层的局限、沟通场景的局限,特别是帮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没有束缚的沟通,打破了现实中的疏离感。尽管初步调研的结果比较乐观,我们仍然有很多顾虑,最突出的有两点。

首先,即时通信软件的本质是什么?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沟通渠道,还是提升现有沟通的效率?是解决人们的不安全感,还是创造了一种更高级的娱乐空间?一旦形成了连接,能否出现更多的“同心圆”,发展更多的业务?

其次,我们更大的顾虑是,用户基础到底有多大?能否形成网络效应,实现用户黏性?当时我身边的人很少用QQ,许多人以用MSN为荣,而腾讯的用户乍看上去多是“三低”用户——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

一次去义乌小商品城的调研之行让我们有了意外发现。那次并不是专门去调研QQ,而是为了调研别的事情,顺便看看大家都在用什么交流。我们惊奇地发现每一个摊主的名片上除了店名、姓名、手机号以外,还有一个QQ号。后来我们拜访政府的招商办,连招商办的官员名片上也有自己的QQ号。原来,QQ的用户深度超乎想象,它对中国用户群体的覆盖满足了社交的无限可能。社交可能是有圈层的,但社交工具不应该有圈层,它应该连接所有人,打破亲疏关系、社交阶层以及沟通场景的局限,让沟通可以随时被发起、被等待、被记录,把自身人性的东西通过产品还原、纾解和建构,完全解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马化腾曾经这样定义即时通信,他认为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品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共享信息资讯、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的平台,语音通话、视频通话、音乐点播、网络游戏、在线交易、BBS、博客等新的应用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几年后,这些定义悉数兑现,这样一款产品几乎成为中国“网民”的标配,许多人把QQ号作为自己的网上ID,许多“网民”的第一个网名就是QQ昵称。

这次对QQ的调研和对腾讯产品理念的反复思考,打消了我们之前所有的顾虑。事后复盘时,我们更加坚定了一直坚持的信念:一个商业机会,不应看它过去的收入、利润,也不能简单看它今天或明天的收入、利润,这些纸面数字很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是,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给社会、消费者提升效率、创造价值。 只要是为社会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会兑现,社会最终会给予它长远的奖励。

勇敢地去接“下落的飞刀”

市场永远在波动,而我们却一直在“特立独行”地研究、学习与判断。价值投资需要做的基础研究很多,以至于我们无暇猜测市场的潮起潮落。

2008年,一场漫及全世界的金融海啸让所有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愤懑和无奈。与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一样,我们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弥漫的恐慌情绪中陷入疑惑、忧虑和沉思。在冬季里活着的树木必然有坚硬的角质层,在寒冷中过冬的动物必然有厚厚的皮毛,那么在这场金融寒冬中,投资人应该依靠什么?

我们从不相信运气,因为无论是概率验算还是神灵保佑,似乎都不管用,我们相信的是长期理性,理性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当然,在巨大压力下,这种观点仍然不能让我们坦然镇定,我们在紧张地观望着整个行业的震荡与兴衰。有人把“金融危机”比作“癫痫”,来强调其不可预测性。但2008年的无数预警,都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错判或者忽略。当时国内金融市场对这场危机的感知是迟缓的,直到2008年9月15日,在同一天内,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诞生于中国清朝道光年间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两条新闻传入国内时,人们才惊惶地意识到,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危机终究还是来了。在随后的一周,全球股市市值蒸发7万亿美元,亚洲、欧洲金融市场也剧烈动荡,外汇市场剧烈波动,流动性趋于干涸。2008年10月,金融危机迅速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各项经济数据大幅下降,决策者呼吁:信心比黄金重要。

尽管凭借着警觉,我们在系统性风险指标急速上升时已提前降低了仓位,但账面仍损失惨重。在市场陷入谷底的时刻,信仰决定了看待这场危机的视角。任何一场世界性的危机都异常恐怖,但我们始终相信长期主义,相信人们有智慧、有办法化解它,人类社会不正是在一场又一场的危机和重生间螺旋式发展的吗?历史长河中,如果给你一块硬币赌人类命运的话,你应该永远相信人们的智慧和企业家精神。我们更加相信国运,相信中国哲学,相信中国的腾飞之势,中国的发展不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浴血奋战中凯旋吗?

最终,我们决定义无反顾地“赌”危机的破灭,“博”市场的反弹。这不仅仅出于我们对于市场的判断、对于“重仓中国”的坚持,更关键的是企业家的能力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中不乏拥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企业家,以及最勤劳的员工,他们都是最扎实的奋斗者。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不能轻易错过市场触底反弹的机遇,我们的信心在这个时候反而很强烈,帮助我们在市场的杂乱信号中找到最终的方向。

我们相信,每一次重大危机都是一次难得的际遇和机会,尤其需要珍惜。危机既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压力测试,让我们看清到底谁在“裸泳”;又是一面镜子,足以“正衣冠,端品行”。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投资人能否坚持初心、坚持反复强调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个时候坚持的东西,往往既是决定生死的,又是关乎声誉的。 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资机构,往往做到了既看到眼下,时刻做好打算,又目光长远,不为一时一地而自乱阵脚。 这种理念需要不断地强化,要印刻在基因里。

事后回看,颇有意思的是,当很多投资机构都在自忖生死的时候,我们竟在“傻呵呵”地装修新办公室。我们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计划搬到一栋新的写字楼里,并在这家写字楼的顶层租用了更大的办公室。当时有员工戏称:“我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家以举锤子、敲钉子直面金融危机的投资机构了。”在这次金融危机期间采购的办公家具至今仍在使用,并非为了纪念,而是因为当时坚持采购最好的家具,力求坚固耐用,做长期打算。 96nPrh9AyOhFAPUXqCgmJJtYXybwmBbMhfHsVoa9nTeclr9wLzlqO+l1dDK40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