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谢

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秘书长威廉·L. 霍兰德先生最早激发了我们编写本书的想法。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太平洋国际学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人文学部的赞助。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家中国研究专家的“合资公司”,他们在各个层面上的贡献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如果要写一份详细的致谢声明,恐怕会比一份控股公司的报税单还要复杂。对本书贡献最突出的还要属房兆楹先生和孙任以都女士。房先生的贡献主要在19世纪的部分,孙女士的贡献则主要在20世纪的部分。他们是本书的合著者,虽然并不为最终结果负全责。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休中诚(E. R. Hughes)、刘广京、施维许(Earl Swisher)、韦慕庭(C. Martin Wilbur)、芮玛丽(Mary C. Wright)等或是提供了原始手稿,或是为1950年的初稿写了大量评注。坂野正高、狄百瑞(Theodore de Bary)、弗兰克·L. 本斯(Frank L. Benns)、欧仁·P. 鲍德曼(Eugene P. Boardman)、卜德(Derk Bodde)、康拉德·布兰特(Conrad Brandt)、陈受颐、裘开明、玛莎·戴维森(Martha Davidson)、徐中约、洪业、马里乌斯·詹森(Marius Jansen)、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拉尔夫·鲍威尔(Ralph Powell)、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苏钧炜、斯坦利·斯皮克特(Stanley Spector)、钱存训、卫德明(Hellmut Wilhelm)、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芮沃寿(Arthur F. Wright)、杨联陞、于震寰等对本书提出了同样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胡适博士对本书第26章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还要由衷地感谢陈爱丽为本书的参考文献目录和术语表提供的专业帮助,感谢罗沙蒙德·查普曼(Rosamond Chapman)在编辑方面的帮助。关于本书的技术性细节,请参看其姊妹篇《〈冲击与回应〉研究指南》。

按:《研究指南》一书已另行出版。之所以另出,是因为我们希望能使有兴趣的读者更易接受《冲击与回应》一书本身。《研究指南》包括简短的参考注释(与正文中的标号对应),若干对史料的进一步探讨,一份完整的中、英、日文的参考文献目录,以及一份中文术语表。所有这些资料都是为汉学研究者准备的。虽然这样的专家在我们看来是美国的宝贵财富,但不幸的是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所以这本为他们编写的书将另行出版。

费正清 邓嗣禹
1953年9月 Q+4ORsVi8wRK7QSXrsWdf9mLJZYv2e3Bc61sen04Fze8pzOAZm1xB1P44y3Bhx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