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官民两途:书院的起源

书院产生于唐代,它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书院有官府与民间两大源头。民间书院源自读书人的个人书斋,唐诗所描述的书院,大多都是这一类书院。与个人书斋不同的是,民间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由私密而公众,这是书斋与书院的分野。从私家专有走向服务公众,是书院从书斋中脱颖而出并走上独立发展的关键一步,书斋也因此成为书院根植于民间的源头之一,这也是早期书院以读书为主要功能的原因所在。民间最早的书院当属攸县的光石山书院,它在唐玄宗时代就“故基尚存”了。关于民间书院最可靠也最生动具体的记录,见于当年文人骚客的诗作之中。唐诗中涉及书院的诗作至少有以下22首 ,兹将其作者、诗题与出处等开列如下:

唐玄宗:《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全唐诗》卷三。

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全唐诗》卷八七。

韩翃:《题玉真观李秘书院》,《全唐诗》卷二四五。

卢纶:《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一作《同钱员外春中题薛载少府新书院》),《全唐诗》卷二七八。

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全唐诗》卷二七九。

李益:《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全唐诗》卷二八三。

王建:《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全唐诗》卷二九九。

于鹄:《题宇文褧(一作裔)山寺读书院》,《全唐诗》卷三一〇。

于鹄:《赠李太守》,《全唐诗》卷三一〇。

杨巨源:《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全唐诗》卷三三三。

刘禹锡:《罢郡归洛途次山阳留辞郭中丞使君》,《全唐诗》卷三六〇。

吕温:《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全唐诗》卷三七〇。

姚合:《题田将军宅》,《全唐诗》卷四九九。

顾非熊:《夏日会修行段将军宅》,《全唐诗》卷五〇九。

杨发:《南溪书院》,《全唐诗》卷五一七。

许浑:《疾(一作病)后与郡中群公宴李秀才》,《全唐诗》卷五三五。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全唐诗》卷五七〇。

贾岛:《田将军书院》,《全唐诗》卷五七四。

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全唐诗》卷六四〇。

李中:《石棋局献时宰》,《全唐诗》卷七四八。

齐己:《宿沈彬进士书院》,《全唐诗》卷八四四。

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诗》,《补全唐诗》。

以上除3首涉及丽正、集贤等官府书院之外,有19首诗歌称咏民间书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检索、解读、分享千余年前那奇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书院世界。

书院的另一个源头在官府的丽正、集贤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脱胎而来,设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校理、知书、书直、写御书、拓书手、装书直、造笔直等职,集藏书、校书、刊书、讲书等功能于一体。关于书院学士的主要职责,《唐六典》有明确记载:“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以发展学术文化事业为主,而无具体的政务,这就是官府书院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的区别所在。官府书院起到将千百年国家藏书、校书、修书及由此而辨彰学术的经验传输给新生的桥梁作用。

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使自己同时拥有了官办和民办的传统。官办书院拥有官府的强大力量,可以获取合法甚至正统的社会身份,克服官本位社会大环境对其造成的生存困难,从而发展壮大,形成正规化、制度化特色。民办书院则赢得民间广大士绅留意斯文的热情与世世代代的支持,其力较之官府书院的强大,虽显单薄,但它绵长、持久而深厚,众志成城,可以化解因官力式微或消失而带来的困境,形成自由讲学、为己求学、注重师承等气质与特色。官办和民办两种形式的长期并存,也即官私两种势力的长期并存,使书院可以长期保持某种官学与私学成分共存的结构态势,形成一种似官学而非官学,似私学而非私学的整体生存特色,并进而以这种特色与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完全区别开来,成长为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之外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从此以后,书院就在这两大力量体系的交相影响之下,开始了更加辉煌的发展历程。

对初始阶段书院进行实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院的起源问题。在唐五代72所书院中,除7所书院不明创建人之外,其他65所可以确知其出身情况。65所书院中,9所为中央政府所建,3所为地方官员所建,合计官建书院12所,约占总数的18.46%,另有1所书院得到过皇帝的赐额;民建书院53所,约占总数的81.54%。统计数字表明,民间社会是书院的主要源头,官府处于次要的地位。但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官府作为书院源头的存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社会,皇帝、中央政府、地方官员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实质性地改变官民力量的对比,更何况官办的实际比例已经超过18%。因此,在书院的起源问题上,对于官民两大源头,我们必须同样重视。

总之,官民两个源头的汇合,加以社会上书籍增加、读书人大量出现这一先决条件,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拥有较多书籍的文化教育组织,这一组织的公众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它的规模比私人书斋要大,得由垣墙围绕一些房舍组成,所谓“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历来讲究名实相副的中国士人,就将这种全新的组织称为书院了。“书”表现的是特色,“院”显示的是规模。 3+sVZChXNNrZJEmYasTwWAXDZajyeRfNuOyFMaU8dfzrD8Q1jXXH1k02u5Htt6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