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被消费改变的雇佣与劳动

每个人在消费方面都有攀比心理,都喜欢和别人比富、向别人炫耀。美国制度经济学鼻祖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的著作《有闲阶级论》(1899年),曾论述了有钱人的“炫耀性消费”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S.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的著作《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1949年),则以“与(邻居)琼斯一家的攀比”为主题展开了议论。和凡勃伦所生活的时代相比,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竞争消费的队伍。此外,与杜森贝里的时代不同的是,当下的人们已不仅仅是在和邻居攀比。当今社会,人们进行社交和竞争的场所从狭隘的邻里扩展至职场、健身房、美容院及各类为娱乐活动修建的商业设施,攀比消费之风更是扩大到社区外部,消费竞争被触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通过无止境加班、超负荷兼职与频繁跳槽赚来的收入,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森冈孝二教授在《过劳时代》“被消费改变的雇佣与劳动”这一章节中,将《过度劳累的美国人——业余时间出人意料地减少》一书中提出的“工作与消费循环”概念作为中心论点。当以消费为实现自我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攀比消费之风就会成为过度劳动的重要诱因。同时,消费主义的思想对人们交流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购买的商品已经成为集中显示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如果一名工资不高的普通职员,开着价值50万美元的高级轿车,一般来讲,与其说他是图实用,倒不如说是讲排场。有的人戴着价值几万美元的劳力士,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为了炫耀。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只要经济上多多少少有些富余,就会在吃穿用度的每一个方面攀比,自己用什么东西、在哪家餐厅吃饭、假期去哪儿玩、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等等。现代消费的这一性质因广告业和大众媒体的发展而不断被强化。人们看到电视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看到屏幕里明星的穿着打扮,就会尽量向他们看齐。

在美国,已婚女性的全职就业率高,学历和工资相当的男女结为伉俪的例子很多。因此,夫妻二人都是高薪资、有双份收入的家庭正在逐渐增多。由于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单职工或单亲家庭的人看到富裕的邻居去国外旅游、到高级餐馆就餐、在孩子的教育上大量投资,就算不情愿,也会忍不住和邻居攀比起来。

在这种消费环境下,人们不认为过朴素的生活是美德,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哪怕工作再累、工作时间再长,也会通过加班或者回家工作,尽量多挣些钱。即便如此也还是挣不到足够多的钱的话,就透支将来的收入,贷款或者用信用卡支付。要是有存款,也可能取出来花掉。而这么一来,为了填补贷款和透支的大洞,就只有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

森冈孝二教授长期担任“大阪过劳死问题联络会”会长,推动了2014年日本《过劳死等防治对策推进法》的制定,他在讨论“自发性过劳”时还列举了一系列形容工作的词汇,比如“热心工作”“埋头工作”“有干劲”“做得到”“名誉”以及“自豪”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内心活动——充实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达成动机等,也都是造成自发性过劳的深层原因。 U/Ztan4A7sAnJxvuFiICUcU/5G+PaswBjXd0t2qpyMHI5Pm4ZUmKpHYV2AD96N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