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格面具理论

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最早由荣格提出,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它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荣格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家族、种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理活动的总汇,也就是人性。它由许多原型构成,最主要的原型是自我和自性、阿尼姆斯(女子身上的少量男性特征)和阿尼玛(男子身上的少量女性特征)、人格面具和阴影(shadow)。 阴影相当于人的动物性,人格面具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一出生就会与他人发生联结,第一个联结对象通常是母亲。婴儿把母亲的音容笑貌刻印在脑子里,形成最原始的“妈咪面具”。与此同时,他把与母亲互动的经验记录下来,形成“宝宝面具”。宝宝面具是自己用的,属于主体面具;妈咪面具是用来识别、评估和预测母亲的,属于客体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客体面具不断增多,主体面具也相应地增多。 成长就是不断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过程。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丰富多彩,越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顺利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一个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或者人格在时间线上的一个截面,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在某个时段的心理表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没有过去和将来。此时他用了这个人格面具,过去和将来他可能会用别的人格面具。所以,人格面具具有与人格相同的结构和内容。它是知、情、意的统一,有自己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再具体一点,每个人格面具都有自己的名字、性别、年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打扮习惯和外貌特征。

说起人格面具,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假面具”,并且对人格面具后面的“真面目”特别感兴趣。其实,人格面具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公开、隐私和独处之别。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是公开面具,在私人场所使用的是隐私面具,在独处的时候使用的是独处面具。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构成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例如,一个人在朋友面前能说会道,在领导面前噤若寒蝉,他到底是开朗还是拘谨?外向还是内向?我们只能说,他在朋友面前开朗、外向,在领导面前拘谨、内向。每个人都有许多人格面具,以适应不同的交往对象。适应能力越强、心理越健康的人,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丰富多彩。

人格面具多,说明“分化”比较好。但是,这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条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整合。如果人格面具之间是疏离的,人格就会支离破碎,像一盘散沙。这样的人,一会儿一个主意,反复无常。刚刚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过一会儿就反悔,常常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如果人格面具之间是互相对立的,就会内心冲突不断。这样的人往往都有决策困难。因为他的一部分人格面具想做某件事,而另一部分人格面具不想做这件事,双方意见相左,无法达到一致。或者,一部分人格面具正在努力地做某件事,而另一部分人格面具暗中捣蛋,结果身不由己,事与愿违。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人,人格面具之间是和谐融洽、协调友好的。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人格,最好的办法是查清他的所有人格面具。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工程太大了。比较实际的做法是,用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人格面具来描述人格。这样的人格面具称为“主导面具”。主导面具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三个,或者四五个。采用面具技术做心理咨询,一般都能查出十几个人格面具。多的有三四十个,这还不是全部。

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假面具”,通常是指与主导面具不太统一的人格面具,而所谓的“真面目”基本上就是指主导面具。换句话说,人格面具的真和假,取决于它与主导面具之间的关系。与主导面具亲密、友好的,就是真面具;与主导面具疏离或者对立的,就是“假面具”。 t7IPaUpCnxSuBigmprx70C9guMAPTDunvzavRyF3bIXo0qj5ntcPjbYoEFBN02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