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口述者简介

白崇禧 (1893~1966),中华民国时期新桂系首领之一。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字健生。广西临桂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等职。1923年同黄绍竑在梧州组织广西讨逆军,任参谋长。随后与李宗仁的定桂军合作,于1924年6月打败旧桂系,占领南宁。同年加入国民党并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桂军第二军参谋长。1926年3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参谋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副参谋总长。1927年初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从江西攻取浙江,3月进抵上海郊区。当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时入上海,任淞沪卫戍司令。随后,积极参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7年8月,他联合汪精卫等迫蒋下台,桂系军队乘机占领两湖一带。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对桂系势力的扩张采取抑制措施。白崇禧等率桂系军队进行两次反蒋战争均失败,退回广西。

1931年5月又参加汪精卫、陈济棠等在广州发动的反蒋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各派系达成妥协,11月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2年李宗仁任广西绥靖主任,他为副主任兼民团总司令,合力控制和经营广西,作为争夺权力的基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南京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等职,参与制订台儿庄作战计划。

1939年率部在广西昆仑关予日军以重大打击。1940年冬,在蒋介石指示下,同何应钦合谋策动皖南事变,指使国民党军队进攻新四军。

1946年6月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1948年改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华中军政长官。同年12月积极参与桂系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逼蒋下野,企图借长江天险维持国民党在江南的统治。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杜聿明 (1904~1981),汉族,字光亭。陕西米脂人,中国抗日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24年6月,杜聿明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校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

1933年以副师长身份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战斗,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1937年,杜聿明受命组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1937年5月,首任装甲兵团团长。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7月任第200师师长。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4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后兵败野人山。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2月晋陆军中将,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1945年10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进攻东北解放区。1948年8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

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病逝于北京。

刘安祺 (1903~1995),一级上将,字寿如,乳名开秦,山东峄县韩庄(今属枣庄市峄城区)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期。陆军大学一期、国防大学二期毕业。早年投身军界,历经东征、北伐以至“剿共”、“讨逆”诸役,由排长升至兵团司令官、青岛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军团司令。刘安祺原属胡宗南部下,1936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战期间,曾任第87师261旅旅长、第8军第61师副师长、78师师长、97师师长,第1军第75师师长。后任第57军军长,青年军第6军、第21军军长,第71军军长,第7兵团司令官。

1946年起任青岛绥靖区司令官兼行政长,1949年6月16日发起著名的青岛大撤退,此撤退极为成功,但为了民族利益而拒绝了蒋介石城市大破坏的命令,做了一件大好事。蒋介石曾以快慰的心情说道:“此次青岛撤退,最为完整,不但军队及装备物资毫未损失,并将在青的反共人士及青年均已撤退赴台,至可嘉慰。”后任21兵团司令官。继赴琼、穗作战,掩护广州撤退。1948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罗友伦 (1912~1994),字思扬。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7期、陆军大学第8期毕业。后赴美国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副师长、师长,第49师师长、新6军军长。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台湾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宪兵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陆军副总司令”、“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中华民国”驻萨尔瓦多“大使”。

王楚英 (1923~),湖北黄梅人,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生。曾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战史的研究专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4岁的高二学生王楚英不甘人后,考取了18军干训班,在短暂培训后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及中国远征军。1941年,王楚英随中国驻缅甸军事代表侯腾入缅,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并任队长,协助英军作战,打响了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第一枪。1942年3月~1944年10月,王楚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1944年,黔南告急,王楚英被空运回国,参加湘西会战,他多次率领突击队,深入敌后作战,参加了对日的最后一战。1945年8月,王楚英又以警卫负责人身份,亲身经历了中国战区日军从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的全过程。先后6次获由蒋介石颁发的忠勇勋章、海陆军奖章等,曾荣获英国政府的丰功勋章。1950年起王楚英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高雄警备区及52军参谋长等职。1952年被蒋经国调任“总政治部”第5组代组长。1954年,王楚英借到香港考察之机起义回到大陆,现为南京市政协委员。

黄仁宇 (1918~2000),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天津南开大学肄业(1936~1938),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民革命军下级军官10年;自成都中央军官校毕业后(1940),任陆军第14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1军上尉参谋。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47年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学位(1954)、硕士学位(1957)、博士学位(1964)。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的医院。

朱立民 (1920~1995),1920年11月12生于哈尔滨市,原籍江苏川沙(今属上海)。1932年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毕业后入东吴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因抗战方殷,国步维艰,在大三时投笔从军担任译员,随远征军在缅甸、昆明任美军联络员。抗战胜利后返校继续学业,1947年毕业。1949年到台湾后,成为台湾外国文学研究专家。1995年8月19日病逝于台北。

云铎 ,中国航空委员会官员。

程敦荣 ,第14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飞行员。

李光熹 ,中国空军第3飞行大队仪表员。

陈应明 ,中国航空航天方面的工程师。

邹德安 ,第五军军部作战参谋。

王树勋 ,中国远征军第71军直属山炮营2连上士通信员、美军派驻71军炮兵联络指挥部准尉。

尤广才 ,中国远征军第54军50师特务连连长。

刘桂英 ,中国远征军新22师野战医院女护士。

卢国维 ,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第6军14师译员。

王恩溥 ,中国远征军第5军96师228团迫击炮连排长。

张家福 ,中国远征军200师少校。

邓述义 ,中国驻印军独立战车第五营士兵。

陈永益 ,中国驻印军新1军50师士兵。

李祚达 ,中国驻印军炮4团士兵。

王汉忠 ,中国驻印军新1军30师炮兵二营通信兵和技工。

邱枫 ,中国驻印军战车营中士。

周文星 ,中国驻印军指挥部士兵。

潘克勤 ,中国驻印军新30师89团第3排排长。

黄隆炽 ,中国驻印军新1军教导总队士兵。

杨毓骧 ,中国驻印军暂汽1团1营2连汽车兵。

胡子龙 ,中国远征军第5军新编22师65团2营3连指导员。

姚拓 ,中国远征军第87师260团2营6连副连长。

张清伦 ,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113团4营4连战士。

叶进财 ,中国远征军某部少尉。

张子文 ,中国远征军某部上尉。 u0cI4iFjZpEfv2lqmjolLjtmkU3+XMm+Q78nAdUxyxXrT6rRHbdPUMl8Iq+oZJ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