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二
“classical scholarship”“klassische Philologie”与“古典文献学”

1903—1908年,J. E. 桑兹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的三卷本巨著 A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1911年,H. T. 佩克的 A History of Classical Philology 由美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前言中,佩克在论及同类著述时称,“结构紧密且明晰地提供此类综合知识的导读迄今尚告阙如……”而其所著“欲就古典学如何缘起以及使‘Classical Philology’成为一门学科的渐变提供一种综合、易懂的知识”。 [1] 这两部英文著作的大题虽有所别,但在佩克看来,其述无异,尽管开篇桑兹即对“philology”这一“借自法、德语文的词”在英国“模棱两可的寓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辨析。

196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R. 普法伊费尔的 A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End of the Hellenistic Age 一书,1970年由著者本人以 Geschichte der klassischen Philologie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m Ende des Hellenismus 为大题译成德语出版。1982年,艾伦·哈里斯则把维拉莫威兹的 Geschichte der Philologie (1921年)译作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在英美两地同时出版。对此的解释,休·劳埃德–琼斯的观点与桑兹相若,“因为对大多数英国人而言,‘philology’系指‘comparative philology’,而‘comparative philology’则意为‘比较语言学’”。 [2] 由是可见,不仅英国英语之于“philology”的释义异于德语,即便在桑兹与佩克等英美学者之间亦有差别。

其实,“philology”这一“借自法、德语文的词”源自古希腊语,由“philos”与“logos”复合而成“philologia”,最早见于柏拉图的《斐多篇》( Faedros )。“philos”意指“爱或被爱”,而同属动名词的“logos”则义项繁复,可为“词、用语”,可为“知识、理性”,也可为“思考、论证”,等等,致使“所钟爱者”被后世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而在与“古典的”并用时同样出现了因地而异的解读。

“classical scholarship”抑或“klassische Philologie”作为“渐变”而来的“一门学科”,其内涵与外延亦在不断变化。雷纳克视之为“关乎古人,特别是罗马人与希腊人文化生活的学科”。 [3] 休·劳埃德–琼斯在维拉莫威兹 Geschichte der Philologie 英译本导论中称,“严格意义上讲,‘philology’不应包括对遗迹的研究,尽管应包括对历史与哲学的研究。但维拉莫威兹对此的叙述则包括考古学与艺术史,因为在他看来,‘philology’与此类学科不可分离”。 [4] 桑兹认为,“‘classical scholarship’……是对希腊、罗马语言、文学及艺术的确切研究,是对它们传授予我们有关人类本性与历史的一切的确切研究”。 [5] 除语言学外,佩克的界定还包括“铭文学、古文字学、钱币学、校勘、哲学以及考古与宗教”。 [6] 比较而言,普法伊费尔的界说已不及其前辈学者的宽泛,他认为,“‘scholarship’系解读与还原文学传统之术。它源自公元前3世纪,经诗人们的艰难尝试而为一门独立的文科,其目的是保存并利用他们的文学遗产——‘古典著作’(the classics)。因之,‘scholarship’者现以‘classical’scholarship为名矣”。 [7]

普法伊费尔所言的“诗人们”当指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学馆的驻馆学者。其时,驻馆学者往往身兼数职,他们的“艰难尝试”不仅仅限于搜集史诗、抒情诗、戏剧、历史、哲学与科学等古典著作的写本,不仅仅“利用他们的文学遗产”从事诗歌创作,更以校勘、注疏与编目为要务。发端于泽诺多托斯、卡利马克斯与埃拉托斯特奈斯的“解读与还原文学传统之术”,至阿里斯多法奈斯的校勘实践而成一宗,经中世、近代的传播与发展已为专门之学。

若以“解读与还原文学传统之术”观之,愚以为“classical scholarship”或“klassische Philologie”的所指或可与中文语境中的“古典文献学”相比对,或可译作“西方古典文献学”以强调“希腊、罗马的”这一属性。

诚然,最早见于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文献学”一词,其内涵与外延自上世纪20年代起也一直经历着“渐变”。80年代中期,《文献》杂志还曾组织过“关于文献与文献学问题的讨论”,但对“文献的含义”“文献学的界定”以及相关议题的讨论延至90年代初始终未臻一致。2008年,曾参与讨论的董恩林先生撰文称,“文史学科的文献学(笔者称之为‘传统文献学’)名称、内涵、范围、体系诸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无论称之为文献学、历史文献学,还是古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我国文史学界所称‘文献学’都是以整理、研究古文献为目的的一门传统学问,过去称为‘校雠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其基本宗旨,保障传世文献文本的完整、理解的准确是其终极目标,注重研究文献文本价值与内容的真实是其基本特征”。 若由是推,普法伊费尔所说的“解读与还原文学传统之术”事实上也可理解为“以整理、研究古文献为目的的一门传统学问”。至若前辈学者惯用的“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他认为,“张舜徽先生所说的‘历史文献学’、吴枫先生所指的‘古典文献学’都是有别于现代文献学的古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其‘历史文献’‘古典文献’是‘历代文献’‘古代经典’的意思,不是指历史学学科文献、古典文学学科文献”。 反观西方古典文献学的缘起,因“古典著作”滥觞于荷马史诗,而驻馆学者的校勘实践又多以诗文、戏剧的文本为发端,所以才有了普法伊费尔所谓的“文学遗产”一说。

从桑兹到普法伊费尔,对西方古典文献学的界定经历了从广义到狭义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西方古典文献学与西方古典学的分野。学理上言之,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西方古典文献学初与西方古典学并无畛域之分,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化才逐渐别于西方古典学,后与考古学、历史、艺术史、哲学一并而为西方古典学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古典学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文献学著作当属L. D. 雷诺兹与N. G. 威尔逊合著的《写工与学人》 [8] 。该书不仅述及了西方古典文献的传承,写本的诸形态以及文本校勘,在第六章中,著者还专门讨论了文本校勘理论。作为古典文献学史著作,桑兹等人对古典文献学的界定虽各有所异,但具体到各章所论却不尽相同,除内容繁简不一、下限各有差别外,均关乎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度对古典文献献的“解读与还原”。孙钦善先生在论及中国古文献学史的特点时曾言,“中国古文献学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一条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文献学史“源远”却未“流长”。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作为古典文献载体的古希腊语、古拉丁语随着历史的变迁最终成为“死的语言”。对西方学者而言,无论是桑兹还是普法伊费尔,其古典文献学的历史无一例外地要溯源至他们共同的“古代”——由罗马而希腊。

桑兹鸿篇巨制的出版迄今已逾百年,其详尽的论述虽少卓见,但仍不失重要的学术价值。除内容宏富外,桑兹所旁及的语言也较为复杂,古典语文有希腊语、古拉丁语,近代语文则包括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张治君不畏其难,耗四年之功,译毕第一卷,并承接了另外两卷的译事,其典雅的译笔值得期许。

把桑兹的巨著译作《西方古典学术史》固然无错,维拉莫威兹的名著译为《古典学的历史》 也自有其道理。但把普法伊费尔撰述的英文版译作《西方古典学术史》,德文版迻译为《古典学的历史》怕是会判若两书、难尽其义了。

浅愚之见,不知张治君以为如何?

张强
庚寅仲夏记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1] H. T. Peck, A History of Classical Phil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11, p.vii–viii.

[2] U.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Alan Harris,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Hugh Lloyd-Jones, London and Baltimore: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vii.

[3] S. Reinach, Manuel de Philologie Classique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et C ie , 1880, p.3.

[4] U.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Alan Harris,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Hugh Lloyd-Jones, p.vii.

[5] J. E. Sandys, A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3, p.2.

[6] H. T. Peck, A History of Classical Philology ,p.1.

[7] R. Pfeiffer,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8, p.3.

[8] L. D. Reynolds & N. G. Wilson, Scribes and Scholars: 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 thir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IcIMfvujfjmqr8kbwWJ9b3uroeS9VZpR+iQAbhDvGhmg2gg26adAD0zRNOSD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