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58年16岁

1月 《延河》新编委会由柯仲平、柳青、郑伯奇、杜鹏程、王汶石、戈壁舟、魏钢焰、王丕祥、安旗、贺鸿钧、胡采 11 人组成,胡采任主编,王丕祥、安旗任副主编。

4月 柳青的中篇小说《咬透铁锹》(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狠透铁》)在《延河》4月号发表。

春夏 上初二。

整个暑假,逢白鹿原上集镇的集日,先一天下午从生产队的菜园里趸取西红柿、黄瓜、大葱、茄子、韭菜等,约 50 斤,天微明时挑到距家约十里的原上去卖。一趟买卖可赚一二元钱,用作学费,也补贴家用。在集日的间隔期里,每天早晨和后晌都去割草。背着竹条大笼,提着草镰,或下灞河河滩,或爬上村庄背后白鹿原北坡的一条沟道,到处寻找青草。因为年幼,还没有为农业合作社出工的资格,但割草交给社里可得工分,有时所得工分比出工还要多。在卖菜和割草的间歇,他拿出暑假前在学校借的《静静的顿河》,兴趣盎然地阅读那遥远的顿河哥萨克的故事。阅读中,小说中那条远方的顿河常常幻化为他家门前那条冬日清冽夏日暴涨的灞河,辽阔的顿河草原上的山冈,那舒缓起伏的线条,也与他天天面对着的骊山南麓和白鹿原北坡之气韵叠印在一起。那个生动的哥萨克小伙子葛利高里,那个风情万种的阿克西尼亚,虽然生活在远方异域,读起来却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一个是他少年生活范围以外的另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顿河哥萨克的故事,一个是卖菜割草的尚未成年尚未出过远门的乡村孩子,书里书外,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和巨大的差异。然而,对于陈忠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少年陈忠实的视野在这个时候抵达了一个虽然找不到准确方位但却在远方存在着的顿河草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快乐和悲伤牵动着他的情感。这种文学的熏陶是悄然的,也是深远的。静静的顿河,辽阔的草原,哥萨克,奔放的小伙子,热烈的女人,红军,白军,这些主题词深深地扎根在少年陈忠实心里,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酵母。

8月 王汶石的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9月 转学到纺织城西安市第十八中学。转学主要原因是这里离家近,来回背馍方便。

秋冬 读初三。初三第一学期,值“大跃进”,学校基本停课,建小高炉炼铁,组织学生端着脸盆,到灞河的沙子中淘铁砂。上课时断时续,老师布置学生自己命题写作文。在“诗歌大跃进”和后来被称为“红旗歌谣”的时代氛围影响下,写了不少五言和七言的诗歌。老师看后,很欣赏,让选一些寄《西安日报》。

11月4日 《西安日报》发表诗一首《钢、粮颂》:“粮食堆如山,钢铁入云端。兵强马又壮,收复我台湾。”这是陈忠实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字。 xH8Z3yGbAi2Qu1Vnm2wA2e9BUje92RpE3Jl949sGmdEB4V7oVoCtJPnqUzSO+G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