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了祖宗香火

裕陵坐落在清东陵的第一位主人——顺治帝的孝陵西侧的胜水峪,与他的祖父康熙帝的景陵一起形成对孝陵的左依右傍、左陪右护之势。

《礼记·祭义》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思想以“忠”“孝”为主旨,“生养死葬”是尽孝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儒家本着“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观念开创了我国丧葬礼制的先河。

乾隆帝是大清国在北京的第四位皇帝,顺治帝是第一位,康熙帝是第二位,雍正帝是第三位。而此时的东陵只有两位皇帝来聚齐,缺少了雍正帝。那么,雍正帝葬在了哪里?原来,雍正帝中途变卦,将陵寝改葬在河北易县境内的永宁山下,从此有了西陵。那么,按照“子随父葬”的传统,乾隆帝应该陪伴在他的父亲雍正帝身边,为什么他却葬在了遵化的东陵呢?

原来,入关后的清朝皇帝在河北的遵化和易县营建了两处皇家陵园,遵化的叫“东陵”,易县的叫“西陵”。由于两处陵园都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如何选择皇帝的万年吉地问题,便摆在了乾隆帝的面前。对此,乾隆帝颇费了一番脑筋。考虑自己若在易县皇父泰陵旁边建陵,那后世子孙势必纷纷效仿,都建在西陵,那么遵化东陵的孝陵、景陵将日远日疏,因而冷落了东陵。为了平衡两陵的关系,乾隆帝决定在孝陵、景陵附近选择自己的陵址。

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发布一道谕旨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

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朕绍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建在东陵界内之胜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远庞鸿,庆延瓜瓞 ,承承继继,各依昭穆 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此谕。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帝不但说明了他将陵址选在东陵的原因,还做出了独具特色顾全大局的“昭穆相建”的硬性规定,即若父葬在东陵,则子葬在西陵;父葬在东陵,当儿子的就应葬在西陵。也就是说,雍正帝葬在了西陵,乾隆帝就应葬在东陵,那他的儿子就应葬在西陵,他的孙子又将葬在东陵,依此类推。并且,乾隆帝唯恐他的哪位子孙像他父亲雍正帝那样,另立门户,再整出一个什么新的南陵或北陵来,为此,嘉庆二年(1797)三月十五日,乾隆帝再次发布一道谕旨,做出专门的规定:皇帝死后,不葬东陵就葬西陵,不能再开辟新的陵区了。

乾隆帝的良苦用心自然有他的先见之明,他的孙子道光帝还真差点给大清国整出来一个新的陵园。好在大清国的臣子们还能坚持祖制,虽然没有按照乾隆帝规定的“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规矩办,但之后的皇帝还是基本执行了这个祖宗规定,最终使大清帝国统治中国时期,东陵和西陵的香火繁盛,永续了下来。

当时,为了让这个制度更有说服力,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做法圣明,乾隆帝在颁布谕旨之前就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远离自己皇父的东陵境内。同时,将自己儿子嘉庆帝的陵址确定在了西陵。 AweQ6n+rk/vPYsFLNhSy3xGfeMro1bJt+vcBR+5Wk+aLMmZ/8t6UJ/ZiJa45OP2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