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全老人”的遗憾

嘉庆元年(1796)的第一天,古老的北京城沉浸在一片喧闹声中,紫禁城内外更是异常繁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禅位仪式,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开始了。

整个大典仪式以紫禁城的太和殿为中心。

在太和门外设卤簿、步辇,午门外设置五辂及驯象、仗马、黄盖、云盘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即导迎乐齐备,分别设于太和殿前檐下及太和门之内、午门之外。太和殿内陈放着拜褥、诏案、表案,上面陈放着传位诏书及群臣贺表。御座左边的桌几上陈放着从乾清宫恭请来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皇帝之宝”大印。大学士二人立于殿檐下,内外王公及文武百官集于殿外序立,朝鲜、安南等外国使臣排列其后,静候太上皇帝和嗣皇帝的到来。

典礼仪式共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授受仪典,嗣皇帝颙琰先陪太上皇帝乾隆帝到奉先殿、堂子两处行礼,随后回宫更换朝服,再到乾清宫恭请太上皇帝启驾。在中和韶乐“元平之章”的乐曲声中,太上皇帝升御太和殿,阶下鸣鞭三次,起奏丹陛大乐,颙琰先于殿内西向站立,再由礼部堂官引导至殿中拜位。这时,鼓乐齐鸣,所有文武官员皆跪伏殿内,听宣表官跪展宣读传位诏书。随后,大学士二人恭导颙琰至御座前俯伏跪地,由乾隆帝亲自授给嗣皇帝“皇帝之宝”,颙琰跪受之。嗣皇帝颙琰率领群臣再向乾隆帝行三拜九叩大礼,阶下鸣鞭三次,奏中和韶乐“和平之章”,恭送太上皇帝乾隆帝起驾还宫,在宫内接受内庭主位、公主、福晋以及未受封爵的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的庆贺礼。第二部分是嗣皇帝登极典礼,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嗣皇帝颙琰于保和殿暖阁更过礼服,在礼部堂官及内大臣的簇拥下升登太和殿金龙宝座,鸣鞭、奏乐如前,宣表官宣读贺表,王公以下官员及外藩各国使臣于殿前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恭放传位诏书于丹陛所设黄案之上,众臣再行三叩礼。礼成,皇帝还宫。众臣则至天安门排列序立,由鸿胪寺官员登上天安门城楼,恭宣太上皇帝传位诏书,众大臣跪,山呼万岁,登极大典完成。历史上新的一天开始了,乾隆帝从这一天起便开始了他的太上皇帝生活。

这是清王朝唯一的一次授受大典。已在位六十年、年已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帝实行禅让,将皇帝宝座让给了皇十五子颙琰,乾隆帝则被称为“太上皇帝”。用乾隆帝自己的话来讲,鉴于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驾崩,自己以不超越祖宗和功高盖祖为名才禅让的,实则主要是为了祈求长寿。

太上皇帝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宝文

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乾隆帝在举行即位大典时就有了这个传位念头。他在焚香告天时曾亲口说:“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其祖父康熙帝六岁即位,在位六十一年,终年六十九岁,在以往历代帝王中已属高寿。而乾隆帝二十五岁登基,六十年后已达八十五岁高龄。因而,我们不难猜想:乾隆帝虽然在口头上表示自己不敢同皇祖比在位六十一年之数,但其心中所希望的则是在寿数上高于祖父康熙帝。

“古稀天子”之称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七十大寿之后最得意的一个美称,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帝晚年最得意的御宝。因为乾隆帝认为大清帝国“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为自己“文治武功”政绩。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即位初期,乾隆帝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乾隆帝学识渊博,儒雅风流。他通晓满、汉、蒙古、藏、维吾尔五种语言和文字,一生著文吟诗,编成《御制文集》四集,一千三百五十余篇;《御制诗集》六集,四百三十四卷,收录了诗作四万余首,如果加上他当皇子时的《乐善堂全集》诗作,总计五万余首,其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的佳作。相对于“文治”来说,乾隆帝的“武功”则表现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他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安南和两次出征廓尔喀。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初三日,八十二岁的乾隆帝亲撰《御制十全记》,用以记述自己一生十全武功的政绩,并自诩为“十全老人”。

“古稀天子之宝”及宝文

嘉庆三年(1798)春,乾隆帝的玄孙载锡成婚,已八十八岁高龄的乾隆帝亟盼载锡能来年生子,好使自己在玄孙之外再见来孙。另外,乾隆帝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再活上十二年达到一百岁,开创一代帝王年龄史上的新纪元。这年八月,他在一首诗中道出了自己的这种心情:

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

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

愿谓元者勉,喜瞻来者连。

自谓不知足,又愿庶应然。

然而,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期待,这种愿望却是一种奢侈,因为这种愿望往往是在不容易实现的情况下才产生的。青春如菜刀,刀刀催人老。人终究一死,即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如此。作为一代睿智帝王的乾隆帝更是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对于自己的后事,他做了一些安排。例如,关于丧礼规定:只需依照历代帝王先例,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除服及百日之内不准剃发,而不得仿行古礼,行三年之丧;关于身后庙号,规定只能称“宗”,而不得称“祖”。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清晨,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掌权时间最长、寿数最高、亲见五代、自诩“武功十全”的乾隆帝拉着他精心挑选的接班人——嘉庆帝颙琰,带着许多意想不到的遗憾,十分不情愿地离开了人世,终年八十九岁。实际上他享受八十九岁的年龄只有三天。他死后是很难瞑目的,因为他有许多本来认为可以实现的愿望竟没有实现。

“十全老人之宝”及宝文

遗憾一: 他和他以前的大清皇帝都不是嫡出,也就是说都不是皇后所生,而是皇帝的妃嫔所生的。于是他决心从自己的下一代开始,以后清朝各帝都改为嫡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曾先后想立孝贤纯皇后生的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为皇位继承人,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两个龙儿都没那福分,享年不永,都成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最后不得不让令懿皇贵妃生的皇十五子颙琰继承了皇位。他的这一愿望成了泡影。

遗憾二: 早在嘉庆三年(1798)乾隆帝八十八岁的时候,乾隆帝就下令成立了以大学士和珅为首的庆祝他九十岁万寿庆典处,指示其规模按康熙帝在位六十年庆典和自己八十岁万寿庆典规模办理。自此,乾隆帝天天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可没想到八十九岁那年的元旦刚过三天,自己就撒手人寰了。这怎能不是他深深的遗憾呢!

遗憾三: 在嘉庆元年(1796)三月爆发的白莲教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波及五省,给清王朝的打击极大。嘉庆三年(1798)和四年(1799)正是这场农民起义势头正猛、清廷镇压屡受重挫的关键时刻。号称“武功十全”的乾隆帝对此却也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整日忧心忡忡,这成了他的心病。就在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早晨,他临死之前还作了一首《望捷诗》。诗曰:

三年师旅开,实数不应猜。

邪教轻由误,官军剿复该。

领兵数观望,残赤不胜灾。

执讯迅获丑,都同逆首来。

他拉着嗣皇帝嘉庆帝的手,眼望着白莲教起义的西南方,痛苦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白莲教大起义在他生前爆发,越扑越旺,这是对他这位武功十全、超迈千古皇帝的绝大讽刺。他在临终时怎会不留下深深的遗憾!

然而使这位老人更意想不到的遗憾,不,应该说是震惊、愤怒、无可奈何的悲伤还在后面等待着他,那就是他的陵寝被炸,盗犯毁棺抛尸、盗空珍宝、逍遥法外!当然他死的时候根本还没有想到这些,他死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想到了风光体面地住进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嘉庆四年(1799)九月十五日,乾隆帝棺椁风风光光、隆重地入葬裕陵地宫。那时候的裕陵地宫,早有他的五个女人等在那里了,她们是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

一座皇帝陵代表一个朝代的故事,这位皇帝的时代随着陵寝地宫石门的关闭而结束。然而乾隆朝留下的故事则还在继续着、延伸着。在这个故事里,乾隆帝不仅是谱写者,是故事的创造者,更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就是决定清朝后来皇帝陵寝选地的“昭穆制度”。 QV+0/4whLUgTSTU1mAbpndDNaB2eFtvvKViXdRWmAYun4jEChY2pB1awlgYbCl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