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鑫

男,满族,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人。自幼爱好历史,对清朝陵寝兴趣尤其浓厚。1993年8月起在清东陵工作,长期致力于清朝陵寝的研究、保护和发掘。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性文章,出版《悬念康熙陵》、《大清皇陵私家相册》及《守墓笔记》清帝陵卷系列等二十余部专著,其中清帝陵卷系列影响深广。

乾隆朝《裕陵图》

裕陵平面图

裕陵圣德神功碑亭及华表

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 乾隆帝裕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是仿照康熙帝的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造的,其位置在裕陵建筑群的最南端,其规制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覆顶,四面檐墙各辟一券门。亭内正中有一块方形石底座,被称为“水盘”,水盘四角与景陵圣德神功碑亭水盘一样,也没有雕刻鱼、龟、虾、蟹。水盘上立有两座石雕龟趺(龙的头、龟的碑座称之为“龟趺”),上竖立两统近七米高的石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左(东侧)为满文,右(西侧)为汉文。碑文记述墓主人一生的功绩。

裕陵华表

在圣德神功碑亭的海墁四角处各竖有一座华表,华表由蹲龙、天盘、云版、柱身、底座、栏杆六部分构成。碑亭南面的两根华表,其顶上的兽叫蹲龙,柱身自下向上,盘绕着一条升腾的五爪龙,龙首上方,穿插一块镂雕的如意云版,华表下四周建有青白石栏杆。石栏杆的望柱身上雕刻升龙和海水江崖,望柱头上分别雕有雄狮戏绣球和母狮耍幼狮。栏板上雕刻二龙戏珠和海水江崖图案。

裕陵五孔桥

裕陵五孔拱桥正南面

五孔拱券桥。 位于圣德神功碑亭之北,是裕陵的第二座主要建筑。

裕陵望柱

望柱。 望柱的柱身为六棱形,柱身下部是六角须弥座,柱身上为天盘,天盘上端为柱顶,上面雕刻云龙。柱身上雕刻栩栩如生的叠落如意云朵。将望柱立在石像生之前,起标志和装饰作用。

裕陵石像生石狮

裕陵石像生狻猊

裕陵石像生骆驼

裕陵石像生石象

裕陵石像生麒麟

裕陵石像生石马

裕陵石像生武士

裕陵石像生文士

石像生。 裕陵石像生的雕像皆为立像,位于望柱之北,为八对,其石像生排列次序由南往北是狮、狻猊、骆驼、象、麒麟、马、武士、文士。在清陵中,裕陵是除孝陵(顺治帝陵寝)之外石像生数量最多的陵寝。其中,石像生中的狻猊,是孝陵所没有的,这在清陵中是唯一的。

裕陵牌楼门

牌楼门,位于石像生之北。牌楼门为五间六柱五楼,每根石柱上有一蹲龙在须弥座上,东边三柱的蹲龙面朝西,西边三柱的蹲龙面朝东,与景陵牌楼门规制一样。

裕陵一孔拱桥

一孔拱券桥,位于牌楼门之北。在清东陵自裕陵开始,所有的陵寝拱券桥的拱券上都雕刻一只吸水兽。

裕陵东下马牌

下马牌。 下马牌为石制,位于神路的两侧,神厨库之南。基座为正方形,边长约二点五米,高零点五米。基座正中竖立一个长方形石牌,高四点一米,宽一点零五米,厚零点三六米。牌身东西向相对,正反面用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汉文居右,满文居中,蒙古文居左。石牌的牌身四角各用一块戗鼓石倚戗。牌身正反面四周雕刻有如意套环纹,三种阴刻文字上均填以朱砂。

实际上,皇帝谒陵并不在这里下马,而是乘舆在朝房南房山处降舆;亲王、郡王在下马牌处下马,贝勒、公、大臣、侍卫及三品以上官员在未到下马牌处就先行下马,然后步行。

裕陵井亭井口

裕陵井亭

井亭。 位于神厨南墙外,是一座四角攒尖顶(四面坡,中为四条平脊相围的平顶,四角出垂脊)建筑,内有一口水井,是专供祭陵时所用的。据说水不见天日为“纯阴之水”,清宫忌用,故井亭顶部透天,井盖也凿为空心,以便让日月星三光射入井中。

裕陵神厨库

神厨库。 位于神道碑亭东侧,是一座黄瓦红墙的小院,是祭陵时制办肉食祭品的地方。院落坐东朝西,进门迎面是神厨,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是制做肉食祭品的场所,屋里面有锅灶,房后有烟囱。南、北各三间房称为“神库”,是储存神厨祭品及原料的库房。东南角有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四面各显三间,是礼部屠户宰杀牛羊的地方,称为“省牲亭”。这里煮熟的牲品称为“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即蓄养牲畜的圈,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清朝陵寝的太牢后来改为一牛二羊,少牢为二羊。

裕陵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俗称“小碑楼”。裕陵神道碑亭的位置仿景陵(康熙帝的陵寝)做法,建在了马槽沟之南。其建筑规制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四面檐墙各有一个拱券门,每券门有券脸石,这是清东陵第一座有券脸石的神道碑亭。亭内正中巨大的神道碑竖立在石雕的龟趺背上。碑身的阳面用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镌刻“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之陵”二十七字,文字有六行,正中两行为满文,左(东)侧两行为蒙古文,右(西)侧两行为汉文,汉字是嘉庆帝御笔,并钤用有“嘉庆尊亲之宝”六字宝文。

裕陵神道碑亭神道碑

裕陵神道碑上嘉庆尊亲之宝

裕陵西朝房

东西朝房。 裕陵东西朝房位于隆恩门前马槽沟之南的左右两侧,规制为单檐硬山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间,有前廊,每座房后各有两座砖砌的大烟筒。每逢祭祀前,陵寝内务府的员役在东朝房内熬制奶茶,制作膳品。在西朝房内打制各种饽饽,备办干鲜果品。所以东朝房又叫“茶膳房”,西朝房又叫“饽饽房”。在我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和做法。对待已经死去的人,要像生前一样,“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这样才是“孝之至也”。皇帝生前,每次升朝理事,大臣们都要提前在皇宫大门前两侧的朝房内恭候;皇帝死后,陵寝修建得不但像皇宫一样富丽堂皇,而且仍然要有文武大臣来朝拜。而茶膳房、饽饽房的建筑规制、所在位置恰巧和皇宫外的朝房相似,所以称之为“东、西朝房”。

裕陵西段马槽沟

马槽沟。 在隆恩门前有一条马槽沟,其作用是用以排泄雨水。裕陵马槽沟上建有三座三孔拱券桥,拱券桥的两侧各建有一座三孔平桥。裕陵马槽沟上这种石桥的设计方式,成为后来帝陵的定制。

裕陵西班房

东西班房。 隆恩门前两旁是东西班房,单檐硬山卷棚顶,面阔三间。这里是八旗官兵值班时休息之所。在乾隆朝以前,陵寝值班房为木棚性质的简易建筑。为了防止木料糟朽,并“以利防火”,乾隆三十五年(1770)二月二十三日,乾隆帝谕令改为砖木结构建筑,日后成为定制。

裕陵隆恩门

隆恩门。 又称“宫门”,是进入陵寝的大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覆顶,在天花支条以上,有有斗匾一块,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隆恩门”三字,满文居中、汉文居右,蒙古文居左。隆恩门有门三座”,每座门有门扇两个,每扇门上,都镶嵌着八十一颗镀金铜钉和一副兽面衔环铺首。隆恩门的三座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东门(左门)被称为“君门”,只能帝后出入;西门(右门)被称为“臣门”,是大臣、侍卫以及祭祀等人进出的地方;中间的门,比两侧的门稍大,被称为“神门”,是帝后棺椁进入的门。在隆恩门正面(南面),外接月台,月台前有石礓䃰,月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砖礓䃰,隆恩门两侧内陈设着弓箭架子,上面摆放着弓箭和枪。

裕陵焚帛炉

焚帛炉。 又称“燎炉”,共两座,位于隆恩门北左右两侧。单檐歇山顶,椽飞、斗栱、四面炉体以及须弥座等均为琉璃构件。焚帛炉面对院内神路的一侧有一个开口,炉身四面为六角菱花琉璃隔扇。炉门内有熟铁门两扇,内安设三格生铁火池,顶棚、内火墙板以及槛框,均为生铁铸造。每次祭祀时,都要在里面焚烧祝版、制帛、彩纸和金银锞。

裕陵二柱门

二柱门。 位于陵寝门内以北不远处的神路正中,由两根高大的四棱柱形的石柱和一个夹楼构成。每根石柱的顶部是一只仰望天空的蹲龙,俗称“望天吼”,两根石柱的蹲龙东西相向。每根石柱均戳立在滚墩石,防止石柱倾斜歪倒。夹楼顶部覆以黄色琉璃瓦。椽飞之下是灵巧的七跴斗拱。再下是大小额枋,其间夹以花板,施以金琢墨旋子大点金彩画。

此建筑虽名为门,但实际上棺椁既不从此处过,谒陵者也不从此门通行,它的设立只是礼制性建筑而已,并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从道光帝的慕陵开始,皇帝陵裁撤了二柱门。清制,皇后陵不设二柱门。

裕陵东配殿

裕陵西配殿

东配殿。 位于隆恩门之内的左侧(东面),其作用有二:一是存放祝版和制帛。所谓“祝版”,就是祭祀时专门放置祝文的用具,其形制是一块约一尺见方的方形木板,白底儿,四周镶有黄绫边,中间部位帖祝文,祝文是皇帝祭陵时向先祖祈祷文言,为满文、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制帛是一种用丝绸制成的帛条。由于这两件祭祀用品是皇帝表达哀思以示孝道的文书,因此地位崇高。祭祀前一天,由礼部送至陵寝东配殿备用。祭祀前,读祝官到东配殿制帛几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恭敬地捧着制帛到隆恩殿,放在供案上的篚内,再行一跪三叩礼;祝版由读祝官到东配殿供奉祝版的几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捧着祝版到隆恩殿西廊下的供案前跪下,将祝版供于案上,再行一跪三叩礼。之后,礼部官员恭请神牌,开始祭奠;二是如遇隆恩殿维修,东配殿也是临时供奉神牌的地方。每当隆恩殿大修前,将帝、后、皇贵妃的神牌提前移供于东配殿内,并在东配殿举行祭祀活动。隆恩殿大修完后,帝、后、皇贵妃的神牌再由东配殿移回隆恩殿供奉。

西配殿。 是喇嘛念经的地方。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后,每年帝、后忌辰日,由东陵隆福寺派来十三名喇嘛在西配殿颂诵满洲版《药师经》。至于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之前,西配殿功能为何,目前尚不清楚。

裕陵隆恩殿

裕陵陵寝门及玉带桥(清陵中唯一的陵寝门前建三路一孔拱桥)

隆恩殿。 也称“享殿”,俗称“大殿”,是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寝地面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隆恩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其主体梁架是道光年间重修的。隆恩殿内有暖阁三间,中、西暖阁内各有一座神龛,内设宝床、衾褥,上面设有香龛,香龛内供放神牌。中暖阁神龛内供奉乾隆帝神牌、孝贤纯皇后神牌、孝仪纯皇后神牌。西暖阁神龛内供奉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神牌。东暖阁内是佛楼,里面尊藏着佛像和古玩字画等。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时大祭和忌辰大祭,皇帝钦派王公大臣来这里祭祖陵,每月朔、望,由陵寝大臣、总管等自行祭祀,称作“小祭”。大祭日,将神牌请出,供放在隆恩殿内的宝座上。殿内膳品桌和饽饽桌上罗列各种祭品。大、小祭祀活动除隆恩殿大修时外,都在这里面举行。

隆恩殿的殿前月台上,陈设鼎式炉、铜鹤、铜鹿各一对。帝后陵隆恩殿前的鼎式铜炉内烧的是降香,铜鹤内燃烧的是炭饼。鼎式炉和铜鹤由香灯拜唐阿点燃、熄灭。

玉带桥。 隆恩殿后面有一条用于排水用的小河,称为玉带河,上设有三路一孔拱券桥,桥栏杆和栏板雕刻精美,桥栏杆的两端分别是靠山龙。人们称这三座桥为“玉带桥”。这是清陵中玉带河上唯一一座精美的拱券桥。

陵寝门。 也称“琉璃花门”或“三座门”,是陵寝后院的门户。门有三座,都是黄琉璃瓦覆顶,门两扇,每扇门上都镶嵌有八十一颗镀金铜门钉。其中中间门两侧的门垛还镶嵌有琉璃中心和岔角花。

裕陵石五供

石五供。 位于二柱门之北。清陵石五供仿明陵石五供规制,由石祭台和一个炉、两个花瓶和两个烛台组成。祭台为长方形石雕的须弥座,由上下三块或两块石料组成。祭台一般面阔六米、进深一点五米、高一点四米左右。五件石雕的器物一字排列在祭台台面上。其中,炉、瓶、烛台上雕刻着云、龙、日、月、兽面纹。祭台的上枋雕刻立体感很强的枝莲花,上下枭儿雕刻仰伏莲花瓣。下枋雕刻八宝、暗八仙、杂宝以及其他吉祥图案。这些石雕的香炉不能烧香、烛台不能照明、花瓶里的仙花不能放香,但却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

裕陵石五供及方城明楼

长眠于地宫里的帝、后们一年四季都在时刻享受着后代子孙的供仰。石五供北是皇帝谒陵祭酒举哀的地方。皇帝谒陵时,步行到明楼前止步,司拜褥官将拜褥铺在石五供北面地上,皇帝跪在上面向明楼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在东旁站立。内务府官员安设奠几,准备酒和爵盏,退下。皇帝来到石五供前祭酒三爵,每祭一次叩一次头,礼毕仍然在东旁站立,西向举哀。陵寝门外排列的王以下官员,在皇帝行礼时,也一起行九叩头礼。皇帝祭酒时,随皇帝行三叩头礼,并随皇帝举哀。

裕陵方城前玉带河

玉带河。 在石五供之北、方城之南,排泄雨水之用。裕陵方城之前的这道玉带河,上面建有一座一孔平便桥。这点与景陵不同,景陵的方城之前,没有玉带河。

裕陵方城明楼

方城。 在石五供的北面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那就是方城,上面建有明楼。关内清陵的方城与关外清陵的方城完全是两回事。关外清陵的方城是指由陵墙围成的长方形院墙;而关内清陵的方城是指明楼下面的方形城台。方城台面东、西、南三面边沿上成砌锯齿状的垛口,北面边沿成砌宇墙。方城下有一条南北贯通的砖隧道,是通往哑巴院及登上方城、宝城和宝顶的必经之路。

裕陵朱砂碑

明楼。 明楼建在方城台面的正中,重檐歇山顶,四面檐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建筑形式与神道碑亭相似。楼内正中竖石碑一统,碑身阳面用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镌刻“高宗纯皇帝之陵”七字,蒙古文居左(东),满文居中,汉文居右(西),字上填金。碑座是长方形须弥座。因为碑面上涂满红色朱砂,所以又称此碑为“朱砂碑”。碑上钤盖有“嘉庆尊亲之宝”六字宝文。明楼是全陵位置最高的建筑。

裕陵哑巴院

哑巴院。 通过方城下一条南北贯通的砖隧道往北走就进入了一个封闭的小空间,称为“哑巴院”。哑巴院北墙因为其形状有些像月牙,因此称此墙为“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正中建有一座琉璃影壁,影壁正中镶嵌有琉璃中心花,中心花四角镶嵌有琉璃岔角花,影壁下面为须弥座状,影壁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影壁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外,还有遮蔽地宫入口的作用。因为它的下面就是地宫的入口。哑巴院的东西两侧还建有转向磴道,磴道为砖砌礓䃰,是登上方城、宝城和宝顶的必经之路。

裕陵宝顶

宝城及宝顶。 宝城与方城连接,宝城上设有环城马道。宝城正中为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地宫内葬有帝、后、妃的棺椁。 2VkTWCCGPL7tghdHrcozQqD3M3sNdPI/x8IiCEjxVjBCbaGRfuEdLMPOhitWsaa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