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个不解之谜

裕陵工程虽然完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但此时的工程建筑项目中不包括圣德神功碑亭。圣德神功碑亭是当朝皇帝死后,后世皇帝为之建立的。圣德神功碑亭与神功圣德碑亭的建筑规制和功能相同,均俗称“大碑楼”(笔者注:在这里为了方便书写,下文均用俗称“大碑楼”代之)。其区别主要是,顺治朝包括顺治朝以前的大碑楼称“神功圣德碑亭”,只立单碑;康熙朝及康熙朝以后的大碑楼称“圣德神功碑亭”,且立双碑。其原因是,顺治朝及前朝是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打天下,故“神功”二字在前;康熙朝及后朝,则是守护祖宗疆土维护天下,故“圣德”二字在前。康熙帝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之所以立双碑,是因为他的儿子雍正帝写的碑文字数太多,一碑无法刻下,只能刻在双碑之上,东碑为满文碑,西碑为汉文碑。后世效仿之。

然而,裕陵圣德神功碑亭的建造有些令人不解。乾隆帝知道自己死后,嗣皇帝也会给自己建圣德神功碑亭,于是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十一日颁谕说:将来胜水峪建立圣德神功碑时,即仿照新修前明长陵碑亭式样,发券成造。其规模大小不可过于景陵制度。

裕陵弯弯的神路

在裕陵之前,清朝在关内已建了三座大碑楼,遵化东陵的顺治帝孝陵大碑楼、康熙帝景陵大碑楼和易县西陵的雍正帝泰陵大碑楼。乾隆帝为什么不沿用这三座大碑楼的制度,而偏对明长陵的碑亭式样大感兴趣呢?原来,乾隆五十年(1785),清廷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修缮。乾隆帝见新修的前明长陵大碑楼的顶棚是用条石发券造的,既坚固又防火,比清陵大碑楼的木质格井天花(用天花支条和方形天花板组成)要好得多,所以才决定将来自己的大碑楼也要采用条石发券形式。乾隆帝的这道谕旨发出十二年后,他就驾崩了,嘉庆六年(1801)破土动工的裕陵大碑楼却违背了他的谕旨,仍完全仿照康熙帝景陵大碑楼的规模建造。这一点是乾隆帝生前所未曾想到的。嘉庆帝为什么不遵照乾隆帝的谕旨为之建大碑楼呢?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如果按照长陵大碑楼样式建造成条石发券形式,裕陵大碑楼无法建得高大宏伟。当然具体原因目前尚未查到相关的档案。

20世纪60年代中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在进行裕陵大碑楼维修时发现,在大碑楼正脊正中的脊筒子里有一个铜质匣子,长二十八点三厘米、宽二十五厘米、厚四点七厘米,通体镀金,正面雕刻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当时不知是何物。经过查阅档案得知,此匣全称叫“上梁宝匣”。宝匣为铜质镀金,内放八物,被称为“上梁什物”。此八物为:

一是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锞子各一锭,每锭重三钱。

二是红、黄、蓝、绿、白五色宝石,每色各一块。

三是红、黄、蓝、绿、白五色丝线各一绺,每绺各重一两。

四是红、黄、蓝、绿、白五色缎丁,每色各一尺。

五是五种中药即鹤虱、生地、木香、防风(或茯苓)、党参(或人参)药材各一种,每种重三钱。

六是“五香”即芸香、降香、檀香、合香、沉香五种香料,每种各重三钱。

七是五谷,即高粱、粳米、白豇豆、麦子和红谷子各一撮,称为“五谷”。

八是五经,即五页佛教的经文。

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呢?原来,在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中放这些上梁实物,是为了祈求吉祥、厌胜驱邪。

另外,生活在乾嘉年间的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了裕陵这样一个美好故事:

刑部侍郎永祚言,其任工部司员时,督办纯皇帝大葬礼事。甫启地宫石门,闻有异香自隧道出,清芬可爱,如是者数日乃已。盖寝宫幽閟日久,山岳秀气所钟灵也。

《啸亭杂录》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很高,而且此事的出处很明确,应该不会是妄说。但这股香气是不是“山岳秀气所钟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wZ+DZw6otIX5RFhtm3jgPnHsBMIgWUVdnXRHhmQiAztTEvC3s3SU96ga24RW9g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