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独自一人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的龙床上,满含悲愤地离开了人间。巧合的是,第二天下午未时,操纵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终年七十四岁。大清王朝这两个顶尖人物先后死去,其间相隔只有二十个小时,不足一天。这是历史巧合,还是人为安排?若出于对这两人生前积怨很深、势同水火的关系来认识,人们不禁对光绪帝的死因产生了种种猜测:正当壮年的光绪帝怎么会死在风烛残年的慈禧之前呢?因此,光绪帝的死因便成了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

光绪帝

对于光绪帝的死亡,1908年11月15日,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有过这样的报道:

北京,11月14日讯: 光绪皇帝于今天下午5点钟过后不久去世。人们在对皇宫里所发生的事情胡乱猜测了一天后终于得到了证实,消息是由皇宫宣布的。

光绪皇帝去世时,皇太后自己的灵柩也已在宫内准备就绪。她的病情同样严重,并且,人们于今天早些时候带给她的皇帝死讯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这种状况让她再也无法利用她和皇储之间的血缘关系来巩固她的权力了。按照大清体制,这种关系会极大地助长她的权势。

在清国人民中间,鲜有迹象表明人们对正发生着的事有什么情绪化的反应。皇帝的驾崩以及皇太后在很短时间内也可能崩逝这件事对清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清国人所追求的是一条平稳、连贯的发展道路,根本不会为了这两人的死而悲伤。

…………

最近天气异常引发皇帝死因

昨天和今天我们都很难从大清国宫廷中得到什么消息,这主要因为清廷的惯例是:对任何一位皇室成员的死都严加保密。

外务部昨晚和今天白天一直忙于矢口否认外界关于皇帝已经死亡的报道。甚至,昨天晚上9点钟他们还发表了一项声明,大意是皇帝陛下的病情稍有好转。然而,北京的外国居民们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们无法得知事情的真相是否和大清朝廷的声明背道而驰,或者说,清廷是否做出了虚假的声明。不过,一般人的看法是,皇帝已经去世了,或许是昨晚去世的,或许更早。

1908年11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再次报道:

伦敦,11月15日电: 从北京发往伦敦《泰晤士报》的一则消息说,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已于今天去世。大清国皇帝陛下刚刚于周六去世,他们两人死亡时间离得如此之近,不由启人疑窦。人们怀疑这件事情的背后可能有谋杀。而刚刚死去丈夫的皇帝遗孀对其他人而言无足轻重。

清国皇帝死亡的直接原因据说是神经衰弱症。当快断气时,皇帝陛下拒绝让别人把他搬到长寿宫去,这违背了大清国的先例。因为每当清国统治者死去时都被指定放入这个宫殿中。终于,他在还没穿上在这种场合应该穿上的寿衣之前就断气了。

据以上报道,外国人在得知光绪帝死亡之后,第一感觉是对死亡时间的质疑,并由此引发对光绪帝死亡真相的质疑。

对于光绪帝的死亡,为什么会有如此质疑呢?原来,结合历史的巧合和光绪帝生前与慈禧“母子”的关系,太医院医生对光绪帝临床病状的描述,以及光绪帝的性格和所处的政治环境,许多人认为光绪帝的死是人为毒害所致,尤其是当他死后不足一天时间,他的政治对手——慈禧也跟着死了,这种巧合在概率上与实际上都是说不通的。

也许有人会问:光绪帝贵为天子,有九五之尊,谁敢害他?又有谁能害得了他呢?

光绪帝虽贵为天子,但当时已被囚禁十年,他所拥有的仅仅是一个“皇帝”的空头名号,并无天子之尊之威之权。在没有被囚禁之前,忠心于他的股肱之臣和掌握实权的心腹朝臣本寥寥无几,被囚禁之后,即使在囚禁之地也都是时刻监视他的人,他身边根本没有什么贴身的心腹之人,乃至一个小太监若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加害他,也是容易办到的,只不过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别看光绪帝没有了权威,但他的政治对手却不少,或者说恨他的人很多,很多人都巴不得他早死,以免他日后东山再起,翻老账旧账,算到自己头上。毕竟那些人都心里清楚,光绪帝不是糊涂者,心里明白谁是他的臣僚,谁是他的对手,只有他死了,他们才是最安全的。

统治中国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

统观光绪帝身边左右和朝野上下,有可能害死光绪帝的嫌疑人有四个,分别是慈禧、李连英 、袁世凯和奕劻。

在怀疑的四个人当中,慈禧最有可能,而且她也的确是最有权力和便利条件害死光绪帝的人。虽然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但此时的慈禧考虑的却是另一番道理,她自知已病入膏肓,存世不会长久了,她不愿意看到与自己争斗了一生的政敌——光绪帝在她死后重新掌握朝政,推翻她费尽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威望和政局,所以只能害死被囚禁的光绪帝。因此,《崇陵传信录》等书认为,慈禧害死了光绪帝。

对慈禧害死光绪帝这种说法,很多史料都有所记载。其中,《清末民初云烟录》中记载:

清末湖北名医吕用宾曾追述一件有关的事。据吕谈,当时太后视光绪皇帝为眼中钉,而又难以下手,遂以皇帝有病为名,想借医生之手,用误药致帝于死,然后嫁祸于人。但太医善于规避责任,一向用药和平,积习成风,所开药方既不能治好病,也不会治死人,使其无隙可乘。因而,太后就责令各省督抚推荐医生,指望对帝杂以虎狼之药。吕被湖北省保举进京,入宫仔细诊察光绪皇帝并无大病,不过饮食劳伤,拟用轻药调治,而太后不准,说过去太医所开轻药不中用,非开重药不可。在严威之下,吕震恐失次,竟然因此得了咽膈病。

清皇室后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依据祖辈亲历见闻,结合自己的考证,在《启功口述历史》中是这样讲述光绪帝之死的:

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候的时间一长,大臣们都有些体力不支,便纷纷坐在台阶上,哪儿哪儿都是,情景非常狼狈。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了起来,表明太后已死,整个乐寿堂跟着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参与主持下举行哀礼。其实,谁也说不清西太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也许她真的挺到光绪死后,也许早就死了,只是秘不发丧,只有等到宣布光绪死后才发丧。这已成了千古疑案,查太医院的任何档案也不会有真实的记载。但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父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还有一种传说,是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绪帝前面,所以下了毒手。这也是可能的。

虽然李连英、袁世凯和奕劻也被列为可能害死光绪帝的凶手,但经过仔细的推敲,似乎证据不足。

溥仪像

英国人濮兰德和白克好司的《慈禧外纪》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则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帝,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帝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先下手为强,在慈禧死前先把光绪帝谋毙。

德龄在《慈禧恋爱纪实》书中有《光绪是怎样死的》一文:

光绪的死,外面曾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我现在就打算把真相告诉读者。

…………

光绪关在瀛台的时候,曾经开始写一本日记,将他每日所做的事以及他内心的思想都实录下来。不幸其中有一部分不知怎么传了出去,而引起了李莲英(注:“莲”字为原书作者所用,下同)的注意。这一部分日记的大意可以归纳成为以下一段:“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里觉得老佛爷必定会在我以前死。若果如此,我必下令斩杀袁世凯与李莲英。”

杀死袁世凯与否,当然不是李莲英所关心的,但他的名字也列在该死的人里面。现在老佛爷的春秋已高,随时都有大行的可能,不由得使李莲英有点儿惊慌。

…………

李莲英听得光绪日记里有这样的文字之后,立刻就去报告给老佛爷听。她听了虽然没有发雷霆之怒,却满面浮起了不快的神色。狡猾的李莲英向太后进谗言道:“皇上似乎想要死在老佛爷之后哩,真想不透他所以这么想的理由!过去他跟袁世凯设计要害老佛爷性命的事,我们还没忘记哩!”

“李莲英,”太后问,“你以为这是他想谋取我性命的另一次企图吗?”

李莲英,奸诈之极,只在脸上掠过一层悲伤的表情。

“你的意见如何?”太后问。

“若是皇上在老佛爷以前死,那么各方面就都容易办了。”

这些著名的太监向来是不主张向皇上或皇后奏得明明白白的,他们所奏谏的往往都是含糊其词,适可而止。

听了李莲英的这番话之后,老佛爷便下旨道:“皇上病得很厉害。他过去一直病着,以后他的病也一定不会好。我心里想他的病之所以迟迟不愈,大约是一般侍奉汤药的人不尽职所致。此后还是你去看看吧!”

德龄与慈禧像

李连英像

李莲英也用不着再问起他的话了。他立刻就将光绪一切饮食医药的事一把都揽了过来。

不久以后,光绪就卧床不起。李莲英服侍他之后似乎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他的病。光绪明知道他是逐渐地中毒,可是他却无能为力。

……

李莲英一直留在光绪的房里,名义上是照顾他,事实上却像个追命鬼,滞留着要抓人……光绪在万分痛楚中死去。

笔者认为,在清宫中作为最低贱奴仆的李连英,虽然在众多太监和宫女中有显赫的权势和地位,有着多年陪王伴驾的经验,但他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和卷入其中的下场,他不大可能孤注一掷地把自己陷入大不韪的地步,除非受到别人的指使。

至于是不是袁世凯,溥仪认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帝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光绪帝,于是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帝绝不会轻饶他,所以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帝毒死。故此,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也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帝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帝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帖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帖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药方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抄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据当时一位内务府大臣的一位后人告诉我,光绪帝死前得的病不过是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案很平常,也没分抄军机。当时人们接到光绪帝病重消息都很奇怪,因为前一天还看到光绪帝像正常人一样,站在屋里说话。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总之,光绪帝是死得很可疑的。

袁世凯像

康有为也持此说,他在《讨袁檄文》中写道:近者太后春秋已高,袁世凯毒谋已急,密行重贿,累啖御医……冬来,后病奄碟,人命危浅。宫车宴杂,不日不时,袁世凯遂铤而走险。力荐学西医者速发毒谋,西药性烈,微剂分进,遂于太后升遐之际,能操旦夕绝命之权,天地惨黯,山陵崩坏,风雨号泣,海水怒立,于是我舍身救国之圣主,遂毒弑于逆贼袁世凯之手矣。

康有为像

庆亲王奕劻像

《国闻备乘》则认为是奕劻害死了光绪帝,作者这样写道:迨奕劻荐商部郎中力钧入宫,进利剂,遂泄泻不止。次日钧再入视,上怒目视之,不敢言。钧惧,遂托疾不往,谓恐他日加以大逆之名,卖己以谢天下也。

将奕劻列为嫌疑人的说法,实在有些牵强。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之孙,属于近支宗室,他虽然贪赃受贿,声名狼藉,但与光绪帝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势如水火的矛盾;梁鼎芬等朝中大臣曾多次弹劾奕劻贪赃受贿,均遭到了光绪帝的斥责,奕劻因此得到了庇护,他是感激光绪帝的。因此,奕劻害死光绪帝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不足为信。

对于光绪帝的死因,清政府官方的记载是正常病死的。《德宗景皇帝实录》中有这样记载: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壬申,上不豫。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癸酉,上疾增剧。谕内阁:自去年入秋以来,朕躬不豫。当经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旋据直隶、两江、湖广、江苏、浙江各督抚,先后保送陈秉均、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来京诊视,惟所服方药,迄未见效。近复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腿酸疼,饮食减少,转动则气壅欬喘,益以麻冷发热等证(症),夜不能寐,精神困惫,实难支持,朕心殊深焦虑。著各省将军督抚遴选精通医学之人,无论有无官职,迅速保送来京,听候传诊。如能奏效,当予以不次之赏。其原保之将军、督抚、并一体加恩,将此通谕知之。(同日)谕军机大臣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上疾大渐。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

曾经在宫内生活过的美国女画家卡尔也称光绪帝是自然病死的,她在《清宫见闻杂记》中这样写道:

光绪之变政失败,实为光绪帝之当头一击。……光绪帝圣躬素不康强,今经此变故,体力遂锐改,旧病大作。于是反对后党之人,信口雌黄,太后将不利于帝,饮以毒药者,而更欲恩于宗室中选一冲动平庸之子,继登大位。废立之说,哗于天下,即外人亦有信之者。既而阅数年后,其说始寝。夫以太后权力之大,将何事不可为者,鸩死光绪帝,正易事耳。而终未为之,亦可见人言之不足信矣。

那么,难道真的只有官方记载“脉案”和药方才是判断光绪帝死因的唯一证据吗?以理服人,以证据说话,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态度。要想验证历史与传闻孰是孰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打开光绪帝的棺椁查验尸骨,才是揭开这段历史疑案最具说服力的方法。而历史恰巧真的给了人们揭开光绪帝死因的机会。1980年6月,清西陵打开了崇陵的地宫,发现了光绪帝的尸骨。此时,光绪帝死因的真相貌似可以大白于天下了,然而事实却并非这么简单。 0gmtcAPwtVlglIHUjuAC7CrkreVRP1UfAkLPxdAv1sEIf9qnyc5FY+N903HBxe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