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裕陵妃园寝秘史

据查,清东陵裕陵妃园寝的确埋葬着一位来自新疆的女子——乾隆帝的容妃。乾隆帝的容妃为什么要葬在裕陵妃园寝内?裕陵妃园寝到底是什么样子?

裕陵妃园寝是清东陵这座清朝皇家陵园里的一座妃园寝。要想知道裕陵妃园寝,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清东陵的基本情况。

清东陵位于北京之东北二百六十余里的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体系最为完备的古代陵墓群之一。

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一月到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其间经历了十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没建陵外,其余九帝分别葬在河北省的遵化和易县,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古代相度兆域,讲求前有照山 ,近有案山 ,后有靠山 。清东陵真是一个绝妙的天地造化的风水宝地,上吉佳壤!它北起雾灵山,南达天台山,总面积达到两千五百平方公里。雾灵山是清东陵的太祖山,是“后龙之正脉,风水之大源”。其山脉逶迤南伸,至昌瑞山而止。整个陵园以昌瑞山为界,山南为“前圈”,山北为“后龙”。后龙周环两百五十多公里,其内崇山峻岭,密林覆盖,人迹罕见,是陵寝的保护控制区。前圈四面环山,中间是四十八平方公里的平坦之地,诸陵寝均建在前圈之内。陵园东面的雁飞岭诸峰,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陵园西面,黄花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象山、天台山横亘于陵园之南;位于雾灵山和昌瑞山之间的分水岭是“来龙”的脊背,众水东西夹流,左盘右绕,最后汇合于陵园之南的龙虎峪。这种万山拱卫、众水夹流之势,强化了皇陵的神秘色彩和皇权神授的气氛,与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园保持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昌瑞山为燕山余脉,东西走向。中间主峰高耸,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宛然一道天然屏风,它是东陵的后靠山。金星山位于陵园之南(前)。此山拔地而起,山形如倒扣的金钟,与昌瑞山主峰遥遥相对,它是陵园的照山。在金星山北有一座小山,似玉案前横,此为案山,当地人称之为“影壁山”。金星山、影壁山、昌瑞山恰好位于一条直线上,就如大自然按照人的意愿特地安排一般,景物天成,浑然一体。

照山金星山

清东陵石牌坊及金星山

站在孝陵后靠山昌瑞山上看金星山

登上昌瑞山顶峰,俯视南面的陵园,满目苍翠,朱墙金顶,辉映其间;环顾左右,山峰依次低下,井然有序,左面马兰河,右面西大河,河水从北向南奔流,在万绿丛中凸显出来的一座座金黄碧绿的琉璃瓦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转过身,极目远眺山北风光,但见千山卓立,万岭奔腾,连绵不绝,气势磅礴,有皇家“子孙万代连绵永胜”之意。清东陵的风水,奇山秀水相济,宏伟俊秀并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清东陵的十四座帝后妃陵寝中,埋葬着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一位皇子,共一百五十七人 。其中有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帝顺治帝;有抚育两代幼主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有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享誉世界的康熙大帝;有寿命最长、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有被洋人吓破胆子、最后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有寿命最短、母子不和的同治帝;有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等等。清东陵周围还建有许多王爷、皇子、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这些陪葬墓中的墓主人也非等闲之辈,有的是皇帝的娇儿爱女,有的是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如顺治帝的皇四子荣亲王、乾隆帝的端慧皇太子;有顺治帝的皇二子、曾率军征讨叛军的大将军裕亲王福全;有两立两废的皇太子允礽;有文武双全、能征惯战的康熙帝的皇长子允褆;有曾与雍正帝争夺皇位的抚远大将军允 ;有心灵手巧、终身不嫁的苏麻喇姑;有为顺治帝殉死的侍卫傅达礼;有哺乳幼帝有功的四位皇帝保姆;有被乾隆帝称为“第一宣力大臣”的大学士傅恒等。清东陵的陵寝规制严格,皇帝、皇后的陵园用黄色琉璃瓦盖顶,而妃园寝和亲郡王园寝用绿琉璃瓦,其他陵园用布瓦盖顶,这充分显示出皇陵的森严等级与皇帝的尊贵身份。

自金星山俯瞰孝陵

清东陵陵寝分布示意图

明朝的陵寝制度,不论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葬到皇帝陵里,因此,没有皇后陵。皇帝的妃子死后不仅不与皇帝合葬,而且也不葬在皇帝陵旁边,有的甚至不葬在陵园之内。清朝入关以后,在陵寝制度上虽然效法明陵,但也不是死搬硬套,而是根据本朝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变化和改革,从而形成了清朝的陵寝制度。与明陵相比,清朝陵寝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建有皇后陵,并且把每朝皇帝的妃子都集中葬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皇后陵、妃园寝都建在每朝的皇帝陵左右,形成陪葬之势,从而使陵寝制度更臻合理。清朝的妃子墓称为“妃园寝”,为了表明这座妃园寝葬的是哪位皇帝的妃子,就在这座妃园寝的名称前面加上这位皇帝的陵寝名称。比如,康熙帝的妃园寝就叫“景陵妃园寝”,以此类推,“裕陵妃园寝”就是埋葬乾隆帝妃嫔的墓地。在封建社会,丧葬制度也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妃嫔的墓地只能称“园寝”,不能称“陵”。大门、享殿、焚帛炉等只能用绿琉璃瓦盖顶,不能用黄琉璃瓦,厢房则用灰布瓦,建筑规制上较帝、后陵明显低下。因此,绿琉璃瓦是妃园寝的明显标志之一。

景陵妃园寝鸟瞰

裕陵妃园寝位于乾隆帝裕陵的西侧,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砂山 环绕,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完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整个园寝建有马槽沟、一孔拱桥、东西厢房 、东西值班房 、大门 、焚帛炉 、享殿 、园寝门、宝顶 ,周围环以红墙,地势平坦,松林葱郁,肃穆而幽静。园寝建成后,初称“胜水峪妃衙门”。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仿照景陵皇贵妃园寝规制,在妃园寝的后院前部正中增建方城 一座,上建单檐歇山顶的明楼 ,方城后面建宝城、宝顶。增建东西配殿 各五间;把三座园寝门及两边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每侧建园寝门一座。增建、改建工程历时两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才完工,直接动用白银十三万四千零四两三钱三厘。另外从京师直接领用的铜、铁、铅、颜料、琉璃瓦料等各项物料总价值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八两四钱二厘。乾隆二十七年(1762)纯惠皇贵妃入葬后,改称“纯惠皇贵妃园寝”。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入葬裕陵后,正式改名为“裕陵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方城明楼

裕陵妃园寝一孔拱桥

纯惠皇贵妃地宫发现的纯惠皇贵妃与那拉皇后的遗骨(部分)

清朝标准规制的妃园寝不建方城、明楼、宝城,不建东西配殿,而这座裕陵妃园寝一应俱全,其规制大大超越了标准。裕陵妃园寝的园寝门改建在享殿两旁的墙上,很显然这种设计是效仿昭西陵。昭西陵因为后院过于狭窄,无法建陵寝门,只得将陵寝门建在了隆恩殿的两侧。

清朝关内关外共有十座妃园寝,规制最高的有两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和裕陵妃园寝。景陵皇贵妃园寝建有两组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两组建筑左右并排,享殿前设有“丹凤朝阳”的丹陛石,东西厢房带前廊,这些都是裕陵妃园寝所没有的,所以裕陵妃园寝规制仅次于景陵皇贵妃园寝 而位居第二位。

景陵皇贵妃园寝双明楼

裕陵妃园寝内葬有一位皇后(那拉皇后)、两位皇贵妃(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五位贵妃(颖贵妃、婉贵妃、忻贵妃、循贵妃、愉贵妃)、六位妃(舒妃、豫妃、容妃、惇妃、芳妃、晋妃)、六位嫔(仪嫔、慎嫔、诚嫔、恭嫔、怡嫔、恂嫔)、十二位贵人(瑞贵人、鄂贵人、寿贵人、白贵人、金贵人、武贵人、新贵人、福贵人、顺贵人、禄贵人、秀贵人、慎贵人)、四位常在(宁常在、张常在、揆常在、平常在),共三十六人,在清朝妃园寝中人数仅次于景陵妃园寝 ,居第二位。

乾隆帝的这三十六个后妃个个都是大家闺秀,人人都是窈窕淑女,都称得上是美女佳丽。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有的终生受宠,风风光光,笑到最后;有的默默无闻,在平平淡淡中了却一生;有的因触犯龙颜,境遇悲惨,含恨而死;有的寿终正寝;有的徂落他乡;有的在宫中终老。不管她们的结局如何,最后都葬在了这座妃园寝内。许多人认为,皇帝的妃嫔在皇帝驾崩以后,都为皇帝殉葬而死,一起葬入妃园寝内,其实并不是这样。早在明英宗时就废止了妃嫔为皇帝殉葬这一残酷制度。清初虽然有妃嫔殉葬的,但那也是极个别的现象。到了康熙年间,不仅没有妃嫔为皇帝殉葬,就连奴仆都严禁为主人殉葬。所以妃园寝的这些妃嫔都是自然死亡而陆续葬入妃园寝的。如果死亡日期相近,则两人或三人一起从京城的殡宫奉移园寝,同日入葬。

据记载,裕陵妃园寝的这三十六人是分二十一批葬入园寝的。第一批葬入园寝的是仪嫔、秀贵人和张常在。仪嫔是乾隆帝即位前的侍妾,很受宠爱,雍正帝死后刚一个月就被诏封为嫔,还没来得及行册封礼就于乾隆元年(1736)死了。仪嫔是乾隆帝即位后后妃中最早离世的。秀贵人和张常在都死于乾隆十年(1745)。这三个人死后,因为妃园寝还没有建,所以棺椁都临时停放在北京城外的静安庄殡宫。乾隆十七年(1752)裕陵和裕陵妃园寝建成。这年十月,她们三人的棺椁随着孝贤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的棺椁从静安庄殡宫一起奉移东陵。十月二十七日,孝贤纯皇后和两位皇贵妃葬入了裕陵,而仪嫔三人葬入了妃园寝,成为这座妃园寝的第一批主人。最后葬入这座妃园寝的是晋妃,她是乾隆帝最后离世的未亡人,于道光三年(1823)入葬。从第一批入葬到最后一批入葬,前后延续了七十年之久。

这三十六人的宝顶在园寝后院共分五排,每排雁翅形横向排列,第一排三座、第二排七座、第三排九座、第四排十一座、第五排五座,共三十五座宝顶。除正中的大宝顶下的地宫里葬纯惠皇贵妃和那拉皇后两人外,其他三十四人,每人一个地宫一个宝顶。地位高的妃嫔葬在前排,宝顶也相对较大。地位低的葬在后排。如果在同一排,地位高的在中间,地位低的往两边排列。关内妃园寝都是按这个规律排列的。第二排正中葬的是庆恭皇贵妃陆氏。

庆恭皇贵妃和年幼的嘉庆帝

陆氏也是皇贵妃,为什么她不能像纯惠皇贵妃那样也建方城明楼、宝顶环以带雉堞的宝城呢?难道陆氏不受宠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庆恭皇贵妃的身世。

庆恭皇贵妃陆氏于乾隆十三年(1748)封为贵人,乾隆十六年(1751)晋为庆嫔,乾隆二十四年(1759)晋为庆妃,乾隆三十三年(1768)晋为庆贵妃。乾隆三十九年(1774)七月十五日病死,享年五十一岁。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二十六日入葬。由此可知,陆氏死时是贵妃,死后是以贵妃的身份入葬的,将她葬在第二排正中之位已经很难得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排还葬有忻贵妃、愉贵妃和循贵妃,除了贵妃,还有三位妃。也就是说这排有四位贵妃,陆氏却能位于正中的最尊贵之位,而那三位贵妃在她的旁边,说明陆氏在贵妃中是比较受宠的。

既然陆氏死时只是一名贵妃,那么又是何时晋为庆恭皇贵妃的呢?为什么她死后还要给她晋级?原来,嘉庆帝年幼时,曾受到过陆氏的精心抚育、看护,她在嘉庆帝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嘉庆帝亲政后,为报答陆氏的抚养之恩,就在他亲政的第二天即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四日降谕,追赠陆氏为庆恭皇贵妃。他在谕旨中说:“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礼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庆贵妃既然已封为皇贵妃,为什么不能像纯惠皇贵妃那样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呢?分析其中原因,有以下五点:

其一,时间久远。 当时庆恭皇贵妃已入葬二十四年,不宜再从地宫中起出,待建好方城、明楼、宝城后再重新安葬。

其二,财力匮乏。 如果要为庆恭皇贵妃建造一处与纯惠皇贵妃一样的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则只能与纯惠皇贵妃的方城明楼左右并列,这样就势必要拆除处于正中之位的纯惠皇贵妃的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连拆再建,大兴土木之工,太劳民伤财。这时清政府的财力与乾隆二十五年(1760)已不能相比。

其三,葬位迁移。 如果真的要拆除纯惠皇贵妃的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势必要将纯惠皇贵妃的金棺移出来,更重要的是地宫里还有一个失宠的那拉皇后。这位皇后怎么办?这是一件非常棘手难办的事情。

其四,受地方限制。 我们知道,在为纯惠皇贵妃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的时候,就因为后院地面狭窄,拆除了三座园寝门和面阔墙。如果想为庆恭皇贵妃建造的话,后院也实在没有地方可建了。

其五,已属尊贵。 庆恭皇贵妃生前仅是贵妃,死后二十四年能够被追封为皇贵妃,已是难得的殊荣,与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不能相比。

根据以上五条分析,不给庆恭皇贵妃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裕陵妃园寝第三排宝顶东数第一座宝顶下的墓主人可是一位有名的女人,她就是乾隆帝晚期的宠妃惇妃。她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她是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的生母,也不是因为她与乾隆帝的年龄相差三十五岁,而是因为她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一月初的某一天,竟活生生地打死了一名宫女,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乾隆帝对此事十分重视,案发第二天,他就把众皇子和军机大臣等召进皇宫,向他们宣讲了一道长谕。他说:“昨惇妃将伊宫内使唤女子责处致毙,事属骇见。”“虽为主位之人,不宜过于狠虐。”“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于情法未为平允,且不足使各位宫闱之人咸知警畏。况满汉大臣官员将家奴不依法决罚,殴责立毙者,皆系按其情事分别议处,重则革职,轻则降调,定例森然,朕岂敢稍存歧视。惇妃即著降封为嫔,以示惩儆,并令妃嫔等嗣后当引以为戒,毋蹈覆辙,自干重戾。”“至若纵性滥刑,虐殴奴婢,不但福晋、格格等不宜有,即诸皇子亦当切戒。且如朕为天下主,掌生杀之权,从未尝有任一时之气,将阉竖辈立毙杖下,诸皇子岂不知之?”接着,乾隆帝对此案做了如下处理:将惇妃降为惇嫔,罚银一百两;将翊坤宫首领太监郭进忠、刘良革去顶带,罚钱粮二年;因不能及时劝阻,将翊坤宫总管太监王忠、王承义、郑玉桂、赵德胜各罚钱粮一年。以上太监皆因受惇妃牵连,所以他们被罚的钱粮的一半由惇妃代缴;将罚惇妃的一百两银子交给被打死的宫女父母作为埋葬费;命总管内务府大臣将上述谕旨遍谕宫内诸人。再抄录两份,分别存记于上书房和敬事房。

裕陵妃园寝第三排部分宝顶

惇妃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宫女活活打死,惇妃何许人也?惇妃,汪氏,出身于上三旗之一的镶白旗满洲。她出生时,乾隆帝已经是三十六岁的中年男子了。汪氏十八岁入宫,初封为永常在,凭着她的美貌秀色,很快就赢得了乾隆帝的宠爱。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汪氏被晋封为惇妃,成了后宫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在乾隆帝六十五岁时,惇妃给乾隆帝生下了一个公主,排行为十公主,这是乾隆帝最后一个公主。乾隆帝老来得女,自然是格外高兴。爱妃生的这位小公主天资颖慧,妩媚俏丽,被乾隆帝视为掌上明珠。这位小公主刚六岁,就被指配给当时朝中第一宠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为妻,破例封为固伦和孝公主。因为按规定只有皇后生的公主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妃嫔生的公主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十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可见母女是何等受宠爱!惇妃依仗自己受宠,逐渐骄横起来,脾气猛长,对宫女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才造成了这桩打死宫女的惨难。惇妃被降为嫔之后不到一年,又恢复了妃位,依然受宠。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十七日,惇妃病故,终年六十一岁。第二年葬入了裕陵妃园寝。

惇妃像

在这座园寝内最后一排东数第二个地宫里,埋葬着一位命运悲惨的女人,她就是顺贵人。别看她葬在位置最低下的最后一排,其封号又是贵人,但在她的人生旅途上可谓是大起大落,人生坎坷,最后的结局竟然很悲惨。

顺妃像

顺贵人,钮祜禄氏,她是钮祜禄·爱必达的女儿。她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比乾隆帝小三十七岁。她十九岁入宫,初封为常贵人,当时乾隆帝已五十六岁。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她被诏封为顺妃。当时后宫中没有皇后,也没有皇贵妃和贵妃,妃就是最高的(颖贵妃、婉贵妃都是嘉庆帝即位后晋封的。忻贵妃、循贵妃、愉贵妃都是死后追封的)。正当她的册封礼一切准备就绪,即将举行之际,未想到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驾崩了。在大丧期间是不宜举行册封礼的,所以顺妃的册封礼被推迟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月二十日才举行。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乾隆帝对顺妃宠幸有加的时候,乾隆五十三年(1788)新年刚过九天,正月初九日,总管太监王承义向顺妃传达了皇帝的一道旨意:将顺妃降为嫔,其妃份册、印撤出,交内务府大臣。这对顺妃来说有如晴天霹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过半个月,王承义又向顺妃宣布了一道皇帝的谕旨:将顺嫔降为贵人。其嫔份、金册撤出,交内务府大臣。这接连不断的降级,到底是什么原因?官书中没有记载,档案上也未说。看来只有乾隆帝和顺妃心里最清楚。可是两人都已作古,此事只能是不解之谜了。

从此,顺贵人整日以泪洗面,夜伴愁眠。熬了两年多,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初,带着忧伤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三岁。第二年的十二月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个故事,裕陵妃园寝里面的故事更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KjvPUUVe2JhZgZO69R4hHm3N8A5XksVGrwwSGBNjWr2xSFBwkw44tTUZ+MJjEs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