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经典产生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成功背后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阎崇年先生论人讲史常言“四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就是对这种主客观条件的进一步具体化。以“四合”理论来分析《正说清朝十二帝》的经典化过程,我发现也是合适的。

先说“天合”。《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前,多年来戏说历史成风,电视、书籍,铺天盖地。“戏说”泛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了解历史真相的热情。阎先生电视讲座的播出、图书的出版,恰好回应了这种需求,因此既带热了电视栏目,也拉动了图书市场。这是“大势”,也就是“天时”。如果没有这个天时,虽然好的作品终不会被埋没,但也难以一下就如此深入人心,引起巨大反响。

次说“地合”。阎先生的讲座在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中央电视台播出,图书在中国最权威的传统文化出版重镇中华书局出版,这样的平台与阎先生的著名学者身份、与“正说”的旗帜多么契合!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传播,恰如登高一呼,应者必众。这就是占了地利。

三说“人合”。在图书宣传过程中,阎先生常讲一个“千人糕”的故事。故事说,看起来很普通的一块糕点,实际上凝聚了各个方面许多人的心血,比如生产原料离不开农民,磨成粉需要工人,做成糕点需要技师,再加上各种辅料,更是需要方方面面的人。他的意思是说,《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形成,也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智慧和心力。这既是自谦,也道出了精品形成的不易。比如一讲内容,不光要过自己这关,还要过家人的关,现场观众的关,电视台的关,电视观众的关,出版社三审的关,广大读者的关……也可以说,这些内容正是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才百炼成钢的。作为责任编辑,我对这些也是有深切体会的。阎先生闻过则喜的雅量和知错必改的认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记得当时有位同事的孩子,刚上中学,发现书中有一处把“珍妃”的“珍”误写为“诊”,向我反馈。这本是编校人员的失误,不属于内容质量问题,但阎先生还是很认真地给那孩子签了一本书,并写上感谢和鼓励的话。此后,我和阎先生之间有了一个默契,几乎每次临近重印都要打电话问他“有没有修订”,也几乎每次都会有几处修订内容。起初还有所谓的“硬伤”,到后来就差不多都是“精益求精”了。这部书到现在重印了近60次,我离开中华书局也四年多了,前些天见到阎先生,我又问:“现在重印还有修订吗?”得到的回答是:“还有,但是少了些。”

最后说“己合”。这些年随阎先生出席各种活动,听他在不同场合做节目、做讲座,发现他都在做“分内之事”,决不跨行。我觉得这是一种看透了舍与得的智慧。《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得到包括学界同行在内的广泛认可,不也正是因为它植根于阎先生数十年心无旁骛的清史研究之上吗?这就是“己合”,所谓厚积薄发、博采约取!没有这样深厚的根基,经典之花又何从绽放?

阎崇年先生践行“四合”人生,更是“己合”典范。在米寿之年,他仍身健笔健,推出《故宫六百年》等新著。这些新著视野宏阔、立意高远,不论是文笔、剪裁还是思想方法,都炉火纯青;而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等为代表的一批旧作,经过岁月淘洗,依然生机勃勃、广受欢迎。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阎崇年先生人高寿,书也长寿,于个人、于读者,都是十分幸运的事! SIpPQZJGQK4xGjdBGg/Zfg8KAbfnCe9gsf12L14ZPc8fR1RZureLlETz2nMhjx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