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典”的“三性”

经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段玉裁说,“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说文解字注》)也就是说,相对于纬线(横线),经线是先存在的。同时,经线静而纬线动,纬线围绕经线,往来穿梭,遂成布匹。从这个意义上说,经线是相对恒定的,带有决定性的。

典,《说文解字》释为“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也就是说,典指的是上古圣人之作,要供奉起来供瞻仰、学习。“典范”“典则”等语词,揭示了“典”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具有示范性特征。

综上,经典至少有三个特征:开创性,即先于同类作品而存在;恒定性,即持久地“被需求”,不易“过时”;示范性,即有一大批模仿或跟进者。

以此“三性”来衡量,《正说清朝十二帝》无疑都是符合的。

刘苏里先生说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是从恒定性的角度定义经典。《正说清朝十二帝》从面世到现在,十六七年过去了,依然受到读者喜爱,常销不衰。这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以开创性论,阎崇年先生从电视讲座到图书出版都是有开创之功的。

阎先生被公认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而事实上,他并不是首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所谓“开坛”,体现在哪里?我认为,阎先生之于《百家讲坛》,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帮讲坛找到了学术内容与大众趣味的结合点。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术为内核,以大众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以故事和评说为主要表达方式。因此,学者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百家讲坛》“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可以说是从阎先生的节目开始比较好地实现的。阎先生的第二个贡献,是在《百家讲坛》确立“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定位和战略方向上起到了“灯塔”的作用。回顾《百家讲坛》的历史,会清晰发现,这档于2001年开播的讲座类栏目,起初选材是比较宽泛的,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类别,而在2004年、2005年之后,明显向以社科文史为主要类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向聚焦。《清十二帝疑案》讲座的巨大成功以及由此进行的案例总结、经验推广,无疑使得《百家讲坛》的战略定位越来越明晰,此后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风格和特色。阎先生的第三个贡献,我以为是与《百家讲坛》栏目组一起开创了“主讲人制”。此前的节目形式,大致可以名之曰“主题制”,即围绕一个主题,多位名家讲说。比如2004年3月份,讲坛曾推出一个“女人说话”系列节目,邀请的讲者有张抗抗、李玲、叶广岑、李银河、陈丹燕等七位。由一位嘉宾把十几讲、甚至数十讲的内容完整讲述出来,在阎先生之前似未有过,而阎先生之后,则很快成为讲坛的主要节目形式。有上述三大开创之功,说阎崇年先生是《百家讲坛》“开坛元勋”,诚不为过!

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我认为,阎先生及其《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开启了出版与《百家讲坛》电视讲座成功“联姻”的范例,此后,《百家讲坛》的“坛坛好酒”,几乎都被图书出版者抢购一空。电视讲座为出版预热,出版为电视讲座进一步扬名,成为一种现象、一个模式。二是首先树起了“正说历史”的大旗,在“戏说”泛滥的当时,起到拨乱反正作用。“正说”很快成为当年出版领域最热的话题,响应者多,跟进者众,汇成潮流。三是示范了高质量的普及读物所应有的内核——没有学术积淀的普及既不能深入、更不能持久;缺乏大众表达的所谓普及,只能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说清朝十二帝》背后的学术积淀不必多说,我这里想着重谈谈大众表达。大众表达绝不仅是把话说得浅白那么简单,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有服务大众的意识。服务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大众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困惑在哪里,了然于胸并认真地去答疑解惑,也就找到了与大众交流的共鸣点。《正说清朝十二帝》从“疑案”切入,这个“点”找得很准。服务大众,也不意味着事事处处曲意迎合。出版物是精神产品,理应对读者的精神世界起到向上的引领作用。而图书市场上确实也有不少以满足人们猎奇心理、低俗趣味而达其促销目的之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正”,是正本清源,也是弘扬正气,用阎先生的话说,就是对待历史,要有敬畏之心,不要“戏说”,更不能“胡说”。“正”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实践证明,用“正说”的方式讲述历史,同样能够赢得读者。大众表达还要重在“表达”。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抽象的道理写直观,把学术话语转换为百姓语言,是极不容易的事,阎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书实际上是以皇帝为线索串起的清朝简史,写十二帝但不局限于皇帝本人,而是通过皇帝写那个时代。这种以人物带历史的讲述方式,是大众读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同时,阎先生对每个人物都不是按照一个固定套路来写,而是突出其主要特点,比如写顺治帝的关键词是“关系”(同母后、同皇叔、同爱妃、同洋人、同僧人),写咸丰帝的关键词是“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定了顾命大臣),这样的写法显然不是学术论文的路数,却便于大众读者理解和掌握。

关于阎先生和《正说清朝十二帝》的示范性,就无需费词了。根据开卷数据,自2004年以来,冠以“正说”之名的图书,超过250种,足见阎先生和《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引领力之强、示范作用之大。 Jb33CpYnqSUjQ5FpqF0z8KjOmpBcttHWVl3yCjfSLUZtHrooQIS6RSYD1l5j3g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