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中国瓷器的历史

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瓷器发明到宋朝建立,即960年以前。关于瓷器发明的具体时间,至今人们仍存有争议。

第二个时期,从宋朝建立到明朝建立前,即960年到1367年。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彩绘瓷,瓷器的颜色即所施釉的颜色

第三个时期,明朝,即1368年到1644年。这一时期,瓷器装饰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颜色釉 。不过,釉上彩绘开始出现。

第四个时期,清朝,主要是1645年到1901年。这一时期,釉上彩绘技术逐渐成熟。

第1节 宋朝以前的瓷器

宋朝以前制造的瓷器的确没有实物存世,或者说没有瓷器可以确认是宋朝以前制造的 。因此,收藏家对宋朝以前的瓷器历史的兴趣主要在于解决一些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瓷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这里说的瓷器,是指一种表面呈玻璃状、半透明的物质,在玻化 和透明度两方面与绝大部分陶器或彩陶 不同,在透明度方面与炻器 不同。中国人对名称不是特别讲究。英语单词“porcelain”在汉语中的对等词是“瓷器”,但中国人有时会用“瓷器”来指有圆环的炻器。因此,这就意味着,即使能准确发现汉语中所说的“瓷器”的最早制造时间,我们对欧洲人所指的“porcelain(瓷器)”的发明时间仍然是心存疑虑的。

可以肯定的是,玻化、有圆环的炻器的发明时间,要早于我们所称的瓷器的发明时间,并且相对较晚的许多单色釉陶器也具有玻化特征,如果不碎,很难与瓷器区分。

中国历史学家将瓷器的远古历史追溯到史前的黄帝。据说,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统治了一百年时间。公元前2255年 ,传说中的舜帝即位。据说,在即位前,舜帝已经制造出了瓷器。

瓷器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800年的埃及古墓。古墓中发现了一些小型中国瓶子。这似乎支撑了上述论断。然而,人们认为的这些瓶子具有的远古历史,被瓶身的铭文推翻了。因为瓶身的铭文是用草书写成的,而草书直到公元前48年才出现,并且铭文的内容都是唐朝 人创作的诗句。

有汉语文献记载,两种在隋朝制造的器物,可能已经非常接近瓷器了:第一种器物是工部尚书霍周或称霍魁林督造生产并用来代替玻璃的青瓷,其制造秘方已经失传;第二种器物是一个叫陶玉的工匠制造的,很像玉 。这个工匠的鼎鼎大名“陶玉”,意思是如玉般的陶器。但很有可能“陶玉”是陶器的名字,而不是其制造者的名字,除非是人们对其制造者的昵称。

隋末唐初,来自新平的工匠霍仲初制造出了一种白色、明亮如玉的瓷器。新平是陈代 的一个地区,今为河南省怀宁。

唐朝时,著名的瓷器生产地至少包括七个:洪 窑、寿 窑、岳 窑、婺 窑、鼎 窑、越 窑和蜀 窑。其中,有些窑生产的器物,可能还不是我们所说的瓷器,但在大邑制造的蜀窑瓷可以称为瓷器,因为它被描述为“白如雪,瓷器底部可见薄而坚固的清晰圆环,外形非常美观”。

9世纪一个阿拉伯旅行者 的经历,可以消除我们对唐朝生产真正瓷器的疑问。他的游记被法国人雷诺翻译成了法语版。在该译作第一卷第三十四页,这个阿拉伯旅行者说:“中国有一种优质黏土,被用来制造花瓶。这些花瓶像玻璃瓶一样透明。透过花瓶,可以看见里面的水。”

如果瓷器的发明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9世纪,那么瓷器的历史可谓久远了。法国汉学家儒莲将记录景德镇制瓷历史的著作《景德镇陶录》译成法语版,从而将景德镇制瓷历史追溯到汉朝,即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并且推测瓷器在公元前185年到公元87年发明。然而,后来大多数瓷器研究权威学者,如奥克塔夫·迪·萨特尔、夏德博士、恩斯特·格朗迪迪埃和卜士礼博士都认为景德镇制瓷的历史起源于唐朝。而博学的收藏家和汉学家贺璧理,仍坚持景德镇制瓷的历史起源于汉朝。贺璧理的主要依据是,现在中国人用来区分陶与瓷的汉字“瓷”,是在汉朝首次使用的。

收藏家不太关注一些著作中关于唐朝和随后短暂的五代时期 生产的瓷器的描述,除非这些描述与后来仿造的瓷器的特征相似。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大多数瓷器呈海绿色,人们称为“青瓷”,但黄黑瓷、蓝瓷、黄瓷和白瓷也有制造。在中国陶瓷史上,后周 第二位皇帝周世宗 特别有名,因为他颁布了一道圣旨,即供皇宫使用的瓷器“应如雨过天青”。这种瓷器产于河南汴梁,被人描述为色如青天、薄如纸、敲击时清脆悦耳。据说,后来这种瓷器越来越罕见,其碎片被珍藏并用作帽子装饰物或项链上的垂饰。当时,这种瓷器被称为“御窑瓷”,意思是“皇家瓷器”。到了宋朝,这种瓷器又被称为“柴窑瓷”。“柴”是周世宗的姓。

宋朝以前,除发明瓷器之外,中国瓷器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皇帝颁布圣旨在昌南镇建立皇家瓷器制造厂。宋真宗在昌南镇设立了另一家瓷器厂,并且下令所有皇宫用瓷都必须在底部题写年号。此后,昌南镇改名景德镇。之后,其他民窑迅速涌现,景德镇逐渐成为艺术瓷的唯一生产地。不过,宋朝时,艺术瓷仍在许多地方生产。1107年到1117年,御窑厂设在汴梁,即今河南开封,为皇宫生产优质瓷器。后来,女真人南下,迫使宋朝将政治中心移到南方。因此,御窑厂在南宋首都临安,即今浙江杭州设立。

第2节 宋朝和元朝的瓷器

宋朝时,瓷器用不同的颜色来装饰,如黄色、黑色、紫色等,但青瓷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将宋朝称为“青瓷时代”一点也不为过。青瓷在多地都有生产,并且有不同的色度,如淡绿色、蓝绿色、深葱色、草绿色,质量也不一样。其中,质量最好的是翡翠色的皇宫瓷器。从宋朝至今,青瓷一直被仿制。因此,不能将任何青瓷都断定为宋朝的器物。然而,龙泉 生产的青瓷是一个例外,因为龙泉青瓷具有如下特点:瓷胎由上好的白色黏土制成,烧制后未上釉的部分变成铁锈红色。因此,可以通过未上釉的瓷足上的铁锈圆环鉴别龙泉青瓷。有些青瓷是用红色黏土制成的。而许多仿制品是用白色黏土制成的,其红色的圆环是人为染色的。不过,夏德博士指出,纯正的龙泉青瓷很容易与仿制品区分开。然而,后来由章氏兄弟 制造的青瓷似乎也具有龙泉青瓷的特点。早期的龙泉青瓷起源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而章氏兄弟制造的青瓷,即哥窑瓷或章窑瓷起源于12世纪。但龙泉青瓷和哥窑瓷似乎都产于龙泉。在所有青瓷中,优于官窑瓷和哥窑瓷的青瓷被称为“汝窑瓷” ,产于汝州 。今天的收藏家虽然不太可能碰到更加罕见或精致的宋朝青瓷,但可能会有兴趣阅读16世纪中国鉴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对这些瓷器的描述。16世纪,有一些宋朝青瓷存世。

香炉,宋朝官窑鼎,皇宫用瓷。器形呈圆形,有环形耳。三脚呈圆柱形。器身由三张饕餮面像构成。饕餮的面部特征显著,眼睛凸出。饕餮面像中间刻有精致的雷雨云纹,形状和装饰都出自古代青铜器。釉呈淡绿色,清晰有光泽,在色度上像珍贵的翡翠。瓷器表面覆盖有类似破裂冰面的痕迹。这个香炉是宋朝皇宫用瓷比较稀有的代表,来自皇宫。我在南京左军都督府 朱泓太傅家见过。这个香炉高4英寸 ,直径4英寸,是2号藏品。

砚,宋朝官窑砚,皇帝专用。外形轮廓像一个有环形把手的花瓶。细绳可以穿过把手挂在墙上。砚中央有一个未施釉的椭圆区域,用来磨墨,可见红色瓷胎。砚底部的边沿未施釉,底部中央以一头大象装饰。大象的上方有一个釉下雕刻的玄秘图案,表面呈浅绿色,有粗糙的裂痕。这个砚长5.5英寸,宽4英寸,是8号藏品。

笔搁,宋朝哥窑砚山,呈尖顶小山形状,源自汉朝青铜器设计,表面施有浅绿釉,有粗糙的开片。做工古朴,颜色鲜艳。这个笔搁高1英寸,长4英寸,是11号藏品。

带盖高水罐,宋朝龙泉窑高足豆水丞。器身装饰菊花图案。盖子的把手周围有匀称的叶子图案。叶子在鲜艳的青苔般浅绿色瓷底下显出浓浓的翡翠绿色。这个水罐高4英寸,是12号藏品。

花瓶,宋朝汝窑觚。借鉴了古代青铜器造型,器形纤细如兽角,瓶嘴宽阔呈展开状,即所谓的高杯形状。花瓶采用浮雕装饰,瓶身刻有花束,瓶颈有棕榈树叶纹。花瓶表面施有浅蓝绿釉,有粗糙的开片。汝窑瓷标本非常罕见,通常只能见到碗和碟。这样一个完美、没有破碎的花瓶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样式和施釉两方面都优于官窑瓷和哥窑瓷,因此价值更高。我在北京锦衣卫黄将军的藏品中见过这个花瓶。据说,黄将军花了十五万文铜钱,即约一百五十两银子买下了它。这个花瓶高6.5英寸,是19号藏品。

洗毛笔用的瓶,宋朝冬青瓷笔洗,呈六角形,边缘似叶片状。笔洗侧面分为六个饰面,用浮雕雕刻有对称的梅花、灵芝、青草、菊花和竹子等图案,图案上施的釉看起来像亮绿的宝玉,摸上去感觉像小米般微微凸起。这个笔洗高5英寸,是70号藏品。

16世纪后期,项元汴声名鹊起。上文所述藏品选自他的《历代名瓷图谱》。卜士礼博士已经把《历代名瓷图谱》翻译成英语版。在《历代名瓷图谱》绘图并描述的八十二件藏品中,有四十二件宋朝瓷器,一件元朝瓷器,三十九件明朝瓷器。在四十二件宋朝瓷器中,有二十六件青瓷。这二十六件青瓷中,有十件官窑瓷,十一件龙泉窑瓷,三件汝窑瓷,一件哥窑瓷,一件冬青釉瓷。可以注意到,描述汝窑瓷时,项元汴说汝窑瓷非常罕见,那件完美的、未破碎的花瓶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大多数藏品表面有粗糙的开片,不同的釉色有的像浅色翡翠,有的像葱芽,有的像浅绿色蛋壳,有的像青草和苔藓,仅有一两件藏品的釉色是蓝绿色。青瓷和所有宋朝瓷器的装饰都局限于釉下雕刻和堆塑。尽管项元汴用到了“绘画”和“明暗运用”两个术语,但显然他所指仅仅是同一种颜色不同色调的釉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不同种类的釉色或强调特定部分的雕刻图案。用相同的颜色釉填充雕刻线条,可以凸显雕刻图案,因为线条越深,釉的颜色越深。

除了绿釉,宋朝使用的颜色釉还有浅白 釉、白釉、紫黑釉、红釉、深蓝釉及窑变产生的杂色釉。浅白釉可能是模仿周世宗或柴窑的“雨过天青”釉,也有可能是与青釉混淆了。然而,这种传世的宋朝浅白釉瓷器的釉色,淡青色中明显带有一丝薰衣草色或锰产生的淡紫色 。宋朝浅白釉瓷器一般有精细的开片,通常有暖色调的淡紫色条纹或“云彩”,有时接近红色。最著名的瓷窑位于定州 。1111年到1125年,定窑生产了精美的白瓷、紫瓷、黑瓷,即后来的“北定”,以区别于后来南宋在临安生产的“南定”。“北定”有泪痕一样的斑点,有人认为是釉洒开或吹散的结果。项元汴生活的时期,白瓷数量最多,其次是紫色瓷。最罕见的是黑瓷,项元汴只见过一件黑瓷样品。他描述了这件黑瓷、六件白瓷和四件紫色瓷。以下是项元汴描述的一些有趣的瓷器:

宋朝白定 仿古文王鼎,是一个香炉。器身呈四角形,有双环形把手和四足。足底向上弯曲,样式古朴。这个香炉采用深浮雕装饰,仿制纪念古代君主周文王的一件祭器。它由皇家窑厂制造,样式精美,雕刻精细,密密麻麻的雕刻细纹就像小阉牛的毛发或上好的丝绸。器身笔直,各部分比例匀称。釉色光亮,呈半透明状,像羊脂或美玉,属于定窑瓷中的典型样品,也是不同祭器中的上等品,今天已经很少见。我曾在晋王府 见过这个香炉。它的支架和盖子由芳香的沉香木雕刻而成。盖子最上方有一个珍贵的绿玉蜥蜴。这个香炉高4.5英寸,直径3.5英寸,是1号藏品。

宋朝紫定 仿古蝉文鼎,是一个香炉,与1号藏品的形状相似,仿自《考古图》 。器身上方雕刻有怪诞的头像和花束边饰,下方有一圈蝉状的叶形装饰。香炉通体施有明亮的紫釉,色泽美丽,就像成熟的葡萄。定窑瓷一般用白釉装饰,紫釉装饰和黑釉装饰非常罕见。精美的紫釉样品更是很少见。我在北京花了十两银子,从一个商人手中买下了这个香炉。当时,这个商人在报国寺售卖瓷器。这个香炉高3.5英寸,直径4英寸,是3号藏品。

宋朝黑定 凫尊,是一个鸭首瓶。这个鸭首瓶腹部凸起,颈部有圆环。颈部向上弯曲直至成鸭头状。颈部弯曲处有一个带盖的圆形外孔。头部和颈部均施黑釉,而瓶身施白釉。定窑瓷黑釉非常稀有。我曾见过数百件定窑白釉瓷,数十件定窑紫褐釉瓷,但迄今只见过一件定窑黑釉瓷,即这个鸭首瓶。这个鸭首瓶高六英寸,是35号藏品。

钧窑 生产大量不同颜色的瓷器。项元汴说:“钧窑的装饰颜色中,宝石红色和茄皮紫色最佳,月白色和淡绿色稍逊一些。”钧窑也生产一些被中国人称为“窑变瓷”的杂色瓷。纽约威廉·汤普森·沃尔特斯的顶级藏品中有一个花罐,卜士礼博士将其归为钧窑瓷。这个花罐的底色是深蓝色,深蓝色上面可见块状或条纹状的红色。《陶说》记载,“在这些钧窑瓷中,花盆和种剑状叶草的碟子是最漂亮的”。其他瓷器,比如花园坐墩、香炉和盒子、方瓶和带盖罐子,因为瓷胎是浅黄色,所以被认为逊色一些。从下面项元汴对一些器物的描述中,明显可以看出钧窑瓷的质量参差不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钧窑瓷的估价提高了。钧窑瓷工匠似乎曾尝试改良瓷器的设计和装饰。在当时中国保守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尝试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因为在烧窑过程中釉色意外发生变化的瓷瓶,起初都被看作失败的产品。

宋朝钧窑双凤小尊,是一个小壶。这个小壶呈球体,以两只深浮雕装饰的、生动逼真的凤凰作为把手,侧面是螺旋上升的圆形浮雕。目前,这个设计的起源未知,可能是原创。无论是工艺还是器形都堪称一流,绝不会出自普通工匠之手。在宋朝诸窑中,钧窑的地位最低。但这个器形优雅、釉色美丽、雕工精细的小壶,不说胜过,最起码也可以与汝窑、官窑、哥窑或定窑的花瓶媲美。壶底有数字“五”的款识,这是此壶的确为钧窑瓷的一个证据。这个小壶高3.5英寸,是20号藏品。

插图3 一组宋朝瓷器。图中汝窑瓷佛瓶,有立体浮雕装饰。瓶肩周围有十二个站立的人像。瓶颈有一个释迦牟尼坐像。释迦牟尼身旁有两位侍者。莲花和蛇交错环绕在释迦牟尼和两位侍者身旁。瓶沿盘绕着一条龙。这条龙守护着云端的一轮明月。瓶身施有灰绿色青釉,表面布满开片,还有一条弯曲的细线一直延伸到瓶底。瓷佛瓶的支架上刻有镀金汉字“汝州瓷观音瓶”。瓷佛瓶的支架下方有浮雕刻成的“刘燕庭”印章。这个瓷佛瓶高19英寸。

图右:定窑瓷四角瓶,瓶身有织锦图案。瓷胎上雕刻有螺旋形饰边。釉呈乳白色,质地柔滑,有细小开片。

这个瓷瓶是刘燕庭的藏品,高13.5英寸。

图左上:定窑瓷浅口碗,有浮雕装饰。螺旋形饰边的饰面上画着水果、花卉和蝴蝶的图案。碗沿有铜圈装饰。

这个碗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直径7.5英寸。

图左中:龙泉青瓷高足碗。碗内雕刻了一个小奖章形花卉图案。碗体施绿色青釉。这个高足碗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高5英寸,直径5.25英寸。

图左下:官窑小瓶,施淡紫蓝色釉。釉面有浓密、精细的开片。这个小瓶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高3.5英寸。

宋朝钧窑瓶,是一个小瓶。器身呈圆形,器口折叠如袋状。经过窑变,小瓶的釉色呈红褐色。这种红褐色俗称“驴肝马肺”。这个小瓶器形最小,不到一英寸高,正好可以容纳一朵金粟兰或菊花,是30号藏品。

据说,元朝时瓷器生产已不如从前。但我们对此了解的不多。在列出元朝生产的不同瓷器后,贺璧理说:“据我所知,元朝生产的瓷器没有一件样品留存于世。同时,我们很少见到中国鉴赏家宣称是元朝瓷器的器物。就算见到了,也是白紫釉的瓷器,上面还有一些深红色斑点。”项元汴仅描述了一件元朝瓷器,具体内容如下:

元朝枢府瓷 小瓶,瓶身呈球形,瓶口延展似蒜头,装饰有云龙纹和狮头把手,都雕刻在白釉瓷胎上,十分古朴。明朝永乐时期 和宣德时期在白釉下以雕刻来装饰的瓷器,是基于这个小瓶制造的。枢府瓷模仿了北宋定窑瓷器。因此,这个小瓶在瓷胎、器形、釉色和雕刻设计方面完全与定窑瓷器类似。其外形和大小刚好适合放在书桌上,盛放一株水仙、秋海棠、金百合或矮菊。这个小瓶高4英寸,是21号藏品。

尽管存在一种可能性,即英国收藏家可能永远不会碰到一件真正的宋朝瓷器,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仍有实物存世,特别是青瓷。同时,项元汴的描述会帮助英国收藏家鉴别出宋朝瓷器,或者辨认出以宋朝瓷器为模板的后世瓷器。英国收藏家应当记住,绝大多数宋朝瓷器都在器形和装饰方面仿造古代青铜器,或者在器形方面仿造自然物体或神话里的动物 ,以线条雕刻或浅浮雕装饰,颜色既不在釉上也不在釉下,而在釉中。宋朝瓷器中,杯类瓷器都没有把手,可以像咖啡杯一样从颈部拿起。许多宋朝瓷器都是祭器、香炉、烛台、花瓶及仿青铜制品。

第3节 明朝的瓷器

在漫长和著名的明朝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制瓷技术和装饰外观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尽管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明朝生产了大量不同颜色的瓷器,但占据主流的是青花瓷。因此,将明朝称为“青花时代”一点也不为过,正如我将宋朝称为“青瓷时代”一样。 极有可能的是,现在找不到存世的、明朝之前的青花瓷。但中国学者谈到了元朝在福州窑 和南丰窑 生产的绘有花朵的瓷器。据说,这两个地方生产的瓷器优于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就说明明朝早期青花装饰已经受到欢迎。1369年,景德镇建立了一家特殊的瓷器厂,主要为皇家生产瓷器,同时为地方官生产一种特别优质的瓷器。在明朝洪武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圣旨,规定瓷器上必须题写四个汉字或六个汉字的年号款识。其中,四个汉字的年号款识要注明皇帝年号,六个汉字的年号款识还要注明朝代。在此之前,宋真宗也颁布了相似的圣旨。在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一件瓷器的款识是“元丰” ,但其真实性仍有疑问。出于现实目的,年号款识可能始于明朝的洪武时期。在洪武时期,瓷器的釉色有蓝色、黑色和纯白色。其中,景德镇生产的特殊瓷器有:蓝色花朵纹罐,绘有两条龙在云中嬉戏;蓝色大罐,也有两条龙在云中嬉戏,还绘有睡莲;白地蓝花罐;大罐,装饰有四条青龙,以拱形排列,在浪潮中嬉戏;蓝色花朵纹鱼缸;豆青瓷罐;等等。在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两件明朝“洪武”款识的瓷器。

桶状六方瓶,中国瓷器,暗黄地,有花瓶、武器等浅浮雕装饰,釉下可见蓝色和深褐色。这个瓷瓶高8.25英寸,是280号藏品。

八方碟,中国青花瓷。碟中心有一条河,一个人正在渡桥。周围的饰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方格图案,另一部分是交错出现的鸟和梅花图案。碟外侧分成八格,其中四格是浅蓝底四叶形图案及围成一圈的植物;另外四格图案各异,其中一格是两人仰视图。碟后部是植物图案。这个瓷碟直径13.5英寸,是782号藏品。

中国鉴赏家认为,明朝早期最著名的瓷器产于永乐时期。永乐时期生产的青花瓷仅次于宣德时期和成化时期生产的青花瓷。《浮梁县志》中记载,永乐时期使用的青料 是某个伊斯兰国家—可能是波斯的某个国家—进贡给明朝的,永乐时期和宣德时期,这种青料被称作“苏麻离青”或“苏泥麻青”,成化时期被称作“苏勃泥青”,以便将其与本地较次的青料区分。更多青花瓷是在正德时期 和嘉靖时期生产的。

在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两件“永乐”款识的瓷器。这两件瓷器内部是青花装饰,外部则是鲜艳的红色。永乐时期因生产红釉瓷而闻名于世。

一对碗,中国瓷器,内部用蓝色绘图。图中有两个儿童,其中一个儿童骑着木马。外部是鲜艳的红色,有镀金的古体花束图案。这对碗直径4.75英寸,是842号藏品。

此外,永乐时期还生产一种薄似蛋壳的瓷器。项元汴的《历代名瓷图谱》中描述的永乐时期唯一一件瓷器是一个小杯,称作“薄胎杯”。

明朝永乐杯,圆形,敞口,下部微鼓。这种瓷杯可以用来饮酒或者饮茶,薄如纸,称为“薄胎杯”。瓷胎上用暗花刻有五爪龙和凤在云中嬉戏的图案,施白釉。杯底可见暗花刻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识。因为这种瓷杯传世不多,所以高品位的收藏家非常珍视。这个瓷杯高1.5英寸,直径3英寸,是61号藏品。

位于华盛顿的贺璧理藏品中,有六件著名的永乐薄胎瓷。其中,五件瓷器是酒杯,高1.375英寸,直径3.625英寸,纯白色,杯身在釉下瓷胎上暗花刻有花叶图案;另一件瓷器是碗,高2.375英寸,直径8英寸,碗身在釉下瓷胎上暗花刻有龙纹。这几个薄胎杯装满液体后,杯子上的装饰会显示得更加清晰。薄胎瓷的装饰借鉴了元朝枢府瓷和宋朝定窑瓷。

宣德时期采用苏麻离青生产青花瓷,成为明朝因青花瓷而最负盛名的时期。在英国,尽管绝大多数藏品中都有几件款识为“宣德”的瓷器,但真正的宣德青花瓷几乎不为人所知,或者至少没有被鉴定出来。1895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举办的青花瓷展览中,有一个从路易斯·胡思先生那里借来的碗,碗底有“宣德”款识。这个款识极有可能是真迹。碗身呈柔和的淡蓝色,还有不同寻常的灰色。装饰风格的自由和新颖使这个碗别具一格。展览目录中这样描述这个碗:

插图4 明朝成化青花带盖圆盒。绘有蓝色微型画,蓝色中略带浅灰色调。盒内正中有一个大奖章形的圆形图案,一个书生站在龙头上,手中握着一根代表成功的桂树枝。圆形图案周围有花卉和蝴蝶组成的宽边纹饰。盒子外面有五个穿着盔甲的士兵正骑马行进。盖内可见一个女子站在柳树下,身旁有孩童嬉戏。湖中荷花盛开。盖外可见花园场景,有女子摇扇或抚琴,还有孩童玩玩具。盒底有长方形蓝色饰面,内书“大明成化年制”。这个圆盒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直径7英寸。

深碗,用浅蓝色颜料精细地绘有菊花、其他花卉、蜥蜴、昆虫和竹子图案。

被广泛引用的项元汴的《历代名瓷图谱》,绘制并描述了四件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从以下描述中可以注意到,宣德时期青花瓷的釉摸起来有时像小米一样微微隆起,蓝色十分鲜艳,令人着迷。

明朝宣德青花竹节小瓶,形似三节相连的竹子。竹节处施有当时最好的苏麻离青料,色彩明亮。瓶上方和下方各有一圈蜗牛图案。上方的蜗牛图案中间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识,字体细如蚊脚。这的确是一件奇品,我从童年时便已收藏,至今已五十多年。它将陪我一起变老。这是31号藏品。

明朝宣德青花鹅壶,形似一只鹅,用明亮的青料绘制。釉摸起来感觉像小米一样微微隆起。这个青花鹅壶是宣德时期的精品瓷器,可盛一点五升 酒,长6英寸,是37号藏品。

明朝宣德青花龙松茶杯,呈圆形,下腹微鼓,可能仿制汉朝玉酒杯。杯身用青料绘有松树,多节瘤的枝干形似一条虬龙,栩栩如生的兰花和灵芝从松树下的青草中冒出,显然是出自著名山水画大家之手。釉莹白如羊脂。因为青料取自上等的苏麻离青,所以瓷器烧制后呈现出的蓝色灿烂迷人。从吴兴 一个收藏家手中,我花了十两银子才买到四个这种茶杯。茶杯直径2.5英寸,是48号藏品。

祭器,明朝宣德青花匜。青铜器式样,器身呈椭圆形,宽口,口一端向上突起。四足呈笔直圆柱形。盖子别具特色,形似角龙的头,由浮雕刻成。雪白底色上用上等苏麻离青绘图。釉的表面摸起来像小米般微微隆起。器身可见螺旋状几何图案。这件青花匜属于宣德时期的大件精品,是我用元朝书法家鲜于枢的六卷杜甫诗集作品从吴门 一个收藏家手中购得的。它高5英寸,是68号藏品。

宣德时期,青花瓷闻名于世,但红釉瓷更受好评。红釉瓷的红色灿烂夺目。项元汴甚至说这种红釉是红宝石粉末制成的。毫无疑问,项元汴的这个说法不正确。红色色料有时用来为釉料染色,有时用于无色釉下彩绘。尤其有名的是白地红鱼杯、白地红桃杯,或者上部有深浮雕装饰的红色盘龙纹杯。在下面的描述中,对宣德时期瓷器的红色有不同的形容,如“红似鲜血”“令人心醉的灿烂的红色”“朱红色”。根据卜士礼博士的观点,宣德时期瓷器的红色是烧制瓷器时硅酸铜的产物。项元汴生活的时期,这种红色瓷器价格昂贵,从以下描述中就可见一斑:

明朝宣德祭红双柿水注,用来为砚台注水,源自青铜器设计。形似两只柿子悬挂在树枝上。树干是空心的,用来倒水。柿子施红釉,红似鲜血。釉的表面摸起来像小米一样微微隆起。树叶是绿色的。萼片和茎秆施褐釉。我从吴门官员徐崇嗣手中购得这件祭红双柿水注和两件砚台。这件祭红双柿水注高2.5英寸,直径3.5英寸,是10号藏品。

明朝宣德祭红凤首酒壶,施祭红釉 ,样式优雅,仿制御用雕刻玉酒壶。壶下部纤细。壶身从腹部到颈部渐渐鼓起,雕刻有云纹及螺旋形几何边饰。盖子呈圆锥形。把手呈螺旋形弯曲状。壶嘴以凤头为模型雕刻而成。宣德时期,祭红瓷最珍贵。西方的红宝石被压成粉末放入釉料中,烧窑后灿烂的红色从釉中显现出来,令人心醉。其他瓷器无法与祭红瓷媲美。这件祭红凤首酒壶来自北京锦衣卫黄将军的藏品。黄将军告诉我,这件祭红凤首酒壶是从一名太监手中购买的,花费了价值二百银锭的纸钞。这件祭红凤首酒壶高6.5英寸,是40号藏品。

明朝宣德祭红卤壶,形状和大小都像柿子。壶身和小壶嘴呈深红色。小树枝似的壶柄呈褐色。绿叶以浮雕在壶身上刻成。壶盖似柿子茎秆的四片花萼。红色似鲜血,褐色和绿色也栩栩如生地呈现出自然物体的效果。这件明朝宣德祭红卤壶出自皇宫,一位公主曾用它装涂抹嘴唇和脸的朱砂。在北京报国寺,我在一个古玩商的摊位上看到了这件明朝宣德祭红卤壶,标价很高。它高2.5英寸,直径4英寸,是43号藏品。

明朝宣德祭红三鱼把杯,仿汉朝玉杯,如积雪般纯白的杯身上饰有三条红鱼。鱼轮廓鲜明,红似鲜血,令人陶醉。这件祭红三鱼把杯的确是红釉瓷中的珍品。杯足底部呈水平状,釉下依稀可见六字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我在绍兴花了二十四两银子从一个收藏家手中购得这件祭红三鱼把杯。它高3英寸,直径3英寸,是54号藏品。

明朝宣德祭红六桃把杯,与54号藏品的形状和大小都相似,白地杯身上绘有三对红色桃子。这种把杯非常罕见,只有两三只存世。这件祭红六桃把杯是56号藏品。

明朝宣德祭红斗笠杯,是圆锥形酒杯,白地杯身内外瓷胎上都雕刻有云纹。杯身绯红色区域上方有一圈边花。把手是用深浮雕技法雕刻的一条龙,生动逼真,缠绕在杯身周围。龙的牙齿和前爪呈朱红色,固定在杯沿上。这种美丽的小杯,只有一两只存世,一百两银子一只也不算贵。这只杯子的图片是我按照南京余副总督的藏品绘制的。这只杯子是58号藏品。

明朝宣德祭红三鱼宫碗,样式优雅,短足,雪白碗身上饰有三条朱红色鱼。釉的表面摸起来像小米一样微微隆起。这只碗的图片是我按照梁太监从皇宫得到的藏品绘制的。这只祭红三鱼宫碗高2.5英寸,直径7英寸,是69号藏品。

据说,宣德时期已经采用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法,称为“透雕”,即在瓷器坯体的花纹上打眼,然后将瓷器浸入釉中上釉。烧制后,瓷器的洞眼被一层薄釉填平,使花纹呈透明状。这种装饰技法已经在波斯、英国伍斯特和其他地方被效仿。

成化时期,苏麻离青的供应极其短缺,五彩装饰受到偏爱。五彩装饰有一部分在釉下 ,有一部分施颜色釉,如红釉、绿釉、黄釉、紫褐釉,但到了万历后期,很少或没有釉上彩绘画装饰。 因此,当用彩釉来形容万历后期的瓷器时,实际上是指施在素胎上的多色釉。我觉得应该向卜士礼博士道歉,因为我频繁地引用了他翻译的《历代名瓷图谱》。但下面的描述非常有价值,实在不能错过:

明朝成化五彩甜瓜壶,用作酒壶,样式优雅,设计新颖,形似甜瓜,五彩装饰。一个很短的褐色茎秆是圆盖的把手。另外两个不规则的、逐渐变窄的褐色茎秆构成了酒壶的嘴和把手。壶嘴和把手周围缠绕着绿色卷须和细枝。浮雕刻成的叶子凸显。两个小葫芦从叶子间垂下。葫芦的绿色与酒壶的淡黄色形成对比。成化时期,五彩瓷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个甜瓜壶先由皇宫著名画师绘制设计图,然后由陶工用高超技艺给瓷器实物施以不同釉彩,形成色彩明暗对比。它的每个细节都完美展现了大自然实物的美。这个甜瓜壶可以盛大约1.5品脱 酒,高5英寸,直径3英寸,是38号藏品。

明朝成化紫玉兰酒杯,形似玉兰花。杯身外施紫釉,内施白釉。杯子放置在一根褐色枝干上,枝干上长着几片绿叶。这件紫玉兰酒杯高2英寸,直径2.5英寸,是49号藏品。

明朝成化五彩葡萄把杯,样式精致,做工精巧,杯口略外翻,白地五彩。绘有葡萄藤、翠绿色叶子和卷须、紫晶葡萄,画工精细。釉的表面摸起来像小米一样微微隆起,非常雅致,釉色古香。这样一件罕见的成化时期精美瓷器,任何人都不后悔以高价购得。杯底有深红色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我根据史学家王损齐在金沙的藏品绘制了这只五彩葡萄把杯。据说,他花了六十两银子从宣城 余刺史手中购得此杯。这件五彩葡萄把杯高2.5英寸,直径2.5英寸,是55号藏品。

两只明朝成化五彩小杯,绘有花朵和昆虫。杯身呈圆形,下部鼓起。小杯薄、轻巧,每只杯重不到三钱 。鸡冠花、水仙和其他花朵,以及飞舞的蜻蜓和爬行的螳螂,用绿色、黄色和深红色颜料绘制,栩栩如生。这两只小杯是成化时期的,现在有人估价一对值一百两银子。不过,就算此时手里有一百两银子,还是难以买到这样的一对杯子。我在北京锦衣卫黄将军的藏品中见过这两只杯子。这两只五彩小杯高1.5英寸,直径2英寸,是59号藏品。

插图5 明朝早期镂空大罐。外部透雕,用松石绿蓝和锰紫色装饰,还有少量黄色。有些部分未施釉,粗糙的瓷器显出素坯。罐身有古朴的骑兵图案。骑兵扛着旗帜、携带长矛和弩弓。还有穿着便装的人,其中一人扛着一个二胡。罐子上部有牡丹花边饰,下部有传统回文边饰。罐子带有雕刻的木盖和支架。这个镂空大罐是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藏品,编号25,高12.5英寸,直径13.375英寸。

插图6 明朝成化绿地五彩大瓶。除了底色是绿色,彩绘颜色与插图63清朝康熙黑地五彩大瓶的彩绘颜色相似。瓶身一面绘有梅枝,两只喜鹊站在梅枝上;瓶身另一面绘有牡丹,牡丹下面的石头用黑色勾绘和上色。除了通常用的颜色,牡丹还略施珊瑚红,梅花花瓣偶尔会描金,但很少像牡丹一样施珊瑚红。瓶底有“大明成化年制”款识,但制瓷技术和着色似乎显示瓶子是康熙时期的产品。这个绿地五彩大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59,高30英寸。

插图7 明朝成化高温釉烧五彩瓶。施蓝色底釉,釉上的铜红釉从褐红色渐变为桃花片色和青瓷色。青瓷色部分和白色区域有浅浮雕装饰,雕刻细节清晰可见。瓶身绘有八仙,他们各自手拿法器在云中漫步。瓶底有蓝色“大明成化年制”款识。这个五彩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1023,高18英寸。

明朝成化五彩荷花灯,形似荷花,施五彩。宽大的绿色荷叶为底座。荷花立于底座中央。莲蓬被掏空用来盛油。荷花左侧有一片巨大的荷叶罩着灯。这片荷叶的茎秆又长又弯。荷花右侧,一片稍小的荷叶使灯保持平衡。红花和绿叶相映成趣,富有艺术感。这件五彩荷花灯高7英寸,是81号藏品。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永乐时期、宣德时期和成化时期,自然主义风格装饰取得了巨大进步,花卉和昆虫是瓷器绘画的素材。如果窑厂不需要陶工在瓷器上绘画,则会雇佣最好的画师设计瓷器造型。

项元汴认为,明朝弘治时期 ,娇黄釉的黄色是最受珍视的颜色。不过,陶工会使用其他黄釉来着色。有多种不同色度的黄釉。其中,新去皮或煮过的板栗的黄色似乎最受人喜爱,其他如木槿和橙子的黄色,在项元汴的《历代名瓷图谱》中也有提到。随后的正德时期,黄釉依然流行。项元汴绘制的正德时期的两件瓷器,施的是如新剥皮的板栗色釉。不过,正德时期,云南总督成功地获得了苏麻离青的供应。于是,青花瓷再次流行。因为苏麻离青的蓝色非常漂亮,所以有人用它来制造假蓝宝石。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一件正德时期的砚台 ,用青料绘有阿拉伯铭文。正德时期,有两种漂亮的红釉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釉上装饰得到运用。接下来的嘉靖时期生产了大量青花瓷。但这些青花瓷呈现的蓝色偏向于深蓝色,与宣德时期的淡蓝色不同。最好的蓝色,是国外青料和本地青料混合,再绘制在青花瓷上,经烧制后呈现出的蓝色。因为在烧窑时,国外钴料容易流失。项元汴的《历代名瓷图谱》中,没有嘉靖时期的瓷器。也许对项元汴来说,嘉靖时期的瓷器年代太近。然而,现在嘉靖时期的瓷器价值已经非常高了。嘉靖后期,苏麻离青供应不足,最终从中国瓷器史中消失了。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举办的东方青花瓷展览中,有两件“嘉靖”款识的青花瓷:

带盖圆形花瓶,用青料绘有各类水生植物。瓶身有釉上彩黄鱼。盖子上有釉上彩红鱼。这个花瓶是4号展品,借自理查德·米尔斯先生。

双葫芦瓶,饰面呈深蓝色,绘有仙鹤和五爪龙。图案中间有花卉装饰。这个双葫芦瓶是22号展品,借自瓦尔·C.普林赛普先生。

这个双葫芦瓶的颜色是浓艳的蓝色,正是嘉靖时期瓷器的典型特征,其款识毋庸置疑。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多件“嘉靖”款识的瓷器。其中,有的瓷器施黄釉,如40号藏品、41号藏品和42号藏品;有的瓷器施紫褐釉,如1466号藏品和1467号藏品;有的瓷器是青花瓷,如1475号藏品。

根据卜士礼博士的记载,嘉靖时期有名的瓷器,有的以斑驳的蓝色为底色,以金丝雀和珊瑚图案装饰;有的绘有蓝色图案,图案周围用红色、蓝色和黄色点缀。卜士礼博士还注意到:嘉靖时期制造了一些大件瓷器,有的圆形碟直径有三英尺 多;从氧化铜中提取的松石绿蓝釉得到使用;通过烘烤硫酸铁结晶产生的珊瑚红釉代替了之前的铜红釉;瓷器的纹样主要来源于刺绣品和彩色丝绸。

嘉靖时期的白瓷一般带有淡黄色,但有一个例外,即用于皇宫祭坛的如白玉般的瓷器。嘉靖时期和隆庆时期 ,有一个姓崔的陶工。他擅长仿制宣德时期和成化时期的瓷器。

嘉靖时期,陶工在素胎上施彩釉,生产了一些装饰更加古老的瓷器。这些瓷器采用浸釉工艺施彩釉,而不是用彩釉在素胎上绘画。彩釉一般色彩浓艳,有红釉、蓝釉、茄皮紫釉、黄釉和松石绿釉。如果用浮雕或小雕像装饰,那么瓷器表面会高低不平,从而使不同颜色的釉彩层次分明。因此,一条浮雕的龙可能变成红色;而圆雕 的鹦鹉可能身体是绿色的,翅膀是紫褐色的,站在一块黄色的石头上;或者是不同人物身着颜色各异的披风。有时,花瓶的表面被浮雕图案覆盖,使不同的釉彩处于不同的区域。一些瓷器,特别是松石绿釉瓷器,经常采用雕刻或透雕工艺,令人好奇。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中,有三件雕刻或透雕的精美罐子。

明朝隆庆时期和万历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先后入侵。最终,满族人推翻了明朝,建立了清朝。隆庆时期生产的瓷器和万历时期生产的瓷器非常相似。社会的动荡及对皇宫用瓷的大量供应,使景德镇御器厂 生产的瓷器质量不断下降。同时,优质青料和黏土的供应中断了。然而,瓷器的产量巨大,绝大多数现存的真品明朝瓷器都属于隆庆时期和万历时期,尤其是万历时期。有些瓷器的蓝色很漂亮,就像1895年威廉·阿格纽 先生借给伯灵顿美术俱乐部的一些瓷器一样。其中,一件瓷器有“万历”款识。威廉·阿格纽先生的这些瓷器来自伯利庄园,据说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就属于塞西尔家族 。如果情况属实,那么这些瓷器的生产时间不会晚于万历时期。

隆庆时期和万历时期,釉上彩绘取得了进步。釉上彩绘瓷分为三彩瓷和五彩瓷。19世纪末,五彩瓷才传到欧洲。三彩指黄色、绿色和紫色。其中,黄色一般比较暗淡,呈米色;紫色带浅褐色或类似干梅子的颜色。五彩瓷是在三彩中加入釉上红彩和釉下蓝彩,实际上是釉上多彩青花瓷。五彩瓷的大致生产步骤是:第一步,用青料绘制需要呈现蓝色的部分;第二步,施釉烧制;第三步,进行釉上多彩装饰;第四步,以低温烧制。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一些瓷器没有装饰,只是用蓝色打底,正面和其他部分还留待釉上彩绘。正如我在前文所说,釉上彩装饰早在正德时期已经出现。卜士礼博士认为,正德时期,釉下蓝彩和釉下红彩已经和釉上装饰结合。但也许釉上彩装饰直到万历时期才发展成熟,因为阿尔贝·雅克马尔称为五彩瓷的美丽中国瓷器可以说始于万历时期。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在做工上还不完美,并且在设计上比康熙时期精美的五彩瓷粗糙。但就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而言,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和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同的。不过,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和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有一点差异值得所有收藏家注意,那就是万历时期的五彩瓷的蓝色总是在釉下,而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的蓝色在釉上。万历时期的瓷器釉面不平整,通常被比作橙子皮,非常受人珍视。这种不平整的釉面是在烧窑时产生的,就像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描述的一些早期瓷器的釉面“如小米般隆起”一样。

万历时期以后,明朝的制瓷业逐渐衰落。因为明朝与满族人处于长期交战中,所以景德镇御器厂逐渐衰败,最终倒闭。一些瓷器上可以找到“天启”和“崇祯”款识。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有一件天启时期 的瓷器和一件崇祯时期 的瓷器。但就像他的藏品目录中说的那样,“它们并不能代表这段时期的制瓷技术”。

插图8 明朝嘉靖青花大罐。采用当时浓翠艳丽的蓝色,绘有神仙、道士敬奉寿星图。寿星隆起的头上有一圈光环。寿星和两个侍者坐在石头上。他们上方有松树和梅树遮阳,周围有鹿、龟和鹤。寿星身后的背景中,道士居所的屋顶在云中半隐半现。罐身的前面是八仙。罐身的后面是两个欢乐的道士和道教诸神。罐的饰边绘有传统花卉图案。罐底凹处有蓝色“大明嘉靖年制”款识。这个青花大罐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高21英寸。

插图9 松石绿和茄紫皮桃形酒壶。这个酒壶形似桃子,空心的茎秆是壶嘴,小枝条是壶柄。壶身表面有浮雕装饰的叶子。酒壶施松石绿釉和茄皮紫釉,深紫色遍布壶身,有几处紫色呈条纹状,与有开片的柔和蓝色瓷底形成鲜明对比。这个酒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852,高6.25英寸。

插图10 明朝隆庆龙凤纹青花大罐。这个青花大罐饰有龙和凤的图案。罐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圈纹饰,里面绘有五爪龙在云中追逐火珠的图案。罐的侧面有五个圆形饰面。每个饰面里有一对凤凰和牡丹花枝。饰面之间有齐整的花叶图案。罐底有“大明隆庆年制”款识。这个青花大罐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高17.5英寸,直径20英寸。

插图11 一组明朝五彩瓷。这组明朝五彩瓷包括一个四方瓶、两个带盖大罐、两个高杯。四方瓶装饰有书生游园图案,饰面上绘有花果和回文边,瓶颈上龙和凤交替出现。大罐上有常见的仕女和儿童图。此外,一个士兵扛着旗帜匆忙前来报告前线胜利的消息。但下棋的人太过专注,对这个消息充耳不闻。这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故事。高杯上绘有彩图,包括几个男童假装列队行进的图案、花鸟图及环形花果边饰。素胎釉下用蓝色绘制,其他颜色如绿色、黄色、红色和黑色在釉上绘制,并且通过在隔焰窑中再次烧制而固定下来。高杯有“大明成化年制”款识,但像其他瓷器一样,有可能真正属于万历时期。这组明朝五彩瓷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高13英寸到16英寸不等。

第4节 清朝的瓷器

从清初到清末,中国陶瓷艺术由盛而衰。康熙时期,在色彩之美和艺术感受方面,中国陶瓷都堪称经典。乾隆时期,中国陶瓷虽然质量稍有下降,但在制瓷技术方面臻于完美。乾隆时期之后,中国制瓷业逐渐衰落。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景德镇御窑厂,即明朝的景德镇御器厂和民窑,都遭到破坏。此后,至少到1901年,中国没有生产出一件值得收藏家注意的瓷器。光绪帝即位以后,瓷器生产的“复苏”是商业性质而非艺术性质的,除了仿制在欧洲卖出高价的前朝瓷器,比如“山楂花罐”瓷器、“郎窑红” 瓷器或桃花片釉 瓷器,几乎没有生产新品种。光绪时期的一些仿制瓷质量很好,甚至可以蒙骗行家。

如前文所述,欧洲瓷器藏品中的精品大多属于清朝,尤其是康熙时期、雍正时期 和乾隆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瓷器囊括了绝大多数中国历史上生产过的品种,包括大量青花瓷,并且带有历代著名皇帝的年号款识,特别是“宣德”和“成化”。不过,除了仿制前朝瓷器,这三个时期在瓷器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达到了历史顶峰,在隔焰窑 低温烧成的瓷器釉上彩装饰方面也成就卓著。清朝时,五彩瓷臻于完美;粉彩瓷开始创烧,其红彩系列从深红到以金着色的粉红之间变化。此外,制瓷工艺炉火纯青,精品迭出,比如极薄的薄胎瓷盘和瓷碟,绘有精细的人物和山水图案,周围有许多装饰边,其复杂的纹饰借鉴了织锦图案。这些薄胎瓷器都用釉上彩装饰,就像在金属上直接涂色一样。因此,正如宋朝被称为“青瓷时代”,明朝被称为“青花时代”一样,清朝可以被称为“彩釉时代”,尽管清朝也生产了大量青瓷、其他颜色釉瓷和青花瓷。

清朝顺治时期 ,景德镇御窑厂和民窑重新开窑,制瓷业逐渐恢复。然而,国家仍处于混乱状态,需要朝廷处理的事务太多。因此,朝廷根本无暇改进制瓷技术。

清朝顺治时期的瓷器与明朝万历时期的瓷器大致相仿。不过,作为征服者的满族人,既崇尚武力,也乐于学习新知识。满族人接受了被征服者的文化。康熙帝不仅复兴了瓷器生产,还将陶瓷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到今天仍未被超越。

康熙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在此期间,中国的制瓷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最好的瓷器可能生产于康熙帝统治后期。郎廷极是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在中国瓷器史上享有盛名,是“郎窑红”的发明者。在成分上,“郎窑红”与其他铜红釉没有差别。但“郎窑红”的红色浓艳,是其他铜红釉比不了的。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的藏品中只有一件“郎窑红”瓷 ,并且算不上精品。“郎窑红”这个术语经常被用来指代其他带蓝色条纹的红釉和深红釉,但最好的“郎窑红”没有蓝色,可以从宝石红色变浅为火焰色,或者加深为褐红色。

郎廷极任督陶官时,还发明了一种精美的苹果绿开片瓷。中国人把清朝的红色瓷器和绿色瓷器都以其发明者的姓氏命名为“郎窑”瓷。1688年,郎廷极才卸任督陶官。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和恩斯特·格朗迪迪埃都谈到过一个著名的郎氏陶工家族。但卜士礼博士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中国瓷器史上有且只有郎廷极一个郎姓陶工。1675年,景德镇御窑厂在三藩之乱 中被烧毁,但后来迅速重建。1680年,朝廷颁布了一条命令,称有必要委任督陶官来确保景德镇御窑厂的正常运转。1682年,朝廷任命臧应选 为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臧应选因在康熙时期复兴中国陶瓷艺术而享有盛名。他督造的瓷器被称为“臧窑”瓷,质地莹薄,色彩丰富,以蛇皮绿、鳝鱼黄、吉翠和黄斑点四种釉色为最佳。不过,臧应选还督造了绿色、黄色、紫色、蓝色和红色的单色釉瓷器。其中,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分别被称为“吹青”釉瓷器和“吹红”釉瓷器,即通过薄纱将釉吹在瓷器上。“吹青”釉是著名的色釉,又称“洒蓝”釉。“吹红”釉或“桃花片”釉、“豇豆红”釉瓷器,如今价格昂贵,尤其是在美国。据说,“吹红”釉瓷器是康熙时期首次烧制的。 许多流传到国外的中国“吹红”釉瓷器,以前属于康熙帝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的子孙。但光绪时期,这些瓷器已经流落各地。

此外,康熙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乌金釉”的色釉。乌金釉比之前的黑釉更有光泽,由含铁的锰和含铁的黏土混合制成,色褐如漆。乌金釉在青花装饰的瓷器上经常使用,变化多端,有不同颜色,如“青铜色”“古金色”“巧克力色”“枯叶色”“牛奶咖啡色”和“软皮革色”等颜色。乌金釉通常用白色泥釉装饰,或者在乌金釉上切割纹样,直到可见白色瓷胎。这种效果在波斯、荷兰和其他地方多有模仿。如前所述,只要是古代著名瓷器,康熙时期都有仿制,包括松石绿釉瓷器、孔雀绿釉瓷器、“翠青”釉 瓷器,以及宋朝色白、柔和的粉定 。粉定有两种,一种有网状的褐色线条,有时夹杂着浅黄褐色云朵;另一种更精巧,像蛋壳一样 ,类似于福建德化产的象牙白的白瓷。当第二种粉定施蓝釉后,就成了有名的中国软质瓷,在美国非常受珍视,大多开片。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在瓷胎和颜色的纯净方面都无与伦比。康熙时期青花瓷的白色比明朝青花瓷的白色更白,比康熙时期之后的青花瓷的白色少了些白垩的色泽。蓝色有多种色调,非常漂亮,从最蓝的宝石蓝到最淡的月光蓝和接近于珍珠灰的淡蓝色,应有尽有。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装饰都由最好的画师设计。可以说,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比明朝的青花瓷更玲珑精致,散发出一种活力。但在随后的时期,这种活力逐渐消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康熙时期青花瓷的钴蓝料不是苏麻离青料,而是本地青料。从含钴元素的矿石中将钴从锰和其他成分中提炼出来,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能,付出艰辛的劳动。

插图12 清朝康熙隔焰窑五彩青瓷瓶。这个青瓷瓶是康熙时期的花瓶,施海绿色青瓷底釉。采用釉上五彩装饰,有钴蓝色、珊瑚红色和金色,还有黑色轮廓。瓶身绘有梅花、竹子、鸟和蝴蝶的图案。瓶颈有花卉图案。微微鼓起的瓶肩有螺旋形边饰。这个青瓷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129,高14.25英寸。

插图13 清朝康熙五彩大瓶。这个瓷瓶是清朝康熙时期制造的,用鲜艳的五彩装饰。绿色斑点底釉上绘有花卉、蝴蝶和织锦图案。瓶身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饰面,饰面中有风景图、狮子戏绣球、怪兽、鱼和水生植物,以及四季典型花卉—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这个瓷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1132,高30英寸。

插图14 “郎窑红”小瓶。可以看到,“鲜艳的深红釉在瓶颈变浅,成为火焰色,而在瓶底部分从宝石红加深为褐红,就像红雪利酒的颜色”。瓶顶处可以清楚地看到铜红因火的氧化作用而产生的开片,依稀可见浅绿色。这个红小瓶是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藏品,编号6949,高6.25英寸。

康熙皇帝

康熙时期,制瓷业的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多彩装饰方面。这一时期,大量三彩瓷被烧制出来。日本人巧妙地模仿康熙时期的三彩瓷,在九谷 制造瓷器”。与明朝的五彩瓷不同,康熙时期五彩瓷的蓝色在釉上。康熙时期釉上彩绘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从五彩瓷就可窥见一斑。似乎仅有一次,中国陶瓷艺术从日本人的创造中受益。17世纪,日本肥前国 生产的美丽但生产时间很短的瓷器,蓝釉、苹果绿釉和红釉达到完美统一。当时,中国人还不知道该如何用纯净、玻璃质的彩釉为隔焰窑瓷器绘图。后来,中国人才逐渐熟悉釉上彩绘技术并使之臻于完美。康熙帝统治后期,肥前国生产的日本瓷器在中国被仿制。

欧洲人最早对景德镇御窑厂及制瓷工序的描述,始于康熙时期法兰西传教士殷弘绪在1712年和1722年写的两封信。后来,这两封信被《耶稣会会士中国书简集》收录。从这两封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制瓷业非常重要:有一百多万人在景德镇从事瓷器生产工作;三百多座窑炉一起运作,晚上火光冲天,照亮了周围的平原;整个景德镇就像一个被烈焰包围的巨城。

平展双翅空中望,

景德镇上驻足观。

此城亮堂如焚火,

三千窑炉泛红光。

浓烟翻滚向上升,

烟雾回旋空中腾。

地上窑火映天际,

渲染烟云红如晟。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 的《陶瓷》

在瓷器样式方面,雍正时期是一个过渡期,既继承了康熙时期的传统,又使制瓷技术更臻完美。卜士礼博士这样描述雍正时期的瓷器:康熙时期的浓艳色彩和活泼装饰,在雍正时期日渐柔和,最终变为中间色调,并且颜色多样,形成了乾隆时期更加规则和细心的设计。1727年,年希尧 被朝廷任命为督陶官。随后,年希尧开始和唐英 来往。后来,唐英成为年希尧的继任者,任督陶官长达十五年。雍正时期的瓷器颜色明亮,样式简朴,做工精细。按照贺璧理的观点,“年窑”,即年希尧督造的瓷器,“主要是单色釉瓷器,有蓝釉瓷、深红釉瓷、青釉瓷和明亮如银的卵色釉瓷”。不过,黑地白花和金彩装饰也是雍正时期瓷器的特色。窑变瓷器生产取得了大的进步,可以通过人为修饰来达到起初因窑内气氛或温度突然变化而产生的效果。在同一件瓷器上施不同的釉,或吹釉,或浸釉,或釉下彩绘,便可出现杂色的条纹和斑点,继而产生新的效果和色彩搭配。陶工对窑变效果的极强控制,在“虎皮斑”的色彩组合中得到了完美呈现。“虎皮斑”是不规则的斑块,黄色、绿色、紫色、白色斑点缀其间。不过,“虎皮斑”发明于康熙时期而不是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仿制古代名器的做法依然盛行,大量宋朝和明朝的真品瓷器从皇宫运到景德镇仿制。同时,欧洲的影响开始在中国瓷器装饰中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耶稣会 会士及中国与欧洲尤其是荷兰的贸易。中国陶工开始模仿法国利摩日彩瓷和欧洲雕刻艺术。适应欧洲市场的餐具和茶具生产得到极大发展。这些餐具和茶具具有特别的形状,装饰有纹章。即使是供中国人消费的上等瓷器,也引进了被中国人称为“洋彩”的彩绘。这种彩绘有点类似粉彩,即用提取自金的粉色和深红色,以及亮黄色和淡绿色来装饰,大多色调柔和。雍正时期似乎引进了柠檬绿颜料和红紫色颜料做底色,再进行“洋彩”装饰。这种釉上装饰的色彩效果,与同一时期在中国流行的铜红釉上彩绘相似。雍正时期也因堆花装饰而闻名。但雍正时期最卓越的革新是生产了一种高度玻化的瓷器,这是模仿了古月轩 生产的一种半透明玻璃。古月轩生产的这种玻璃称为“中国玻璃”,是一种美丽的、半透明的物质,用来制造鼻烟壶和其他小物件。现在,这些物件成了收藏家的最爱。其中,最好的物件由数层构成,每层颜色都不同,被雕刻成浮雕宝石模样。据说,雍正帝高度赞赏这些物件美丽的外观,同时遗憾地说,这种灿烂、透明的外观是不可能在瓷器表面呈现出来的。唐英听说后,立即投入巨大精力来实现雍正帝的愿望。最终,唐英生产出了一种光辉夺目的瓷器,非常罕见,深受雍正帝的喜爱。这种瓷器上题有汉字“仿古月轩”。唐英早期生产的这种瓷器上一般有红色款识“大清年制”,晚期的瓷器足底刻有“乾隆年制”款识并填充厚、亮的蓝釉。贺璧理的藏品中有九件最类似玻璃的瓷器。乾隆时期,生产了大量漂亮的瓷器。其中,有许多瓷器装饰华美、色彩丰富、工艺精湛,深受收藏家追捧。然而,与康熙时期的瓷器相比,乾隆时期的瓷器缺乏活力,太过正式和规整,固守对称原则。因此,乾隆时期的瓷器尽管制瓷技术炉火纯青,但略显呆板,缺乏趣味。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做工非常细腻,但其装饰总体来说仍属于传统型,蓝色暗淡,白色虽纯但垩白度较高。如前所述,乾隆时期著名的督陶官是唐英。除了制造出著名的玻璃状瓷器,唐英还仿制了宋朝的钧窑瓷,生产出了具有新色调的松石绿釉和玫瑰红釉,成功地再次烧造了明朝以后不再运送到北京御花园的大龙鱼缸。唐英是《陶冶图说》的作者。《陶冶图说》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趣味。卜士礼博士已将它翻译成英语并出版。

插图15 清朝康熙吹青釉五彩瓶。这是一个绚丽的吹青釉瓶。瓶身有预留的不规则椭圆形饰面,在纯白色瓷底上,用康熙时期最鲜艳的彩料绘有石头中长出的花卉图案。这个瓷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208,高7.25英寸。

插图16 清朝康熙五彩花鸟蝶纹六方灯笼。清朝康熙时期五彩花鸟蝶纹六方灯笼,用鲜艳彩釉绘制,主色调是绿色。灯笼侧面装饰有花鸟织锦图案。灯笼颈部是织锦图案,中间有叶形浮雕装饰,内含蝴蝶图案。这个六方灯笼是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藏品,编号427,高8.625英寸,直径7.75英寸。

插图17 清朝康熙浮雕饰面和织锦底纹五彩瓶。这个五彩瓶是一个四方瓶,鲜艳的织锦花卉底纹上有浮雕饰面,用彩绘金箔装饰。瓶颈绘有道家隐士图。瓶肩叶形饰面绘有琴、棋盘、书和画卷,代表琴、棋、书、画四种高雅的技艺。瓶身的八个饰面绘有四季场景、花鸟图案。瓶足周围绘有典型的四季花卉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图案。这个五彩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76,高21.25英寸。

此外,精心设计的自然主义风格的花卉装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威廉·汤普森·沃尔特斯的藏品中,有一个花瓶上绘有冷杉、竹子、樱桃、水仙、玫瑰、石榴、菊花、秋海棠、木槿、茼蒿菊、黄茉莉、雁来红、兰花及其他没有英语名的花卉。其他称为“百花瓶”的瓷器的表面,明亮的马赛克状彩釉上布满了叶子和花朵。雍正时期以后,这种装饰技术越来越成熟。乾隆时期,中国引进了宝石蓝釉,改进了铁红釉或珊瑚红釉,发明了新的窑变釉,比如罗宾蛋壳釉、茶叶末釉。此外,将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仿制给中国陶瓷艺术家带来灵感的自然物体的愿望,在乾隆时期空前高涨。

中国陶瓷艺术家惟妙惟肖地仿制了金器、银器、玉器、漆器、珍珠母、贝壳、犀牛角、竹子、树木、葫芦皮、大理石、圆砾石、红玉髓、玛瑙、红铜、锈铁和布满了各种绿锈的青铜器。此外,至少在纹饰和色彩方面,乾隆时期的中国陶瓷艺术家模仿了威尼斯玻璃瓶。总的来说,乾隆时期制瓷业的特征是熟练运用材料,从单色釉瓷到“百花”彩釉瓷,从简单表面到复杂的模型制造、雕刻和镂空,无不精通。

嘉庆时期 ,景德镇御窑厂继续生产出大量精品瓷器。有些瓷器在金色底釉上布满了复杂的蓝色卷型装饰。单色釉瓷也制造精美。然而,嘉庆帝软弱、荒淫,在位期间没有发明新的瓷器品种或者有效地改良制瓷工艺。

道光时期 ,道光帝试图改革父皇嘉庆帝在位期间朝政涣散、百官滥用职权的弊端。然而,后来,清朝与法兰西王国和英国发生战争。随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内忧外患使道光帝的改革难上加难。但道光帝还是投入了部分精力发展制瓷业。道光帝御用的瓷器以他的行宫“慎德堂”做款识,成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道光时期生产的瓷碗,在贸易中被称为“北京碗”,底色是红色,装饰有花果枝条。几年前,在佳士得拍卖行,一对“北京碗”可以拍得十几尼 。纹章碗和小花瓶的装饰,也用其他颜色作为底色,如粉色、黄色、蓝色和浅灰色。

插图18 清朝康熙皇宫虎斑碟。这是一个圆碟,绘有五彩斑点,产生了中国人说的“虎斑”效果。这个虎斑碟的主要颜色有绿色、黄色及锰紫色,同时有一些白色区域。釉下瓷胎上蚀刻有五爪龙云中戏珠图。但奇怪的是,画师用最暗的颜色将龙的第五只爪隐藏了,显然是想把这件宫廷瓷器用于日常生活。碟底有双圈内书蓝色的“大清康熙年制”款识。这个虎斑碟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850,直径12.75英寸。

插图19 三个青花鼻烟壶。中间的鼻烟壶最大,高4.5英寸。表面柔滑的白色开片瓷底上绘有人物和各类符号。中国人称为“粉定”,是美国收藏家所谓软质瓷的一个标本。这个鼻烟壶的颈部镀银。另外两个稍小的鼻烟壶,高3.5英寸,有普通青花装饰,绘有分散的花卉圆形饰面。瓶塞上装有象牙勺子,以便掏出鼻烟。这三个青花鼻烟壶是威廉·科斯莫·蒙克豪斯的藏品。

插图20 清朝乾隆官窑仿古月轩花瓶。乾隆时期的官窑小花瓶,仿古月轩瓷,用纯正、柔和的彩料绘制,包括粉红色、绿色、柠檬黄色、珊瑚红色及少量黑色和蓝色。瓶身饰有秋天的场景,可见菊花、玛格丽特花、深红色枫树、石头上的一对鹌鹑。瓶颈和瓶足有卷形和叶形边饰。瓶沿有长方形回纹图案。这个花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高9.5英寸。

插图21 清朝康熙四季花卉纹四方瓶。这个四方瓶,在光亮的黑色和清澈的苹果绿底釉上,绘有极富艺术感的四季花卉—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瓶颈和瓶足有小型饰面,饰面里绘有石缝中生长的花卉。瓶颈上方和下方各有一圈黑色和红色V字形图案。这个四方瓶从贝雷斯福德·霍普的藏品中购得,花费了一百四十英镑,现在是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藏品,编号261,高20英寸。

插图22 清朝康熙五彩绿釉百花瓶。这是康熙时期的五彩高瓶,艺术感强,装饰精巧,有两个卷形瓶耳。瓶身在施有绿釉和黑色斑点的瓷底上绘有花园百花图。中间有几个圆形饰面,饰面里有花、鸟、蝴蝶、鱼和贝类的图案。瓶颈绘有博古图。瓶耳在黄釉上绘有黑彩,从而模仿编篮工艺。这个百花瓶是乔治·萨尔丁先生的藏品,编号122,高21英寸。

插图23 清朝康熙漆器瓶。这个瓶子在黑漆背景下,绘有各种中国农业和乡村场景。瓶身未上釉,被黑漆覆盖。瓶沿和瓶内未施釉。装饰图案是用珍珠母薄片绘制的,偶尔会人工加入一些其他色调。绘工很细腻,树的每片叶子都清晰可见。房子的墙壁用薄银片装饰。图案之间的区域使用金色叶子来增强整体装饰效果。这个漆器瓶是卜士礼博士的藏品,高28英寸。

道光时期以后的清朝瓷器史可以用贺璧理的话来概括:

道光帝的继任者咸丰帝在位期间,制瓷业迅速衰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景德镇及其瓷厂遭到彻底破坏,瓷器生产完全停止。

同治帝和光绪帝在位期间,投入大量精力改良制瓷工艺,使制瓷业得到恢复。但这一时期制瓷业的水平仍远远落后于雍正时期和乾隆时期的制瓷业水平。一些深褐色瓷器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效果。1875年以前,外国人非常欣赏一种底色是淡松石绿的瓷器。这种瓷器以黑白色花卉和蝴蝶做装饰。然而,后来,康熙帝统治前半期的五彩装饰及黑地梅花纹饰得到了重现,取得了一定成功。同治时期和光绪时期,一些仿制康熙时期瓷器的仿古瓷质量非常高,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分辨出真伪。我知道一对黑地花瓶,生产出来才两三年。一个外国商人却以一千多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对黑地花瓶,还坚定不移地认为它们是康熙时期或乾隆时期的瓷器。

19世纪末,“山楂花罐”“郎窑红”瓷和其他中国名瓷都有仿制品,非常逼真,几乎可以逃过专家的法眼。 pdU/Rse+CIDyWl7+4LvafbG76hw2K454TpZB658UVA4hmN5HfWnMgPInNm6mmA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