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赐翦姓,武陵桃花源

翦伯赞先生,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偏远,但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而名扬天下。《桃花源记》记载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据说就在桃源县境内,北宋乾德二年(964),桃源县从武陵县析出。翦伯赞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遥远的西域,明初南迁。根据史料、族谱中详细记载祖先南迁的史实,翦伯赞于1945年1月撰写《我的氏姓,我的故乡》一文,文章中写道:

我是维吾尔族人,祖先哈勒八士是西域高昌畏吾儿哈勒将军的后裔,公元14世纪中叶,元亡明兴时,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仍起用部分元朝官员。因哈勒八士擅长武功,屡立战功,遂将义女吐叶公主赐给八士为妻,并赐姓“翦”。但同时,他也很担心哈勒八士重新投向蒙古族统治者,为断绝他与蒙古人的历史关系,贯彻其以夷制夷的怀柔政策,遂于洪武五年(1372)将他调往南方,封他为荆襄都督,晋封为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镇守湖广辰常一带。翦氏至第七代因故失其官爵,子孙或农或商或仕,定居于湖南桃源,至今已有26代、600多年历史、近万余后裔。

翦氏之姓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其典故出自《诗·鲁颂·閟宫》:“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明中期以后,翦氏失掉了世袭官爵,从此变为湖南土著,定居在常德、桃源一带。翦伯赞的祖辈定居在桃源东部的乡村,翦氏聚族而居,世奉伊斯兰教,经营农业为生。翦氏定居的乡村初名翦旗营,与翦氏为武职有关。后村名几经改变,有翦家岗、翦家枫树岗、枫树岗等名称。

翦伯赞的祖辈与汉族通婚较早,始于清代中期。翦伯赞家人学习汉文化也较早,到翦伯赞的爷爷读过私塾,学过《论语》《孟子》。父亲翦奎午(1847—1949),谱名万效,又名逢吉,字奎午,也读过私塾,有数学天分,自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人送雅号“翦几何”,是当地有名的数学教师,曾经考中清朝最后一批秀才。母亲林氏为汉族,是当地一位中农的女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翦伯赞曾用笔名“林宇”“林零”“戴宇林”等发表文章十余篇,就是为了纪念母亲林氏。翦伯赞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1898年4月14日),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三妹。

1903年,翦伯赞五岁入本村的私塾启蒙,次年,转入本村清真寺新办的初等小学堂,学名象时,载入家谱。当时的小学尚无教科书,主要课本为《三字经》《地球韵言》等,这个学校和私塾的主要区别是设有图画、唱歌和体操等课程,学生还要到清真寺听用土耳其语诵读的《可兰经》。

1908年,翦伯赞十岁初小毕业,考入桃源县立高等小学堂。该校的前身是漳江书院,位于桃源县衙北一里,滨临漳江,校舍风景美丽,古朴安静。漳江是沅水的支流,相传沅水在桃源县城这一段,江水一半浑浊、一半清明。翦伯赞入学时,漳江书院已改为学堂,但还保留着许多书院的作风。被誉为“桃源三杰”的宋教仁、覃振、胡瑛等就出身于该校。

翦伯赞的父亲翦奎午与部分晚辈四代人合影

1984年,笔者在陈秉才、黄也(常德光化人)的陪同下访问了漳江小学(见p4中间左图,前排三人为该校校长、笔者、该校女老师戴春秀)。1964年翦老以人大代表身份探访故里母校漳江小学,戴春秀为该校三年级学生,代表全校同学向翦老献花。

翦伯赞入读的桃源县立高等小学堂,即今漳江小学,由漳江书院演变而来。漳江书院,位于湖南桃源。明嘉靖年间,邑人布政使李征创建于东街漳江阁旁。清乾隆九年(1744)知县王赠华重建,改名“桃川”。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屈宜伸增修,复旧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兵差废为宾馆。乾隆四十八年(1783),按察使姚姬谋复,未果。咸丰五年(1855)知县刘廷玉重修。咸丰七年(1857)、同治十年(1871)两度扩建。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后废止)如李元度、刘廷玉、李隆萼等皆名师。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速成师范学堂。后又改名为桃源县第一高等学堂。漳江小学一直是湖南省有影响的小学之一。早在1965年,学校就被命名为湖南省重点小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六次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还被国家教育部(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参考百度百科桃源县漳江小学介绍)

今日桃花源示意图

(引自张传玺《新史学家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漳江小学操场

1984年笔者访问漳江小学

漳江风景

漳江书院的优秀传统给予翦伯赞熏陶和启发,同时学堂很重视作文和书法课,好的作文被老师选中,要重抄后贴在教室内墙壁上的“作文园地”栏内,以示表扬,也便于展览,学期终了还给予奖励。一次,作文课王老师出题《春游漳江》,要当堂(两堂课90分钟)完成。翦伯赞的作文起首为:“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记述三五同学游览江边,登楼远眺时写道,“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涓涓而始流。”王老师在课堂上读到此处,击节叫好。老师问其他同学:“这几句典故源自何处?”同学们都莫衷一是。后来,老师问翦伯赞,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开始的几句是仿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句是参照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改造的。说罢,同学们报之以热烈的鼓掌,王老师也连说:“改造得好!改造得好!”此事作为漳江的新闻,不仅传遍全校,也很快为县城里的头面人物所知,大家对翦伯赞刮目相看。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字遯初,号渔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宋教仁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1899 年至 1902 年求学于此,并撰写“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人书,在秦汉前”“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等对联以自励。

覃振

覃振(1884—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

1911年9月,其父奎午先生应常德中学之聘担任数学教师,翦伯赞随之转入该校预科就读。常德中学前身是清末维新人士熊希龄创建的西路师范讲习所。1912年9月,翦伯赞14岁升入常德中学本科。

常德一中

(笔者摄于1984年4月26日)

常德中学曾先后更名为湖南省西路公立师范学堂、湖南省公立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1927年由常德府官立中学堂、常桃汉沅四县公立学堂、湖南省第二中学与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成)、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湖南省立常德市中学、湖南省立第四中学,1953年定名为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常德中学百年来的著名校友包括蒋翊武、林伯渠、粟裕、廖汉生、翦伯赞、吴碧霞等。(参考百度百科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介绍)

翦伯赞故居是常德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维回新村。故居修复工程于2009年6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2010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2010年10月完工,2011年元月举行竣工典礼。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万”字形,是一幢具有湘西北建筑风格的纯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831平方米,共大小房间23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利用从各地搜寻的旧木板材料,基本上按原址原貌进行修复。

笔者(右)在漳江观看风景,中为陈秉才,左为常德文化工作者

1984年,笔者拜访翦伯赞先生故乡

笔者访问桃源县中学

翦伯赞祖宅故居旧貌

翦伯赞故居现状 r2kR/Pws598VNN/pAFfvIAjzG4vhqOvmszxVAsQskgzeyke2vq4oI4mg6Z9cLu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