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本土化(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2.影响

(1)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西学的传播

(1)明末,意大利人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______》《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_____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__________”。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______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_________创办。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3)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__的展开。随着_____和_____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_____的思想武器。

(4)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_____与_____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__,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______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______、日本创造出_____、越南创造出_____,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______。大约在4 世纪以后,______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__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_____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______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_____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药在13世纪经_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______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时代的到来。

(4)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_______和________,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中华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______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

史料实证

材料 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若两公固近今之通人也,而其智反出西人学童之下,何也?则书之备与不备也。……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粲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摘编自梁启超《人文心语录》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主张引进西学的意义。

论从史出
一、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

(1)明末,西方传教士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17世纪,清政府招揽数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林则徐、魏源等人通过“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4)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派提倡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在维新思潮影响下,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了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5)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政治理论,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6)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封建思想基础上,提倡民主和科学。

(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探寻了方向。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典型例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地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

B.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

C.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

D.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

题目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以来对西学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

探究点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 明朝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朝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朝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朝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朝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字,并刊行于世。此后明刻本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 19 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书籍刊印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书籍刊印业迅速发展的影响。

论从史出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科技方面: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文化方面: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留学僧,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中华文化圈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

(3)交通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4)对外交往方面: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

(5)其他方面: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典型例题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这说明中国的印刷术( )

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

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题目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印刷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S4ug1A+e3lLBYmZjepSxYnAydA5wIfBxbC0Hyo7oQSxB8bME6cX+XmcYFqO6gU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