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耕作工具
(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演变过程(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2.灌溉工具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______进行灌溉。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出现了______,借助______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豢养驯化工具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 自主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1.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①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朝:元朝以后,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陶工具 :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1)人们最初用_______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2)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______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3)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______中。
(4)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__。
3.金属冶炼工具
1.农业家庭式劳作 :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随着__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______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______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______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______;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2)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 :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______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______进行管理。
材料 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摘编自李健民《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互动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特点。
(1)从木、石、蚌、骨、竹等材质的耕作工具到青铜铸造的耕作工具再到铁制农具,人类历史上耕作工具经历了由粗到精的演进历程。
(2)金属材质的耕作工具的发明,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并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具有革命性意义。
(3)灌溉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从汲水灌溉到使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再到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更多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4)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时期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A. 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 汉朝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 汉朝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 汉朝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题目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对战国至东汉时期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的解读,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诸侯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东汉)班固《汉书》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下的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促进了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形成,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推动社会前进。
(3)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随着一家一户家庭劳作的日渐普及,社会上的户数也随之增多,国家的税收也随之增多。
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60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 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 家庭式劳作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足
C. 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 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题目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对家庭式劳作方式相关史料的解读,考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