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一诊可愈治顽疾 汪精卫送匾转乾坤

施今墨与余云岫一番舌战后,拱手而别,向国民政府行政院走去……

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究竟为何火急火燎地请施今墨前去?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废止中医案》又和他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联?全国请愿团千余名中医的呼声和呐喊,最终又将如何收场?……

1928年,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汪精卫首次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随后,汪精卫坚持在各种场合提倡废止中医,并在政治上积极采取行动。转过年来,1929年2月,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余云岫、褚民谊再次提出《废止中医案》。这次大获成功,几乎是全票通过。为什么这次那么顺利呢?原来,这个中央卫生委员会是褚民谊等人精心安排的,褚民谊则是汪精卫的亲信,后来追随汪精卫叛国,在汪伪政权出任高官。他邀请参会的 120 名委员,是各地的卫生局长、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等人,全是西医。西医们在一起表决废止中医,当然是一呼百应。而汪精卫策划这场阴谋背后的目的,不过是借反中医的幌子,通过反中医全面否定中华文化,并进而为他全面投日做准备。如果废除中医这招起到了作用,接下来他就会大力宣扬日本人提出的“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中国”的荒谬理论,并倡导日本才是“华夏正统”,全面展开否定中国的“文化战争”。然而,由汪精卫全力推行,褚民谊、余云岫作为其理论支持的《废止中医案》,却因为汪精卫岳母的一场疾症而宣告破产,这还要从施今墨被请到行政院那天说起。

那天,施今墨刚走进国民政府行政院办公室,就听见汪精卫正在接听妻子陈璧君的电话。电话那端传来急促而泼辣的逼仄声,一身西装革履的汪精卫,半个身体伏在办公桌上,手托腮,眉紧锁,不住地点头应声:

“亲爱的,你消消气,我已经派人去请施大夫了,转告母亲,让她放宽心,她的病一定能治好!”

…………

说到汪精卫的岳母,笔者还要补充一段历史资料:汪精卫的岳母名叫卫月朗,祖籍广东番禺。她早年与陈璧君的父亲陈耕基一起到南洋谋生,是一个性格开朗、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女性。陈璧君的父亲是南洋当地有名的富商,他对几个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除送他们进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外,还从国内请了一位国文老师教授中文。陈璧君 15 岁时在当地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陈璧君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而且从小对政治十分关心,还在华侨小学读书时,就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陈璧君进入璧如女校的这一时期,孙中山由日本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在槟城建立了同盟会分会。陈璧君受其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同盟会的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爱国热情,成为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会员。当父亲陈耕基知道陈璧君加入同盟会的事后,十分生气,坚决反对。他严厉地对陈璧君说:“一个女孩子,不好好读书,成天和一些男人在外边东奔西跑,像什么话?”为此,思想开明进步的卫月朗与丈夫发生了争执。她说:“我们对同盟会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怎么能随便责怪女儿呢。孙中山先生就在槟城,我们可以当面问问孙先生,听听意见再作决断也不迟啊。”于是,卫月朗带着陈璧君去见孙中山。孙中山热情接待了陈璧君母女俩,向卫月朗介绍了同盟会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开展活动的情况,向她讲了一些革命的道理。他说:“为什么我们泱泱中国,屡屡遭受外国列强欺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如此灾难深重,那么多人背井离乡来南洋谋生?就是因为满清政府黑暗、腐败、愚昧,污吏上下勾结,欺压百姓,鱼肉人民。如果再不起来反抗,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我们的民族就会遭灭顶之灾。眼下,我们要发动大众,团结起来,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祖国强大了,民族兴旺了,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侨,才能挺直腰板,扬眉吐气啊。”一番话说得卫月朗连连点头。没过多久,卫月朗不顾丈夫的反对,也加入了同盟会。母女二人一同加入同盟会,这在当时极为少见,一时被传为佳话。

从上述资料中不难看出,卫月朗是一个思想进步、性格泼辣、敢想敢做的女性。由于久居南洋,接受西方思想,卫月朗一直深信西医,而真正使她对祖国中医医术心服口服,正是从施今墨为其诊病开始的。

汪精卫的府邸,满室西洋式陈设,看得人眼花目眩。藤椅上,一袭藏青色旗袍、头上裹着黑色布巾的卫月朗,深深的眼窝,挺拔高削的颧骨,尽管看上去满脸病容,却丝毫掩饰不住高贵优雅的气质。

“璧君,兆铭请的中医大夫来了没有啊?”

“母亲,我刚给兆铭打过电话,他说施今墨大夫马上就到!”

“若说旧医能治病,我是不信的。可事到如今,我得了这个怪病,连西医也束手无策,也只能让他试一试了!”

原来,卫月朗身患痢疾,汪精卫为其请遍了有名望的西医,仍然腹泻不止,眼看着卫月朗的身体每况愈下,吃什么拉什么,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汪精卫禁不住妻子陈璧君的压力,万般无奈,只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施今墨前来看一看。

施今墨走进汪宅,卫月朗见其仪表不俗,客气地招呼他坐下。寒暄了几句,施今墨说道:

“老夫人,您把手腕伸过来,我为您把脉。”

施今墨屏息凝神。待诊脉完毕,卫月朗问道:

“施大夫,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啊?为何请遍了西医,都没有效果?”

“老夫人,中医把您得的这种病叫——噤口痢。症候就是腹痛、上吐下泻,最严重的是吃一点东西喝一点水,就要入厕排泄!人不吃东西还老排泄,这能够坚持几天呢,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病!”

卫月朗一听施今墨每言必中,频频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光亮,陈璧君在一旁急切地问道:

“施大夫,我母亲这个病是怎么得的?”

“是因为久病而脾胃两伤,中气败损所致,此病虽然凶险,但尚不至要命。”

汪精卫看着施今墨胸有成竹的样子,心中有些将信将疑:

“施大夫,我岳母这个病,吃了西医多少药都不见效,您有十足的把握?”

施今墨一边开方子,一边缓缓地说道:

“安心服药,此病一诊可愈!”

“什么什么?这么重的病,一诊可愈?!施大夫,您可不要夸海口啊!”

汪精卫一面说,一面在心里嘀咕着,这个施今墨,口气真不小,他究竟是华佗转世的神医,还是信口开河的江湖骗子?就在众人充满狐疑的眼神中,施今墨徐徐站起身,从容淡定地走出了房门,口中重复道:

“一诊可愈,决不食言!”

施门传人收藏“中央国医馆”匾额

果然不出施今墨所料,卫月朗仅仅吃了三副汤药,病体就奇迹般地康复了。汪精卫心里暗暗称奇,想不到,西医束手无策的顽疾,就凭施今墨几副苦药汤,就能药到病除!在胜于雄辩的事实面前,汪精卫不得不深信中医的博大精深,他走到桌案前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地写下“美意延年”四个行书大字,并吩咐手下人:

“把这四个字制成匾额,一定要亲自送到施今墨大夫府上!”

手下人面带难色地回复道:

“只是,施大夫差人回话说——”

“施大夫说什么?”

“他说,只希望院长您看看中医能不能治好病,吁请您扶持中医事业!”

汪精卫听罢,眉头一紧,瞬间又松开,端详着纸上的墨迹,沉思片刻后说:

“好吧,宣布我的命令下去,废止刚刚颁布的《废止中医案》!”

一纸命令,举国皆欢,在 17 个省市、200 余个中医界人士团体的集体请愿下,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终于破产,中医赢得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事实上,汪精卫决定取消《废止中医案》,不仅仅是迫于众中医集体请愿的压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药材是当时国民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很多有势力的军阀头目出于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也都站出来反对取消中医、中药,再加上施今墨高超的医术,证实了中医的治疗效果,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汪精卫最终决定废止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

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名声,汪精卫顺水推舟,答应了施今墨吁请扶持中医的请求,于 1931年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由施今墨担任副馆长。这一时期,施今墨踌躇满志,在革新中医、整理中医病名等方面开始了探索。他与陆渊雷等人主持草拟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积极倡导中医学术标准化和中西医病名统一。当时,中央国医馆的开支名义上是由国民政府每月支出 5000 元,但由于现实所迫,第二个月就减半发给,经济的拮据,使国医馆举步维艰,迟迟办不起刊物,开不起中医培训班,一度要靠各地中医界人士的接济才能勉强维持。尽管中央国医馆的建立曾使中医界欢欣鼓舞,但成立后作为平平,形同虚设,不久施今墨便递交了辞呈。

1931年,施今墨又在北平东单马家庙 5 号创办了《中国医药周刊》,继续以笔为戟,为发展改革中医事业大声疾呼。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了中医考核办法及立案手续。北平第一次考核时,国民政府推举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四位医术精湛、民众信誉好的业界翘楚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和阅卷。从此,这四位便被合称为“京城四大名医”。

1938年后,施今墨历任中医学社董事长、中医工会理事长、北平中医协会会长;1946年被华北地区推选为“国大”代表和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他多次提出发展和改革中医的建议,如《整理中医书籍案》《改革中药剂型案》《设立中医学校及中医院案》等,遗憾的是,都未被国民政府采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施今墨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并在协和医院、儿童医院等门诊部工作。还曾先后到明德堂药店坐堂应诊,并向周恩来总理和中央政府提出了开办中医医院、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等振兴中医的建议。这些建议,在新的时代都变为了现实……

一诊可愈治顽疾,

乾坤反转险化夷。

汪贼送匾延美意,

顺势而为乃名医。 +AQcJTv3SB3brJYgNqLbM7kqU1aXMxOFt9ee7tm4hdlxn4CnZVi3No0MaJSHM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