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心昭日月秉祖风 一脉忠烈承遗志

施毓黔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自幼饱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六经,在舅父李可亭的循循善诱下,又先后学习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杂病论》《脉经》医家六经,这儒医十二经,潜移默化地熔铸到他的思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诗书画艺融会贯通的参合思维。长到弱冠之年,施毓黔已是一个知书识礼、谦逊温良的翩翩君子。除了施家祖辈之外,在他的血脉深处,还有一个对他影响极深的人,这个人,就是施毓黔的外祖父——清末著名爱国名臣李秉衡。

1884年,毓黔三岁时,外祖父李秉衡在中法战争中抗击法国侵略者,赢得振奋人心的“镇南关大捷”;1894年,毓黔十三岁时,外祖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临危受命,出任山东巡抚,指挥陆军抗击日本侵略者,使民族精神为之大振;1900年,毓黔十九岁时,外祖父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受命驰援,宁死不屈,壮烈殉国……这些事迹深深激荡和震撼着青少年时期的施毓黔,在他幼小的心里,外祖父的形象无比高大神圣,就像黔川大地挺拔的山脊,水神堂汩汩的湍流……

在《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李秉衡的文字:

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于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李秉衡,字鉴堂,1830年出生于奉天海城(今属辽宁)。童年时期开始习武,因勤练武功,善使两把铜锤,故有“铜锤李”之称。少年时期,随父任到江南,后步入仕途。1874年以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1884年后,任广西按察使、安徽巡抚、山东巡抚、巡阅长江水师大臣等职,官至正一品。李秉衡为官清正廉明,忠君体国,勤政爱民,赢得了“大节荦荦,照耀日月”“廉劲公诚,至诚至公”的美名,百姓呼之为“包拯再世,海瑞复生”,晚清政治家翁同龢赞其为“文武将才”。

1897年,德国借“巨野教案”派兵强行进入胶州湾,李秉衡认为“土地不可自我而失”,派兵与其相争,因此被罢黜,担任四川总督,但未到任便因德国压力而被罢免,随后隐居河南安阳。这段时间,毓黔经常随母亲回娘家探亲,以前他只是从母亲口中只言片语地听到关于外祖父的事迹,这一次,自己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外祖父。不同于祖父与父亲身上的书香宦门之风,外祖父身上,有一股英武之气,外祖父经常用那双厚重有力的大手,拍着毓黔的脊梁骨,铮铮铁骨地对他说:

“大丈夫宁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

望着外祖父一身英武之气的样子,毓黔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他胸前澎湃着,撞击着。三年后,他最敬仰的外公,真的践行了自己“宁为国而捐躯”的誓言,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泣血而歌,壮烈殉国。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李秉衡受慈禧太后召见,奉命整顿长江水师,他率军队沿长江而下,准备与各国军队决战,被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视为眼中钉。借朝廷要求刘坤一派员率兵北上、保卫北京之机,刘坤一以“勤王北上”之高帽,请李秉衡先行北上,并且将一支部队交给他统领。

1900年7月26日,李秉衡率军抵达北京。那时,八国联军已攻占天津,北京万分危急。觐见时,李秉衡慷慨主战,大受慈禧褒奖,立刻任命他为“帮办武卫军军务”,即荣禄的副手,担负保卫北京的重任。

八国联军经过短暂休整后,向北京进犯。8月15日,北仓、杨村防线告急,李秉衡放眼帐下,只有区区五百名士兵,他立即拜见荣禄,要求调拨部队、提供弹药。荣禄表面上答应,骨子里却持反战态度,他以手中部队入不敷出为由,拒绝了李秉衡。李秉衡无可奈何,又来不及上奏朝廷,只能以寡敌众,率五百士兵奔赴通州前线。

通州是北仓、杨村之后通往北京的第三道防线,一旦失守,敌军可长驱直入,侵至朝阳门。朝廷连下谕旨,命令张春发、陈泽霖、夏辛酉、万本华四军屯杨村、河西务,以抵御联军的兵锋。虽然加上袁世凯精锐的三千新军,通州防线的兵力总共有一万五千余人,但大都持观望、拖延的态度。8月7日,当李秉衡作为前线总指挥,在通州召开作战会议时,他举目四望,帐下竟然一个将领也没有。

李秉衡亲自前往前线巡视、督战,一向体恤士兵的他,发现士兵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士气极为低落,士兵不仅拿不到饷银,而且面临粮绝之险,可朝廷明明已经拨付了饷银!李秉衡心里明白,是将领克扣了饷银,但危急时刻,他已无暇纠劾,马上命令士兵到附近的乡村购粮,但百姓家的粮食均被北仓、杨村退下来的部队劫掠一光!

面对兵马断绝的情形,李秉衡怒火中烧,却又无计可施。接下来,悲壮惨烈的一幕情景发生了:8月8日,李秉衡督军于河西务,因兵寡不敌退至张家湾;8月11日,联军攻打通州,李秉衡以“为国效命”相激励,但饥饿的士兵已无力再战,四散而溃。孤守通州的李秉衡在得知通州城门被联军炸开后,愤然给慈禧写下一道遗折:“就连日目击情形,军队数万充塞途道,闻敌则溃,实未一战,所过村镇则焚掠一空,以致臣军采买无物,人马饥困,无以为立足之地。”而后向北数拜,自吞烟土,自尽殉国。

外祖父向北而立,宁死不屈的身躯,始终像狂涛骇浪一样,激荡着毓黔的心。得知外祖父壮烈殉国的那天,毓黔感觉天塌地陷一般,他咬紧了嘴唇,攥着拳头,向着北方跪拜叩首,一行清泪夺眶而出,冥冥中,他感到那个曾经拍着自己脊梁骨的老人,依然站在身后,用那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自己,他默念着外公常说的那句话:

“大丈夫宁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

那一年,施毓黔整满十九岁。

外祖父李秉衡的精神感召,一直激励着毓黔,他立志要做像李秉衡那样的男人,这份铮铮铁骨,果真伴随他走过了一生。

1998年,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为彰显李秉衡的爱国精神,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他立了塑像,对施毓黔产生深刻影响的外祖父,在去世近一个世纪后,得到了历史应有的铭记!

黔山秀水育钟灵,

一脉忠烈承祖风。

书香仁义堪济世,

心昭日月写铮铮。 CeAJKnS3i7uZqQciNEJA7drzrf78A670Iz9vWp5nJeFv7SOXdQ2X3+Wa6y05XF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