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篇
龙井

我那村原名槽门,后因龙井名气渐大,也就约定俗成地叫成了龙井湾。龙井原本在后山外公屋后的半山坡上,常年泉涌不竭,雨天更是水漫山涧。祖上商议,为防大水冲垮房屋,牵来一条土狗推入井中,此后,泉涌日枯,自然荒废。不久,村前水塘埂上的麻古石缝中又涌出清泉,祖上认为是龙缘未了,就地挖坑聚水,取石围栏,再起龙井。此后,生生不息。后山放牛捡柴时, 我和小伙伴多次寻找当年的井口。半山斜坡上,一块相对平整的沙石地,草木特色和泥土的断层,似有人工的痕迹,与老人们传说的位置也大概相当。其东侧一块突兀的巨大石壁,敲之砰砰有空鼓之声,有小伙伴们猜说,是龙宫的回音。

发大水,村里人称之为“起龙”。我记忆中有好几次都是发生在夜里,外公总是光着膀子穿上蓑衣,借着闪电的亮光,不停地掏起堵塞屋后水沟的沙石草木。外婆则是用扫帚将渗入屋内的积水,逼到鸡鸭进出的洞口流出屋外。我总是被外婆穿上厚实一些的衣服,口袋里还装两个红苕,放在门框木质厚实一些的堂屋与下屋之间的门槛上站着,并反复交代,水如果漫过了三层的青砖墙,就浸到了土砖,要赶快跑到门口前面的高处,抱住上马石不能松手。每当此时,我总会想到祖上为什么要用土狗压住后山坡上的老龙井。

我自己所见的龙井,是在村前的水塘边,圆柱形,用石条垒成井壁,两跨步大小的井口,人把来深,自然敞口。井口周围,用粗大长方形的石条围成一个三边形的外框,其上有两处被村里人习惯用来磨刀,百十年传承下来,形成了光亮且圆滑的半月形凹口。井水清澈,看得见靠老龙井方向涌出的泉眼,水位总是会高出一侧水塘的水面许多。村里人习惯在水井中投放三两条带有红色鳞片的小鲫鱼,与波光倒映的山林,构成了一幅质朴而醉人的山水画。

龙井水清澈甘甜的口感,是龙井湾人的天赐之福!上下湾两头的人家,都另有水井,但喝进口中的水,从来都是要舍近求远,到湾中间的龙井中挑来。冬季的温暖,夏季的清凉,更是所有龙井人念兹在兹的记忆。我进城后,有一年母亲赤手制作泡辣椒,被辣得双手通红,奇痛难忍。医生指点,只能以凉水浸泡,换了一盆又一盆的自来水,效果未见明显。痛得呲牙咧嘴的母亲,反复念叨一句话:“要是有龙井水就好了!要是有龙井水就好了!”

龙井湾人丁兴旺,除了上下湾要分成第一第二两个生产队,上下湾外侧,还各有染铺和周湾两个附属的小湾,方圆百十里地无他湾能及。但龙井湾远近闻名的主要原因还是长寿的老人多,读书人多。早些年,外出到城市工作的人多,民风也开化大气一些。我外公总想找一块不与祖坟在一起的墓地,说是免得到那边去了还要听我外婆啰嗦,这在其他村是不可想象的。最后还是我姨说了一句话:“你过身后抬到哪里去,只有我们说了才算!”外公才无奈作罢。在外工作生活的人,未能赶上清明那几天,其他时间回乡再到山上烧些纸钱,村里人只会说,从外面回来一次不容易,山上的先人又不到哪里去,哪天上山烧钱,都是一样的孝心!

那年撤销公社,重设村组建制。建设大队改称为龙井湾村,是最无争议的共识。得知高考上线,在那个年代十分难得,我的心情极好,回龙井湾陪两位老人住了几日。触景生情,第一次尝试写了一副对联“大林山前龙井水甜甜甜甜如蜜,老桃树下祖孙情深深深深似海”贴于大门柱上,引起村里识字的人反复阅读传颂!向来不屑于我的父亲,数十年后居然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这一副对联,让我十分惊讶。虽然后来我常以此自嘲当年的笔力稚嫩,但真情所致,恰是诗文的灵魂所在! mO6A+L377drevwXzRP+aObXRfxgnIAvPhfBzC/GVfkvBRVuZllLorSgEmhjIgx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