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FORWORD

岭南自古多瘴气,暑日,炎瘴尤盛。静坐在电脑前,品读林山先生的二十五篇散文集《乡的风情》,如沐春风,顿时燠热散去,只余先生质朴无痕的文字,行云流水的记述,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在脑海中沉浮。我读先生的文字,最感佩者有五:

一是惊叹先生惊人的记忆力。文中细节和场景的记述,仿佛跨越时空,历历在目。从冬的雪景、春的归燕、夏的耕耘、秋的稻场,一串串逼真的细节,一幅幅“人间烟火”的生动画卷,都体现了先生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与挚爱,正如汪曾祺先生在《茶干》一文所说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二是感动先生寸草报春晖的深情厚谊。儿时外婆病中的“唤吓”,头破血流时的一把锅底墨,雨夜门框下的呵护,晚餐的一碗苕锅巴粥,启蒙时补上开裆裤的那块大红花布,到外公私藏的云片糕分享,出远门时的驾背驮……半个世纪的岁月后,记忆历久弥新。从先生精心为外公过百岁寿辰到为曾外婆堆土护坟,从率先捐款复修龙井到为龙井亲撰碑文,体现了先生将养育他的那山、那水、那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先生生于县城,长于乡村,自幼被外婆当作“里孙”养大,虽然没有外孙“吃鸡腿”的特权,但是外婆外公和乡亲朴实善良的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先生,勉励着先生,鞭策着先生,滋养着先生。

三是钦佩先生豪迈坦荡的胸襟。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读过不少反映同一时期的作品,多表达的是对生活艰辛、社会波动的“伤痕”怨叹。先生的记述中,也客观地再现了当年生活条件的艰苦,生产条件的原始,社会生活的动荡,也有“不该砸了的那罐猪肉汤”的无奈,但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先生坦然面对困难的骨气,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把困难作为自强自立、坚韧执着的豪气,把苦难历程视为人生财富的胸襟,为先生数十年从不间断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我们后辈上了一堂极好的人生观教育课。

四是羡慕先生“形散而神不散”、将文史哲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在讲述乡村生产、生活、社会、自然、风俗、人物、情感时,先生总能娓娓道来,刻画跃然纸上,记述见微知著,人物栩栩如生,农业生产的挑粪、犁田、插秧、挑草头、扬谷、送公粮……让人身临其境,外婆、外公、记叔、德叔等人物的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真性情、真本色。细读每一篇,都会发现那些顺其自然而又画龙点睛的妙笔或哲理的升华,不仅有“人到弯腰树,弯腰好前行”的生活认知,也有“母亲和媳妇落水先救谁”千古谜题的精妙解答……这些更是难能可贵!

五是醉心于先生质朴无痕的文字风格。文字风格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从严谨的古典文字发展到今天通用大白话的文字风格,虽可极度“自由”,但易见“寡淡无味”,且有不必要造成“洛阳纸贵”之嫌。先生的文字隐然有古文之风而无晦涩,质朴而不枯燥,清新而不随意,似为信手拈来,却是精心拿捏。我也曾尝试增减字句,似易实难。此文字之风格,于自己日后教学教研,实有裨益。故愿荐于同行及少年学子,以作思政和语文课教辅之资。

是为序。

云小末
2021 年 9 月 2 日 F80BGJwblzbAyciqqNRLtcBNmP1q/DBN9tg3EY7jtRPaYoVcfn0UAW51sj3Lkr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