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篇

粑,是大别山区对食物的一种称呼。所指对象太多,除了粥、饭、面条以外的主食形式,大概都可以统称为粑。常见的有: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叫发粑,搅成块状下水煮的叫疙瘩粑;将大米磨成粉加工,用印模压出来的叫印儿粑,加黑芝麻揉成黑白相间再蒸熟切成三角形的叫花儿粑,加地菜制成的叫地菜粑,加南瓜制成的叫南瓜粑,加高粱制成的高粱粑,加苕制成的叫苕粑;糯米磨成粉加工,搓成圆形下汤的叫汤圆粑,直接蒸熟捣鼓成饼的叫糍粑……还有一种叫起巧粑的,传说村里只有我外婆在内的三两个女老人才有这手艺,耗时又费料,属于粑中之王,可惜我至今也没有眼见过一次!

粑,是先祖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丰富和调节饮食的一种重要传承。虽然仍是一些自种的原材料,但通过不同的搭配和加工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空间。在重要时节,女主人们多会劳神费力地做一次粑。花儿粑和南瓜粑是我的最爱,这与外婆的手艺有直接关系。汤圆粑,因村里有一位长辈,自作聪明地创造了汤圆粑要猪肉汤煮来才好吃的说道,故而各家主妇不会轻易而为,怕落下了个没有猪肉汤也做汤圆粑的笑柄。

龙井湾做粑的样式虽多,但只有糍粑才能算作“独具特色”。祖传“三粒寸”的糯米,瘦长形米粒,三粒相连近一寸长,白玉状质地,纯糯细腻的口感。头一天晚上淘洗,以温水浸泡。第二天大火蒸熟,趁滚烫倒入大石臼,两至三人各持粗木棍,有节奏地往下扎捣至米碎,木棍与米团相黏时,不得以抹水分开,连揉带扎,木棍之间起落相互帮衬。反复而为,直至女主人认为黏密程度到位,合力起臼,以熟干米粉为薄粉,置于竹筐。趁热揪出小团,以芝麻粉糖滚皮,手拿即食,味儿之美极致。剩余部分放至温热,按压成圆饼状,半干爽时切分成所需条块状,即大家经常见得到的糍粑成品,蒸、煮、煎、炸均可食之。在村里时,感觉好吃应该是自然的,离村几十年,尝遍了南北各地,即使是同县临乡的糍粑,论密实、细腻、糍糯、米香、口劲,和传统食物的那种质朴厚道,与龙井湾的糍粑比较,相去太远。我老伴嘴刁,也常赞叹:“龙井湾的糍粑,无出其右!”

最为常见的是发粑。每逢端午、中秋,按习俗多数人家会将口粮中的小麦,拿到生产大队加工成面粉。拿回家后加水揉匀,以老面发酵,搓成圆形,用桑树叶打底,蒸熟即可。成品呈半圆形,品质优劣主要以泡松的程度做鉴定。做喜庆之用时,还要在顶端蘸上一个红圆点,十分诱人!因能吃上粑的机会太难得,以至大人们斥责小孩在山路上跑得太快时,常用:“又没个粑抢,跑那么快干什么!”

我母亲少时性子倔强。有一年生日早晨,外婆照例唤她起床吃发粑,这是生日佬特有的高标准。久唤不起,问原委,我母亲说:“别人的生日有新鲜粑吃,我每年生日总吃剩粑!”故不起床以示抗议。多年以后,每提及此事,外婆总是无奈地一笑:“气死个人,谁叫她是八月十六那天过生日呢,只能吃头一天中秋节时留下来的剩粑了!”

除了各种粑以外,山里能见到的年节食品,主要有苕果、花生、蚕豆、南瓜籽等。城里人回村,偶尔带回颗粒糖、棒棒糖、洋糖果、云片糕之类。外公馋口时,常找些说法,往县城的女儿家走一回。外婆曾一语道破:不外乎是每次见到外公,我母亲会在食堂多买十来个馒头,也就是发粑的另一种称呼,还有一两毛钱的车费给他。二十来公里的山路,从来不值得外公去等一天只有一个来回的公共汽车。一毛钱,多半是在县城买了两封云片糕。大概脚程也就三个多钟,外公总是能在太阳下山前回村,十来个馒头是必须交给外婆统一掌握的。我常能分得一个半个馒头,且摸索出用火钳托住,放在灶膛里火灰上,烤出半焦黄的硬壳,才能够发挥这种“发粑”的最佳口感。云片糕多半做了外公的“私房”,随后两天“黏”着跟外公上山捡柴火,分享几片云片糕,那是很自然的奖励。 RV/9URmmhOBUGU4ZQPsvAgBglysf7FO1WAnmZ6BCvYZYpVxHFk6q6r1ziSZKegp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