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了,能够被朝廷赐宅第的毕竟只是少数,广大中下级官吏、平头百姓还是需要自己购置住宅的。除了达官贵人们的廊院高宅,一般人家的房子都是平层建筑,木石结构、蓝绿瓦顶的已经算富裕的了,大多数穷人还跟杜甫一样住的是茅屋。
好在那个时候毕竟人口还少,贞观时期全国的户籍不到300万,算他平均每户6口人,也就1800万人口;长安城在开元全盛时期据说有200万人,但唐朝的长安比今天的西安还大7倍,所以,地广人少,土地还不是很值钱。
《唐人轶事汇编》上记载了一个会做地皮生意的宰相的故事:宰相窦璟,祖上是靠卖苦力干活为生的,没有什么家业,但也总算在京城还有一块空地,这块地当然也不值几个钱。正好有个有权势的宦官在旁边起屋盖房子,想把这块地也一起“吃”进去。窦璟脑子一转,干脆决定将这块地白送给他,但却提了一个条件:要几张去江淮一带的“关防”。所谓“关防”就是通行证,唐朝时出门旅行很不自由,要持有官府开具的通行证才行。宦官很高兴,一口答应,给了他几张关防,然后就收下了他那块地。
接下来是窦璟的商业运作了:他先把关防卖了,赚了不少钱,然后又去城东买了一块更大的地。那块空地地势很低,到处都是臭水沟,所以窦璟用很低的价格就买到手了。窦璟在空地上竖起一块纸招牌,让家里的老女仆拿着煎饼哄附近的孩子玩一个游戏:投石块掷纸牌,掷中了得一个煎饼。很多小孩都被吸引过来玩游戏,石块越扔越多,不久,臭水沟就都被填平,地势也抬高了不少。然后,窦璟就在这块地上盖房子开酒店,专门招待有钱的波斯商人,这么一来,他就发财了。
当然了,窦璟的故事只是特殊的个案,总体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房地产市场,没人想着去做房地产生意,想做估计也做不成——毕竟人家窦璟是宰相,你能比吗?对了,还是让我们欢迎今日地陪、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先生,让他以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一个唐代励志青年的鸡血奋斗史。
贞元三年(787),16岁的少年白居易第一次来长安应试,按照那时候的惯例,举子们在参加礼部的考试前,要将平日所作的诗文投献给主司考官及权臣名宿以作参考,谓之“省卷”“行卷”。白居易就去拜谒当时著名的诗人和鉴赏家顾况,求他品评。
顾况算是个老贵族了,贵族都是“凡尔赛”,顾况这个人名气很大,生性诙谐,一张嘴巴也是很毒的。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士子跑到山上来吟诗,念出第一句“驻马上山阿”后就卡壳了,顾况顺口就给他接下去了:“风来屎气多”——那个士子听到后当然觉得受了侮辱,上前理论,但当他得知眼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顾况时,就吓得落荒而逃。
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时,毒蛇牙又露了出来,打趣道:“长安薪贵,居不易啊!”——长安城里米粮薪柴物价都贵,要想站住脚跟可不容易啊!
其实,白居易的名字出自《中庸》里面的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居易的意思是站在“易”的位置上,“易”又是什么呢?应该是中庸哲学吧。中庸哲学又是什么呢?你看,文言就是这么麻烦。顾况故意取其歧义,解读为“住下来很容易”,幽他一默,同时也对眼前这位后辈发出一个暗示:我也许帮不了你。
少年白居易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不禁脸上一阵发红。不过,顾况口中虽这么说,对于白居易投献来的诗文倒还是认真看的,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击节叫好,又调整说法:“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要想在长安居住也容易了。
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也十分刻苦,史书上说他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但他终于在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开启了仕宦之途。
从贞元三年到贞元十六年,我看到有团友在扳手指头,算来白居易也已经29岁了。但在唐朝,这个年纪中进士已经很了不起了,唐朝的进士科每年只录取一二十人,有一句话叫“五十少进士”,意思是50岁考中进士还算很年轻呢!白居易自己也很得意,后来他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现在我们就跟随白居易去看一看他成家立业的情况。白居易这个人写诗很勤快,一生留下了2800多首诗,生活中有什么事他都要写诗记下来,他几乎是把诗当日记来写的,所以,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清晰的发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