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美酒,咱们团里几个酒鬼朋友已经垂涎三尺,恨不得跟唐人一起坐下来痛饮几杯了。喝酒谁不会呀!不过,唐朝人喝酒的规矩还是得跟你讲一讲。
喝酒嘛,不外乎几种情况:宴席上喝、几个朋友小酌,还有就是一个人喝闷酒。小酌跟独酌咱们不说,爱怎么喝怎么喝去,就讲讲宴席上的喝酒规矩。
唐朝人喝酒的次序跟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是先喝酒然后再视情况来点儿主食,唐朝人倒过来,先吃饭,吃完了咱们开喝。唐传奇《虬髯客传》里,虬髯客夫妇请李靖夫妇吃饭,“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亦不侔也。四人对坐,陈馔,次出女乐二十人,旋奏于庭,似从天降,非人间之曲度。食毕,行酒”。关键是最后四个字,吃完了再喝酒,说得明明白白。其实,这倒是符合科学,有利于养胃,就像现在我们已经将餐后水果改成餐前水果一样,相信来唐朝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今后我们也会调整喝酒次序。
唐朝人对于养胃特别重视,天气一冷就要温酒喝,决不喝冷酒。这种“温酒”的习惯有诗为证:“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烧柴为温酒”(元稹),还有白居易那首有名的“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的都是这个事。这样喝下去的酒可以温暖五脏六腑,使身体暖和起来,对健康大有益处。
另外,唐朝人喝酒是严格按“巡”来进行的,也就是分轮次、分回合,由尊长到卑幼,一个一个地饮,一人饮尽,再轮到下一人,酒席上大家都饮完一杯称一巡。唐人饮酒的巡数较少,一般为三巡,这也是我们今天仍在说“酒过三巡”的来历。
两次巡酒之间,要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唐代的歌舞伎可是经过教坊正规培训的,教坊制度直接传承于古代的“女乐”,发展至现代则称之为“艺妓”。平康里的妓女一般都隶属教坊,教坊教授妓女俗乐,以备节会筵宴之需。当时的青楼妓女几乎都颇晓音律舞蹈,传统的古筝、瑶琴需沐浴焚香后端坐演奏,自然很能营造氛围,演奏的女孩子纤纤玉指,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偶尔向客人瞟去一瞥,也是楚楚动人;鼓乐声起,接下来是歌吹杂作,于是轻舒广袖,云鬓步摇,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让大家如痴如醉。
当然了,两巡之间,也可以主人或宾客自己表演。在唐代,酒席之上往往会有宾客亲自唱歌,以表示对主人盛情的感谢。当酒喝到兴致上来了,还会站起来跳舞,连帝王也不例外。《旧唐书》上就记载,唐太宗的长孙、燕王李忠出生时,太子李治宴官僚于弘教殿,刚刚当了爷爷的唐太宗很高兴,“酒酣起舞,以属群臣,在位于是遍舞,尽日而罢”。
三巡过后,就进入自由喝酒的阶段,这个时候往往会行令助觞,也就是行酒令。蔡宽夫《诗话》里说:“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饮。”唐代的酒令名目繁多,只可惜今天都已经不传,不过,最常见的还是“律令”,也就是作诗、对联了。人家说“桃红”,你说“柳绿”,可没那么简单!唐朝人不用学数理化英语计算机,全部时间都拿来读语文学诗作文,各种韵律平仄那是张口就来,你一个穿越者碰到这种场合可难免尴尬了。对不上怎么办?罚酒呗!
这个时候,侑酒的妓女又要派上用场了。唐朝的妓女不仅能歌善舞,在酒宴上谈吐言辞和机智应对的应酬能力也是一等,行个酒令,唱和一首诗什么的,都不在话下,拿今天的话说,很会调节气氛。《北里志》记载了平康里好几位妓女都是酒席上的高手:“天水仙哥字綘真,住于南曲里。善谈谑,能歌令,常为席纠,宽猛得所。”唐朝人喝酒豪爽,执行酒令也挺严格的,每次行令都要请侑酒的妓女担任“酒纠”“席纠”,你要不喝她可就给你灌了。歌妓崔云娘就是当时出了名的酒纠,别看她长得瘦骨嶙峋,可每次戏闹经常放肆地调戏客人,总要罚大家都得喝酒,又仗恃着歌声甜美,会唱几首小曲,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有一回,生性戏谑放浪的进士李宣古参加宴会,崔云娘又来发飙,李宣古便有心教训教训这位拎不清爽的陪酒女,于是当场赋诗一首:“何事最堪悲?云娘只首奇。瘦拳抛令急,长啸出歌迟。只见肩侵鬓,唯忧骨透皮。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这是把崔云娘丑化得像钟馗一样了。崔云娘听后羞得无地自容,从此再也不敢张扬,甚至不敢开口说话了。
总之,到了唐人的酒席上,你就“千金一掷为红颜,拼得一醉为红装,诗泉翻涌为红粉,执迷不悟拜红裙”吧!学者陶幕宁把唐代文人的才思比喻为汩汩的泉水,妓女的色艺便是酿制美酒的酒曲,没有酒曲的作用,再好的甘泉也成不了美酒。这是很好的一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