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至卑贱者至跋扈

说完了皇后、皇太后与外戚,我们来看看皇权的另一个附属群体——宦官。

宦官是什么?他们是皇帝的阉人家奴,因为阉割而失去了性和生育的功能,成为刑余之人。其实在西汉的时候,正常男性还是能够参与宫廷服务的;全部用阉人服务后宫,始于东汉。东汉以后,宦官是除了皇帝和未成年皇子之外,唯一可以自由进出后宫和在后宫活动的非女性群体。皇帝使用宦官为宫中后妃服务,等于在皇帝的女人和其他正常的男人之间设置了一道人身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换句话说,宦官的存在,就是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残缺的群体,用来维护皇帝的至尊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宦官形象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外形怪异”“内心阴狠”。明末清初的唐甄在《潜书》中把宦官称为“贱奴”“丑奴”。在谈到宦官外形的时候,唐甄说:“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似人情。”总之就是非男非女,不像人样。今天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当中的宦官,基本上都是这种高度异化的形象:“其声似童,不颖;似女,不媚;似哑,成声;似狸,成语;不似人声也。”他们的声音像孩子的,但是不聪慧;像女人的,但又不柔媚;听上去是哑的,却又能出声;像是狐狸叫,可又能说话。

金庸的武侠小说又创造了一路阴毒奇绝的高超武功,由宦官所创,“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身体的特殊残缺反而可以成就高超武功,这其实是相当不合情理的。这种不合情理的想象却被广泛接受,主要是因为对宦官和一切卑贱的异类,人类通常会抱持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恶意,缺乏基本的同情。当然,宦官也确实有着令人厌恶的历史。宦官在史书上的记录,基本上都和专权、乱政有关系,相反,那些曾经对历史做出积极贡献的宦官,当人们谈起他们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回避他们卑贱的宦官身份,比如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史家司马迁、航海家郑和;同时被回避掉的,还有宦官身份带给蔡伦、司马迁与郑和等人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屈辱。

图十八:礼泉县韦贵妃墓壁画唐 《躬身拱手执笏给使图》

《躬身拱手执笏给使图》是1990年在陕西省礼泉县韦贵妃墓出土的唐代壁画。壁画作于唐乾封元年(666年),画中给使高104厘米。“给使”是指被阉割了的男侍,我们将其称作“宦官”。从画面中看出,作者用较为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给使因被阉割而造成的形体变化和奴颜媚骨的体态。正如唐甄所描绘的:“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似人情。”

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奥斯曼帝国,都曾经有过阉人奴隶。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阉人奴隶像中国的宦官一样,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如此显赫,又如此臭名昭著。

帝制王朝当中,在东汉、唐和明三朝,宦官干政的现象是最突出的,但是这三个朝代造成宦官干政的具体原因和权力格局,却是不一样的。

东汉宦官干政的起因,是小皇帝要争取独立。东汉的皇帝,除了开国的光武帝和明帝,以及在傀儡状态下顽强存在的献帝,中间诸帝大多短命。皇帝夭折,幼主即位,皇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权,对小皇帝实行关系封锁,让他没有机会跟群臣接近。小皇帝成年之后想要夺回皇权,四顾茫然,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宦官。皇帝由于自身力量弱小,便与宦官结盟,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而宦官因此得到皇权哺育,获得朝政的主宰权,狐假虎威,逐渐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对皇帝个人形成威胁。伴随着小皇帝的即位、成年或夭亡,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循环往复,像是一场无休止的闹剧,在洛阳的宫廷中不断重演。饱读诗书的官僚和普通豪强大族则被排斥在高层权力之外。归根结底,这是由东汉特殊的权力结构——皇帝与几大外戚家族分享政权所决定的。

唐朝的宦官有一张内外呼应的权力网络:在外,各个藩镇只要还服从唐中央的领导,没有明目张胆的反叛,则都设有监军使。而这个监军使是由宦官担任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在节度使之上,代表中央监控藩镇军队。在内,也就是首都,出现了以“四贵”为核心的宦官机构。“四贵”指两位枢密使和两位神策军中尉。枢密使掌握着皇帝的信息渠道,参与决策;神策军中尉掌握着唐中央的禁军主力。除了“四贵”以外,首都与宫廷的保卫、马政都由宦官掌握。大家可别小瞧了马政,古代的马是骑兵战斗力的来源,属于战略武器。唐后期,藩镇割据,唐中央能够直接掌控的地域逐渐缩小。但在缩小了的唐帝国当中,皇帝控制力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加强。那么,由谁来实现这些控制呢?宦官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从制度上看,唐朝的宦官早已不再是扫地洒水、伺候宫廷贵妇的了。宦官机构内外配合,织成一张大网,加强了皇权对各种资源的控制。

明朝的宦官专权同样也有制度保障。明朝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这些机构权力广泛,简直无所不包,各衙门的主管宦官叫作“太监”,“太监”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真正让明朝宦官势力大长的,是两项关键权力,这两项权力都是明朝政治水平低下、用心黑暗的表现。第一项是司礼监太监所享有的批红权。什么叫“批红”呢?就是用红笔在文件上做批示。批红本来是皇帝的责任,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批红都由司礼监太监来执笔,所以真正指挥这个国家的,其实是宦官。从根儿上说,明朝的宦官干政是名正言顺、制度允许的,一旦皇帝犯懒或者没能力批红,宦官的意志就成了国家意志。宦官的第二项关键权力,是他们掌握着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特务政治在很多朝代都有,但通常发生在王朝末路或者政治斗争激烈之时,唯独明朝奇怪,自开国就有。明太祖朱元璋搞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搞东厂,明宪宗搞西厂。厂卫横行,告密成风。

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观点,宦官专权意味着政治腐败,通常会导致王朝的灭亡。关于宦官的祸国殃民,学者们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东汉的大宦官侯览先后抢夺民宅381所,民田118顷,为自己盖了16处深宅大院。又比如,东汉的官员选拔靠的是征辟和察举(推荐加考试),而在宦官的把持之下,能当上官的都是有关系的,根本没人理会他们的德行和学问,所以民间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说法。这是更深层次的腐败,它败坏了政治制度和政治风气。

史书记载,唐朝的大宦官仇士良告老还乡,临别之际,全体宦官都来送他。仇士良发表临别感言,告诫同类说:千万不能让皇帝有闲空儿,皇帝闲了一定会读书,接见儒臣,听取不同意见,那就会变得有智慧、有远见,不爱玩,减少出游打猎,到那个时候,他对我们就没这么好了,我们的权势也就轻了。所以,为各位考虑,那就不如搜刮财富,选雄鹰宝马,天天领着皇帝打马球、狩猎,用音乐和美色来蛊惑他的心灵,让他享尽奢靡,身心愉悦,不愿意停下来,那他必然会排斥儒家经典,懒得理外面的事儿,到那个时候,天下的事就都握在我们的手里了,恩泽权力还能跑到哪儿去呢? 仇士良的这番话,简直可以充当宦官包藏祸心、败坏政治风气、意欲祸国殃民的自白书。

图十九:章怀太子墓壁画 唐 《马球图》(局部)

于1971年出土于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的《马球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马球兴起于唐初,后在皇帝的倡导下很快盛行起来。史书载,大宦官仇士良告老还乡时告诫同类:别让皇帝有闲空儿,皇帝闲了一定会读书,那就会变得有智慧和远见,会减少出游打猎,那时对我们就没这么好了。所以不如天天领着皇帝打马球、狩猎……让他身心愉悦,便会懒得理会儒家经典和外面的事儿了。这幅《马球图》便展现了骑手击球的精彩场面。图中人物虽不多,但竞争颇为激烈,骑手服饰颜色有别,有的双手持杆反身击球,有的扬起球杆正要击球,有的手扯缰绳直奔马球,有的驰骋腾空……画面有动有静,布局有张有弛,呈现出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

不过,我对宦官专权导致王朝灭亡的说法表示怀疑,它可能还是带有士大夫集团的偏见。比如,唐后期的宦官的确拥有左右政局的庞大势力。从唐宪宗到唐末帝,九个皇帝之中有八个是宦官拥立的,两个被宦官谋杀。但是,我们从现存的唐代宦官传记中,其实找不到太多宦官影响政策,从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实例。宦官有腐败行为,士大夫官僚在腐败方面也是不遑多让的。宦官有派系,士大夫官僚也有派系,而且官僚之间的倾轧更为激烈。所以,很难说宦官专权就一定指向王朝的灭亡。相反,如果我们看历史事实的话,东汉与唐的灭亡都是在诛灭宦官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有学者指出:“到了唐朝灭亡前夕,唯一能够给昭宗皇帝带来安全的就是宦官集团了。……宦官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被翦除之后,唐皇室也就完全失去了最后的可以依赖的资源。”

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之局始结,而国亦随之亡矣” 的局面?因为宦官本来就是皇权的寄生物,宦官这个特殊人群是一种纯粹孤立的存在,尽管有势力的宦官也会娶老婆、收养子女,有些宦官夫人的墓志铭,同样也会写得热热闹闹,说她如何贤惠地相夫教子,敦睦亲族,但是,宦官毕竟无法结成真正的婚姻关系,也无法有自己亲生的儿女。他们的生命是畸零的,既不能成为丈夫,也不能成为父亲。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标准衡量,宦官更无法成为孝子。所以,在正常的社会文化当中,根本就没有宦官的生存空间。宦官可以权倾一时,却始终被视为下贱的群体。人们既畏惧宦官,又鄙视宦官。最简单的道理,人们再怎么巴结宦官,也没有人想变成宦官,更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宦官。这种畸零让宦官只能依附于皇权,成为皇权最忠实的奴仆。《汉书》云“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 ,一语道破宦官群体的存在价值。宦官本身无权力,他们所有的权力都来自皇帝,因此,不管宦官的权力看上去有多么大,都只是皇权的“机甲”。同样,打击宦官就等于打击皇权。 3nKjdV3k+1rbK1VnGZ2QsNgFiGXWn/pjUI5xb1vpSQXM9vYkXbaJLhK1hoNaMh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