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养牛业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牛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黄牛是我国优良的肉牛品种,有28个地方品种、4个育成品种。中国黄牛肉质好,遗传性能稳定,但生长速度赶不上国外专门化肉牛。为了发展肉牛业,近年来除了从国外引进许多肉牛良种以外,通过科技人员的长期培育,我国又先后育成了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云岭牛4个新品种。目前,我国拥有许多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见表1-1),部分品种见彩图1~彩图12。
表1-1 我国肉牛的品种类型及常见品种
我国肉牛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肉牛存栏量已跃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国肉牛存栏总数为6617.9万头,出栏总数为4397.5万头,约占全球的14.66%,牛肉产量为644.1万吨,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牛肉生产国。
目前,我国养牛业逐步由传统的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落后的人工饲养方式向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从而使牛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有放牧饲养、舍饲饲养、放牧和舍饲混合饲养等多种饲养模式。从卫生防疫到环境保护等各个养殖环节均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协同提升。
我国的养牛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北、东北等地。据统计,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新疆、辽宁等牛肉产量前十名的地区,牛肉产量之和占到全国牛肉总产量的69.5%。这里面除河南和东三省为粮食主产区外,其他大都是草地资源富集区。由此可见,肉牛养殖一方面集中于粮食产区,另一方面集中于草原牧区。此外,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主产区肉牛产业转向育肥加工,基础母牛饲养量逐渐下降,而草原牧区由于具有饲养成本较低的优势,肉牛饲养量呈增长趋势,成为肉牛繁育基地和商品牛输出基地。
2018年,全国育肥牛价格为28~30元/千克,同比增长17%~20%;架子牛价格为30~34元/千克,同比增长11%~13%;全国牛肉均价达65.2元/千克,同比增长3.1%。活牛及牛肉市场价格均创历史新高。育肥一头架子牛可获利3000元左右,这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养殖户养牛的积极性。商品牛源紧张、消费需求强劲、打击走私力度加大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联合促成了现阶段我国肉牛市场行情特点。
近年来我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全国牛肉产量从2010年的629.1万吨到2018的644.1万吨,产量没有明显提升。肉牛存出栏量近4年来呈下降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母牛繁殖周期长,农业结构调整役畜的退出,牛肉的价格波动等,而基础母牛数量不足则是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且在短期内难以破解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虽然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及培育,有不少母牛已被改良,但长期以来,母牛大多由农户分散饲养,不利于选种选育工作的开展。母牛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良,但血统不纯,系谱不清,盲目杂交,造成母牛的整体遗传素质并不是很高,也就难以产出优质的犊牛,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国肉牛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还比较低,牛场规模10头以下的占95.05%,1000头以上的只占0.01%。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和奶牛养殖相比要低得多。农户分散饲养,技术水平低,养殖设备设施落后,饲养环境脏、乱、差,饲料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效益。
由于牛是草食动物,在饲喂方面并不像猪和禽那样要求严格,导致很多人不重视科学饲养管理。许多养殖户在肉牛育肥期尚能比较科学地饲喂,但不重视母牛的饲养,认为繁殖母牛不进行育肥,营养要求低,把母牛养得过瘦。这样易引起母牛不发情,难以正常配种,孕牛易流产等,更进一步加剧了牛源的紧张。
牛和其他动物相比,抗病力相对较强,导致很多人忽视牛的疫病防治工作,如引进牛只不严格检疫,把外地疫病带入本地,如河南省近年来由于牛只调运而导致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牛场消毒设施不完善,防疫制度不健全,环境控制不合理等,都进一步加剧了疫病的扩散。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炭疽等疫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牛的健康。
牛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高,脂肪含量则相反,因而含热量适中,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因此,牛肉消费量在全世界仅居猪肉之后,是第二大肉类。当前,我国牛肉年生产量只有600多万吨,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100多万吨,仍是供不应求。这也导致了近年来走私牛肉的情况不断发生,在国家对牛肉走私查处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非洲猪瘟入侵使牛肉替代猪肉消费等诸多因素的刺激下,牛肉市场需求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肉牛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除此之外,国家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母牛扩群工作,这些政策也将对整个肉牛产业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