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我相信理解是创伤治疗的核心。治疗师必须理解患者的经历,患者必须要感受到被理解,而且这种理解的体验必须发生在情绪层面。我写这本书是为了丰富治疗师和患者对依恋关系中的创伤的理解。典型的依恋创伤包括童年虐待(辱骂和忽视)。不过,早期依恋关系中更微小、普遍的情绪调谐上的失败,也可能对成长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全方位了解这些创伤经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依恋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大量关于儿童虐待的文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背后有充分的理由。如果问题出在依恋关系上,那么依恋理论直指问题的核心。在发现了虐待、极度不安全的婴儿依恋与随后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依恋研究人员在过去20年间一直将创伤作为关注的中心问题。治疗师和患者需要从这些研究中学习很多东西,因为它直接指向了治愈的方法——在一段信任关系中重建一种心理和情感联结的感受,这种信任关系能在痛苦的情感体验中提供安全感。我将会详细阐释,缺乏与痛苦经历的心理联结是依恋创伤产生的根源。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因为我的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治疗多种精神障碍,也适用于持不同的理论观点开展工作的治疗师。此外,尽管我的研究主题是依恋创伤,但依恋理论和研究与各种心理压力都有关,因为安全的依恋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减轻各种情绪痛苦的最佳途径——如约翰·鲍尔比所说,“从摇篮到坟墓”。我还希望这本书能证明我的大胆主张是正确的:依恋理论和研究为我们理解治疗性关系提供了最佳途径,因为依恋理论扎根于理解治疗性关系的前身——亲子关系。

对于那些对依恋理论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将为他们打开一扇理解它的窗户。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将会聚焦于创伤,提供一个更新的视角。即使对专家来说,跟上依恋理论和研究的最新发展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例如,祖德·卡西迪(Jude Cassidy)和菲尔·谢弗(Phil Shaver)在2008年出版的《依恋手册》(Handbook of Attachment)第2版共包含40个章节、1000页的双栏文字。这些章节仅仅是对大量文献的总结,文献仍在蓬勃发展。我希望为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一本关于创伤治疗的实用、易读的读物。这本书虽然篇幅不短,但只是依恋理论和研究的“快照”,旨在吸引读者跟上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概述

第1章关注童年依恋,从依恋理论的起源、基本语言和概念入手,作为深入介绍依恋理论的坚实基础。与本书的中心主题一致,我将不断强调依恋关系在调节情绪痛苦中的作用。我描述了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的基本模式,它们在婴儿12个月大时就很明显了。我还考虑了许多影响这些模式的因素——除了照顾,还有孩子的气质和更广泛的环境背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因素有助于维持依恋模式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平衡。安全依恋的发展优势从童年起就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这些优势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的一生中,在心理治疗和其他依恋关系中培养安全的依恋至关重要。

第2章关注成人依恋,首先将依恋与恋爱关系联系起来,恋爱关系是与童年依恋最为接近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无数种变型,1岁时基本的安全与不安全依恋模式与成人依恋关系中的安全与不安全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出于类似的原因,这些成人依恋模式也显示出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平衡。童年和成人依恋研究的结合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的代际传递。理解代际过程为干预指明了方向。中断代际传递的可能性是依恋研究中最令人振奋的故事之一。

第3章介绍了我心目中理解依恋关系的发展,以及我们的治疗性努力如何帮助患者提升依恋安全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支点:心智化,即与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调谐。简单地说,人际关系中的心智化涉及思想的碰撞——更诗意地说,需要心灵的碰撞。心智化是我们建立依恋关系的方式,将人类与我们的动物亲属的依恋关系区分开来。在第3章中,我也花了很多篇幅来解释正念和心智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部分原因是正念更为人们所熟知,也容易与心智化混淆。结合这两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我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正念关注是心智化的必要基础。

前三章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之后,第4章讨论了创伤性依恋关系。依恋创伤在依恋研究中发现得有些晚,它在后来被归类为紊乱型(disorganized)依恋的婴儿异常依恋行为中表现得很明显。这一发现催生了对创伤的代际传递的研究,这些研究将父母童年依恋创伤史与其婴儿的紊乱型依恋联系起来。结合紊乱型依恋,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到心智化障碍在依恋创伤的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包含了对心智化障碍与不同形式的童年虐待之间关系的思考,并指出了童年和成人依恋创伤形式的相似之处。

我在书中加入了介绍神经生物学视角的第5章,仅仅是为了解释当前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这本书的中心关注点(依恋、正念、心智化)之间的一些联系。我并不热衷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必须在脑影像上看到一种心理现象,才能将其视为“真实的”。如前几章所述,依恋障碍确实存在,这对患者和治疗师来说都显而易见。但了解依恋创伤的生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认真地对待发展性研究。然而,这么做给我们带来了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依恋创伤所致的情绪调节方面的长期问题,其根源在于生理上的改变,这不仅凸显了这些问题的现实性,也凸显了克服这些问题的困难。总而言之,我发现面对现实是最好的选择:患者可以在克服创伤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更有同情心;治疗师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更有同情心。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保持希望,希望不能建立在一厢情愿的想法之上,而必须建立在切合实际的期望之上。读者们应该预先知道,第5章是本书规则的一个例外:我写这本书旨在让更广泛的读者能够阅读,但这一章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受众范围;具备一些非常基础的大脑解剖学知识会让你理解起来更容易。无论如何,了解你的大脑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我写这一章的目的。

你可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不平衡,有几章旨在帮助读者理解问题,却只有一章是关于治疗的。正如我在引言开头所说的,理解即是治疗。我在前几章中相关的地方简要介绍了对治疗的启示,旨在帮助读者始终将治疗放在心中。在最后一章中,我对治疗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阐释。我总结了创伤治疗一定会涉及的一系列精神障碍,并简要回顾了一些现有的治疗方法。这部分关于精神病理学和治疗的讨论为我的观点——心智化方法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治疗方式——奠定了基础,并说明了应如何应用这种治疗方式以治疗依恋创伤。我只使用一种治疗技术:谈话。我每时每刻都只有一个主要的愿望:心智化,同时让患者也这样做。我的目标是要达成一个主要的治疗结果:增强患者建立和维持越来越安全的依恋关系的能力。我并不是说我脑子里只有这些想法,绝非如此。但是,以我的理解,这些总体目标构成了治疗过程的核心。我在依恋研究中找到了支持我的治疗焦点的广泛证据。创伤治疗不可避免地是一个极具情绪挑战的过程,治疗师太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所以我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来让自己保持前进的方向和现实的态度。 V3aUZPuDIF6SnltQ/MW1sqPJXC5TKIJGmKMhfa02IKGy2c3YpW1CpLr9wohu9N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