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在创立一百年之后,已经发展为一种严肃且独立的知识体系,极大地保留了挑战我们文化中大部分领域的“真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精神分析的思想孕育了一种治疗精神障碍和性格问题的方法,即心理动力学疗法。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西方国家,这种方法蓬勃发展。随着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和脑功能研究的证据不断积累,心理动力学疗法可以向科学界寻求依据,但仍保留了对人主体性的独特视角,不断证明自己在人文科学和各个文化领域的系统研究中的地位。
精神分析号召当今的生物精神病学家承担和弗洛伊德时代(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维也纳)的神经疾病专家一样的任务。如今,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精神分析思想的评论者,都无法回避无意识动机、防御、幼儿期经历的形成性影响,以及精神分析学家带入20世纪文化的众多发现。这些发现已经深入21世纪的思想之中。那些试图破坏甚至拆除精神分析体系的批评者们,通常自己就站在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壁垒之上。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最近一些认知行为治疗师对心理动力学方法的攻击,尽管这些攻击是激烈的,但他们不得不承认精神分析对认知治疗理论和技术的贡献。攻击者指出了他们在古典思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但很少承认心理动力学方法也取得了进步。此类辩论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特征,即攻击常常针对的是50年前甚至75年前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认识论以及概念和临床主张都经常引起激烈的争论。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精神分析独有的挑战和激发能力的标志。为什么会这样呢?精神分析在探寻人类动机的深度上是无与伦比的,无论其答案是对还是错,精神分析的认识论使它能够面对人类体验中最棘手的问题。还有什么时候,性虐待的受害者和作案者的动机可以被同时考虑?还有哪些学科会将新生儿(甚至胎儿)的主体性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个学科已经探寻到了梦的意义,并继续寻求对最伟大的人性和最不人道行为的理解。它继续致力于尝试理解两个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最微妙的方面:一个人努力克服他人在自己进步道路上铺设的障碍。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基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新认识并未最终取代精神分析,反而迫切需要像精神分析这样的学科与之互补,该学科要考虑记忆、欲望和意义,这些因素甚至在生物学层面也开始被认为会影响人类的适应性。除了通过对主观经验进行研究,我们如何能理解个人的生物禀赋在社会环境中的表达呢?
因此,精神分析继续吸引着我们文化中最活跃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绝不仅是精神分析临床医生和心理治疗师,而且是一系列广泛学科中的杰出学者。这些学科既包括精神病理学(精神障碍及其生物学决定因素),又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学科等。这些学科都需要阐明经验的意义,致力于理解主观性的精神分析在实现这一知识目标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家的大学对精神分析研究的兴趣激增,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这常常是现代科学(包括现代社会科学)理解的局限性所致。精神分析学家勇敢的正面陈述满足了一项基本的人类需求——发现行为背后的含义。尽管有些人认为精神分析的解释是推测性的,但我们不能忘记,在咨询室对行为、感受和认知进行的探索和描述已被证明是深刻且可推广的。现在没有人怀疑儿童期的“性”的真实性,没有人相信有意识的思维能代表主体性的界限。无意识的冲突、防御、将早期关系的质量编码到以后人际功能的心理结构,以及依恋和照顾的动机,这些早期精神分析的代表性发现,已经成为21世纪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及其所在的系列图书
旨在满足读者对这些知识的好奇。
这一系列图书的主题是精神分析的进展,因此我们将这一系列图书的推荐序标题定为“精神分析的发展”。在我们看来,精神分析不仅有光荣而丰富的历史,还有激动人心的未来。随着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得到科学、哲学和文学的启发,精神分析也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我们组织本系列图书的目标不针对特定的方向,不针对特定的专业群体,而是以一种学术的方式系统地探索意义和解释问题。尽管如此,如果这个系列能够对心理治疗界有所帮助,助力心理咨询师利用自己的思想和人道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我们会很高兴。
这本书能进入这一成功的系列让我们万分高兴,因为它几乎为整个系列定下了模板。乔恩·艾伦(Jon Allen)是一位出色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整合者,多年来,他为心理动力学思想家提供了极其有力的依恋理论、临床、实证和神经科学观察的整合。他写的关于创伤的书改变了许多心理治疗工作者(与有着严重逆境史的个体进行工作)的想法。他发现了结合技术和理论思想的方式,有力地证明了对学术的忠诚、深思熟虑的阅读和清晰的沟通的价值。艾伦让每一位临床医生都能接触到神经科学对依恋关系研究的显著进展,以及如何将这些进展转化为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技术。他成功地提炼出过去数十年间,创伤患者得到的各种成功治疗的共同元素。只要你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就像乔恩·艾伦在阅读过去一整个世纪间有关该主题的著作时所做的那样,当你读到最后一页时,你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好的临床工作者。
这个系列旨在传达我们在传授和实践精神动力学思想时感受到的兴奋。这本书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远不止如此,该书将实现我们对于这个系列抱有的雄心壮志——让更多的学生、学者和全世界的从业者走近精神分析的思想。
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
玛丽·塔吉特(Mary Target)
利兹·艾利森(Liz Allison)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