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气质

任何养育过不止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会承认孩子的“天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尽管兄弟姐妹作为一家人在遗传和生活环境上有很多重叠,但他们之间也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当然,每个兄弟姐妹都有截然不同的经历,专业上称之为非共享环境。这种非共享环境包括亲子关系,由于家庭环境不断变化,每个孩子的亲子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孩子的天性也会导致父母反应的差异。“天性”和“教养”(或缺乏教养)在发展中的共同作用不可否认。通常,在思考一个人的行为(如叛逆或友好)时,我们通常倾向于给予天性或教养二者之一更多的分量。我们在思考自己的个性时也会这样。

亚伦在大学三年级时因焦虑、抑郁和酗酒而越发不能自理,因而向医院寻求强化治疗。尽管他一向喜怒无常,但他还是对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充分理解和坚定支持表达了感激。亚伦的成长过程是先天胜于后天的最佳例证。他从父母那里得知,在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要让他平静下来是极其困难的;他不容易入睡,也不容易睡着;他是个挑食的孩子;他还总是哭泣。他是“可怕的两岁”的典型,在童年时经常发脾气,他的父母难以安抚他。在他进入学校后,他的坏脾气造成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冲突。他开始觉得自己像个弃儿。

虽然亚伦的家庭和支持性的父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避难所”,但他敏锐地意识到父母因为他而不断产生痛苦和挫败感,这在很大程度给依恋带来了不稳定性,尤其是对他父亲的依恋,亚伦记得父亲会时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或者突然“勃然大怒”。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母亲变得极度心烦意乱,与父亲争吵,而亚伦则在恐惧中将一切收入眼底,感到“灵魂出窍”和担惊受怕。尽管亚伦拥有一个相对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但这段情绪爆发的历史在他自己身上和在他的关系中留下了一定的不安全感。他说,他不能依靠自己,不能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因此,他的情感关系也很混乱。例如,他在早年的学校生活中保持着一份持久的友谊,但一次次的情绪爆发使这份友谊变得不稳定。他感到孤独,情绪风暴使他总是独自一人,即使是在自己家里也是如此。在心理治疗中,他非常贴切地描述说自己从记事起就一直在与“情感飓风”做斗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依靠酒精来进行对抗,但酒精只会进一步削弱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使他的抑郁症恶化。

本章回顾的依恋研究中强调了教养比天性更重要,即母亲(或者其他照顾者)的教养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具有重要的贡献。从直觉上看,婴儿的个性特征也会对依恋安全性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与亚伦对自己的发展经历的描述是一致的。许多父母都清楚地知道,有些婴儿比其他婴儿更难抚慰。除了严重的医学疾病外,“气质”也对婴儿早期的依恋关系具有潜在的贡献,广义的气质指的是一系列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个人特征,这些特征都部分植根于基因组成中。冲动性、活动水平和社交能力上的气质差异不仅在我们人类身上很明显,在非人灵长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很明显(Buss,1992)。行为抑制是焦虑易感性的一个指标,也是一个与依恋高度相关的气质方面。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2003)观察到,约20%的儿童处于相对焦虑和抑制的状态,而40%的儿童处于另一端,即脱抑制。例如,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抑制的孩子在谨慎地参加活动之前,很可能会独自坐着观察,而脱抑制的孩子则会迫不及待地与他人玩耍。不难理解,容易悲伤、抑制的婴儿或儿童更容易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

依恋的安全性到底是由气质还是养育方式决定的呢?不安全的依恋仅仅是天生的焦虑倾向或一种“困难”的气质——一种植根于基因的“情绪飓风”倾向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气质在依恋关系中的作用已成为依恋研究者和更偏向生物学取向的发展主义者之间争论的主要焦点(Karen,1998)。出现这种争论的部分原因是,人们一直担心依恋理论会把孩子的问题过度归咎于母亲(和其他照顾者)。当然了,责备孩子也并不是一个可取的选择。

鲍尔比(1982)在这场争论中明确承认了儿童气质的潜在重要性,同时继续关注依恋-照顾合作关系,并主张照顾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具有主要作用:

容易照看的新生儿可以帮助手忙脚乱的母亲发展一种良好的照顾模式。相反,一个难以预测的新生儿可能会以相反的方式打破平衡。然而,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如果得不到周全的照顾,即使是容易照看的婴儿也有可能发育不良,更幸运的是,除少数例外情况外,倘若得到敏感的照顾,有潜在困难的婴儿也可以顺利发育……一个敏感的母亲甚至能够适应一个难以捉摸的婴儿,从而使他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也许是这个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新发现。(p.368)

在鲍尔比提到的最后一点的基础上,我补充另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父母-婴儿治疗可以帮助那些与难缠的婴儿做斗争的母亲获得更高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婴儿的依恋安全性。

这些围绕着气质和教养的争议,推动依恋研究者对婴儿气质与依恋安全性的关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气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且直觉上认为婴儿和儿童的个性对依恋安全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最后的研究结果令人惊讶:照顾环境对依恋安全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儿童气质或遗传因素。但我们不应局限于这一结论,应充分认识到气质与依恋的共同作用,以及它们在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布莱恩·沃恩(Brian Vaughn)和同事对复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Vaughn,Bost,& van Ijzendoorn,2008),我将在这里强调一些关键结论。

回到我们的起点:气质是指基于生物组成的个体差异,即遗传的神经和生理特征。气质在情绪功能的两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这两个方面在本书中贯穿始终。情绪反应当然包括兴奋和愉悦,但我首要关注的是痛苦情绪。亚伦的经历说明了高情绪反应性和低情绪调节能力的结合,到了青春期,他开始依靠酒精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意中削弱了他本来就有限的情绪管理能力。我在本章前文中论述了依恋在婴儿期及以后的主要功能便是调节情绪。引用鲍尔比的观点,依恋关系会与气质共同影响孩子的情绪功能,让其变得更好或更差。理想情况下,安全的依恋可以缓冲痛苦的情绪反应,心理安全感的发展可以降低痛苦感受。

气质理论和依恋理论都关注情绪,但它们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气质关注孩子的内在特征,而依恋则根植于人际关系中,因此天然受到环境的影响。然而,我们不应该在这一点上被误导:气质不是一种不变的、与生俱来的特性。显然,神经和生理的发展和变化贯穿一生,这种变化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尤为迅速和深刻。在头几年里,气质性反应只表现出不太强的稳定性,后来变得更加稳定。这种变化的基础是什么呢?重要的是, 气质会受环境影响 ,包括受到依恋的影响。我们现在知道包括创伤应激在内的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会产生影响。例如,通过对基因活动的影响,照顾行为可以在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水平上影响发育(Weaver et al.,2004)。因此,正如我一直在讨论的,依恋会影响情绪反应和调节,而情绪反应和调节是气质的核心体现。在识别依恋的生物学基础方面,鲍尔比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而现在我们往前更进了一步:将依恋的影响延伸到了分子生物学层面。

回到陌生情境实验:既然气质会对情绪反应产生影响,那么它也会对婴儿面对分离(即母亲的离开)时所表现出的痛苦程度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婴儿的哭闹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对痛苦的气质性的易感性。然而,对依恋安全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婴儿的痛苦,而是母婴在团聚时的互动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婴儿的痛苦。当依恋无法调节痛苦时,婴儿的气质可能会影响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例如,焦虑-抑制型气质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矛盾型依恋而不是回避型依恋:他们更倾向于依偎着母亲而不愿去探索游戏室。此外,与安全依恋相比,矛盾型依恋可能会带来焦虑和痛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后来出现焦虑问题的可能性(Stevenson-Hinde,2005)。苏劳菲和同事(Sroufe,Egeland,Carlson,& Collins,2005)也注意到在后来出现焦虑问题的倾向方面,气质和依恋的这种相互作用:出现焦虑问题风险最大的是那些刚出生就易受到惊吓,并且在12~18个月大的时候被归类为矛盾-对抗型的婴儿。

总而言之,照顾质量对依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正如鲍尔比和其他人后来认识到的,孩子的气质也会影响照顾行为。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萌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气质也可能影响孩子对照顾的反应 。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依恋研究一致地揭示了父母行为和婴儿依恋模式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考虑父母的这种影响的程度问题:照顾者反应的敏感性和依恋安全性之间存在着显著但不太强的相关性。针对这种不太强的相关性,杰伊·贝尔斯基和帕斯科·费伦(Jay Belsky & Pasco Fearon,2008)补充道:从气质方面讲,一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换言之,如果所有儿童都容易受到影响,那么母亲的敏感性与依恋安全性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如果儿童不那么容易受到影响,那么两者之间就没有相关性。在研究中,事实上这两类儿童是混杂在一起的。研究者将那些不易受到影响(其发展主要由生物构成决定)的儿童与那些容易受到影响(其发展受到环境如养育方式的影响)的儿童进行了区分。对于那些基因上倾向于对父母养育更敏感的孩子来说,照顾和依恋安全之间会有更强的对应关系(即易受环境影响),无论其结果是好是坏。这种对父母影响的敏感性是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对环境的敏感性的基因控制(Flint,Greenspan,& Kendler,2010)。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了解到,孩子的气质会影响照顾行为,反之亦然。由于气质不同,有些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很难一直敏感地回应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对父母的照顾缺乏回应,无论照顾是否敏感。对那些回应更积极的孩子来说,照顾行为会对气质产生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正如沃恩(Vaughn)和同事得出的结论,“气质的生理机制和依恋都受到与重要照顾者的行为模式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调节”(Vaughn,Bost,& van Ijzendoorn,2008,p.210)。最后,气质和依恋在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影响生理反应性、情绪能力和关系质量。

在本章的最后,我将更多地讨论安全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但现在我将先考虑一些除气质以外的影响照顾的因素,其实有很多因素。在照顾者的行为模式中,反应敏感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依恋安全性也不是孩子的固定特征,两者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照顾的环境背景

照顾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个环境中发生的,环境会影响照顾者提供照顾的能力,用安斯沃思(1963)的话来说,会影响照顾者的可及性以及对孩子的信号和需求做出敏感反应的能力。以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当房子着火时,母亲是否还会敏感地回应婴儿的挑剔要求?再举另外一些更常见的例子:母亲在与她的丈夫吵架的时候、在她父亲离世之际,或是在她沮丧、醉酒或处于解离状态中的时候,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吗?回想一下安斯沃思对穆罕米迪母亲困境的描述,其中包括一个夭折的孩子、另一个生病需要长期照顾的孩子、婚姻冲突、复杂家庭成员之间的妒忌,以及被家庭成员忽视的感受。显然,父母在提供可及性和回应方面面临着无数的障碍。所有父母都会在某些时候遇到这样的困难,甚至很多父母在大多数时候都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影响依恋和照顾的因素很多:父母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心理健康程度,压力性生活事件,母亲单身与否,婚姻关系的质量,以及母亲是否有其他社会支持来源(Belsky & Fearon,2008;Bifulco & Thomas,in press;Sroufe,Egeland,Carlson,& Collins,2005)。

贝尔斯基(2005)提倡一种视野更广阔的关于依恋的生态学观点,关注这样一个事实:“亲子关系嵌在一个家庭系统中,而家庭系统本身又嵌在一个社区、一种文化甚至一种历史背景中。”(p.80)正如他所说,我们不应只考虑母亲的照顾行为和气质这两个因素。他的理由是,多重易感性因素的累积最有可能破坏照顾工作,比如由卷入婚姻纠纷的母亲抚养性情乖戾的婴儿。婴儿的依恋安全性植根于依恋-照顾合作关系;理想情况下,照顾行为也植根于合作关系。卡罗尔·乔治和朱迪思·所罗门(Carol George & Judith Solomon,2008)在回顾照顾系统时指出,“母亲的伴侣可以提高母亲的能力或完全替代母亲成为照顾者”,他们特别重视“父母双方在共同抚养关系中合作的能力,以及一方在另一方对孩子不敏感时为孩子提供补偿的能力”。

贝尔斯基(2005)和同事视野广阔,研究了可能影响1岁婴儿依恋安全性的各种因素:母亲自身的抚育史、母亲的人格特征、3~9个月婴儿气质的变化、怀孕至产后9个月婚姻质量的变化,以及母亲得到的社会支持,如邻居的友好和乐于助人。研究结果很清楚:“家庭生态资源越充足(即积极的母亲人格,积极的婴儿气质变化,较少的婚姻恶化),越可能使孩子发展出安全的依恋。”(p.81)此外,这些研究人员在父亲-婴儿依恋方面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贝尔斯基的结论将父母性格、婴儿气质和环境背景的相互影响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当父母更有可能提供敏感的照顾方式时,当婴儿的气质使父母的敏感照顾更容易提供时,当家庭外的支持能够促进父母敏感的养育方式时,安全的婴儿-父母关系更有可能得以发展。(p.82)

从更广阔的生态学视角,贝尔斯基(Belsky,2005;Simpson & Belsky,2008)提出了一种理论,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了 不安全 依恋的适应性功能。还记得吗,鲍尔比(1958)一开始强调了依恋的生存价值,它促进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亲近,从而保护他们免受捕食者的伤害。后来,鲍尔比和其他人开始意识到依恋的情绪价值,在个体面临危险和压力时,依恋可以提升安全感。因此,贝尔斯基(2005)将安全依恋的进化价值与其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区分开来。他提出,不安全依恋可能是为了适应资源有限的恶劣环境而进化出来的。实际上,严酷的童年环境(正如孩子在家庭中所经历的那样)预示着严酷的成年环境,而不安全依恋将是一种适应性的应对策略,让孩子能很好地过渡到未来。安全依恋很好地适应了资源丰富的环境,相对于安全依恋,贝尔斯基(2005)提出了一个关于不安全依恋的推测: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是否同样代表了一种进化的心理机制,一种对照料条件所做出的反应?不安全依恋是否也会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即他人不可信任,亲密的情感纽带不太可能持久,短时获利的关系比长期互利关系更可取?如果一个孩子在接受照顾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倾向,并且这种心理倾向本身是由其父母在支持性不足的条件下所培养的,那么他是否会更早地步入婚姻并更频繁地生育,而这又将导致更多的后代无法得到更好的照顾?毕竟在他们所理解的世界中这种繁殖策略是更可取的。(pp.91-92)

我引入这个生态学视角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安全的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是与照顾行为相适应的,而照顾行为是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相适应的。明白这一点对于理解依恋安全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是至关重要的,依恋安全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又反映了照顾行为和更广泛环境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pc2H4Mq+LRXNNKMRpH41Kb/t4BSTZSfXVUm8TdQAoy8pL1Sp837DiErr1NWat38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