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对抗型婴儿的不安全感显而易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回避型婴儿可能过早表现出独立性。在乌干达研究中,安斯沃思(1963)一开始认为这一类婴儿是“无依恋的”,而随后的研究表明他们是在以回避的方式依恋,这看起来有些矛盾。用布拉特的话说,在回避型依恋中,自主性胜过关联感,这种模式有可能会被带入成年阶段。与回避型婴儿类似,矛盾型患者(成年后)很难让人走进他们的内心。
婴儿行为
以下是安斯沃思(1963)对乌干达一个“无依恋”婴儿的描述:“在她能爬行后,她就随时想着起飞去探索世界,而她最不愿意做的事似乎就是被母亲或其他人紧紧抱在身边。”(p.92)在陌生情境下,回避型婴儿的行为与矛盾型婴儿截然相反,尤其是在母亲返回并给婴儿提供缓解分离痛苦的机会的团聚情节中:回避型婴儿会无视母亲。在整个过程中,婴儿更倾向于玩玩具,而不是亲近母亲。探索优先于依恋。然而,与安全型婴儿的探索(通常需要与母亲愉快地互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回避型婴儿沉浸在孤独的游戏中。团聚最能说明问题,安斯沃思将回避概括如下:
在团聚的环节中,孩子不会和回来的母亲打招呼……既不微笑也不抗议。即使母亲努力吸引他的注意,他也很少或长时间不予理会,甚至可能背对着她。如果母亲来抱他,他仍然不会对她做出反应,他会环顾着四周,似乎对其他事情感兴趣。(Ainsworth,Blehar,Waters,& Wall,1978,pp.353-354)
事实上,这些回避型婴儿的依恋是不安全的,而不是特别安全的,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他们在家里的行为不同于他们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在家里,与安全型婴儿相比,回避型婴儿在面对日常分离时哭得更多,表现出更多的痛苦。显然,他们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然而,在陌生情境下,他们并没有把母亲当作避风港,相反,他们避免接触。安斯沃思发现,他们在这种陌生情境下的行为,让人想起罗伯逊和鲍尔比观察到的那种婴儿在经历重大分离后与母亲团聚时的漠然状态,正如本章前文所述。安斯沃思逐渐认识到这种自相矛盾的依恋模式是一种防御功能,它与照顾者或轻微或严重的情感拒绝有关,这些拒绝实际上是不断发生的短时心理分离。
照顾者行为
安斯沃思(1963)描绘了乌干达两个“无依恋”婴儿的母亲:
这两位母亲都采用了她们所认可的欧式婴儿护理方法。两个婴儿都是按时间表喂养的,都有自己的婴儿床,放在各自母亲的房间里,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被放在那里,只在吃饭和洗澡的时候才被抱出来。当有客人来访时,他们会被精致地打扮一番。他们被允许长时间哭泣,无人看管直至最后停止哭泣。两位母亲不相信婴儿哭的时候应该被抱起来……她们都很善于交际,喜欢拜访……当我们去探望婴儿时,她们给婴儿穿上了华美的衣服,把婴儿放在腿上,对他们似乎很温暖,很亲切。但她们最关心的其实是自己女主人的角色。(pp.91-92)
在之后对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在陌生情境的观察中,安斯沃思(Ainsworth,Blehar,Waters,& Wall,1978)认为她们对亲密的身体接触感到厌恶,她们会倾向于断然拒绝婴儿对这种接触的渴望。然而,这样的拒绝会增加婴儿的依恋需求。安斯沃思还发现,这些母亲会被自己的孩子惹恼,但会努力抑制自己的愤怒。她们往往是不动感情的,事实上,“具有一种典型的刻板性和强迫性”,这一特点使得“当婴儿的要求中断了母亲正在进行的活动时,或当婴儿没有立即做母亲想让他做的事情时,她们很可能会变得愤怒”(p.317)。同样,苏劳菲和同事(Sroufe,Egeland,Carlson,& Collins,2005)列举了回避型婴儿的母亲的几个特点:她们对做母亲有负面的感受,紧张易怒,对婴儿的哭闹较少回应,避免身体接触,并且表现出缺乏兴趣,进而以一种敷衍的方式提供照顾。贝尔斯基(Belsky,2005;Belsky & Fearon,2008)观察到另一种回避型依恋的照顾模式,即具有侵入性、过度刺激性和控制性的照顾行为,这些行为会促使孩子远离母亲。因此,在疏远的情况下,这种侵入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回避。
安全和不安全依恋:总结
反应敏感的照顾行为会促进心理安全,即依恋中的安全感和探索世界的安全感。安全依恋的孩子,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灵活自信地在安全圈中穿行。相反,矛盾-对抗型婴儿不确定照顾者的反应,因此他们不愿离开(可能的)安全港,而代价是牺牲了对世界的探索。在另一个极端,回避型婴儿预期他们的依恋需求会被拒绝,因此停留在安全圈的外缘,陷入持续的探索,然而他们没有安全型婴儿那样的自信和热情。一位曾接受我心理治疗的表现出精神病症状的年轻女性,在听到我关于安全圈的演讲后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有模式,说自己的回避性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自己一直置身于安全圈之外。
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这两种模式截然相反,但目的都是应对情绪痛苦。矛盾型婴儿学会了过度激活他们的依恋需求,对照顾者保持靠近,在抗议不一致的照顾的同时打开情绪痛苦的阀门,以最大限度地唤起照顾者的反应。然而,他们对依恋需求的表达充满了冲突性,导致持续的令人沮丧和情感风暴般的互动,使不安全感持续存在。相比之下,回避型婴儿预期会遭到持续的情感拒绝,已经学会了不去激活他们的依恋需求,事实上,在面对获得安慰的机会时,他们反而会减少对痛苦情绪的表达。通过待在安全圈的外围,回避型婴儿已经学会了不去成为母亲的“麻烦精”。与矛盾型依恋一样,这种策略能自我延续:保持情感的距离就可以不需要安慰。矛盾的是,和母亲保持距离其实是为了维持一种远距离的依恋,提前避免更多的愤怒和拒绝。
依恋研究证明了婴儿在社交方面的智慧。在12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适应依恋-照顾关系中的不确定性。苏劳菲和同事表达了对儿童直觉智慧的尊重,同时也注意到最初具有适应性的行为可能导致最终出现不良的后果:
我们认为,每个年龄段的所有儿童都能根据现有的个人资源、环境资源和他们面临的挑战,做出最佳的适应。在某些情况下,不寻求与父母的密切接触,或向父母提出过高要求,可能是一个孩子在努力满足自己眼前的需要的表现。有时,远离父母是必要的;有时,向别人发出要求又是引起别人注意的唯一方法。但如果这些成为一个已确立的模式的核心,从长远来看,它们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因为它们会让一个人错过一些经历,或不能从他人那里得到适当的反应。(Sroufe,Egeland,Carlson,& Collins,2005,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