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从出生到青春期依恋行为和关系的一些基本转变时,我一直关注正常的发展,考虑依恋的安全性。在这一节和下面的几节中,我将开始关注依恋安全的个体差异,即区分安全依恋和各种不安全依恋类型。我将在下一章讨论成年期与这些童年原型对应的依赖类型,但我希望你们在阅读婴儿期的依恋时,试着想象一下各种类型的成年期版本。
安全依恋的模型对我们的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当我们努力帮助那些在依恋关系中受到创伤的患者发展更安全的依恋关系时。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帮助患者发展出一个关系网络,其中包括医患关系。在这一节中,我将继续扩展安全依恋的概念,重点以婴儿期为原型,呈现广泛的观察母亲和婴儿在家庭和实验室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后者是安斯沃思设计的一些陌生情境。我将首先考察婴儿的依恋行为,然后描述相关的照顾行为模式。对儿童正常发展的轨迹进行清晰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不安全依恋行为以及与之对应的照顾者行为。这些研究将表明,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通过调整依恋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照顾方式,他们在社会学习方面是早熟的。
安斯沃思把陌生情境设计成一个有适度压力的情境,比如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让婴儿和照顾者短暂分离。这个情境由八个步骤组成:
·婴儿和母亲被带进一个陌生但舒适的房间,房间里满是玩具;
·婴儿有机会在母亲的帮助下玩玩具;
·一个陌生人走进房间和婴儿玩耍;
·母亲离开,留下婴儿与陌生人和玩具在一起;
·母亲回来,停下来让婴儿有机会对她的回归进行回应,陌生人离开房间;
·母亲把婴儿独自留在房间里;
·陌生人回到房间,根据需要与婴儿互动;
·然后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房间。
尽管婴儿对母亲的两次离开的反应在评估婴儿的依恋安全性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两次团聚时婴儿的反应:当母亲返回时,处于痛苦状态下的婴儿是如何与母亲互动的?这种互动对婴儿的痛苦情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家里和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安全和不安全依恋之间的区别正藏于此。
婴儿行为
与不安全型婴儿相比,安斯沃思(Ainsworth,1963;Ainsworth,Blehar,Waters,& Wall,1978)描述的家庭中安全型婴儿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安全型婴儿哭得相对较少;对依恋充满信心,在短暂的分离中相对较少感到痛苦;不那么焦虑;喜欢与母亲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倾向于合作,也更顺从母亲的要求。安全型婴儿对常规的分离表现得相对平静,在乌干达的研究中,即使是其中一些最固执的婴儿也表现出相对较少的分离焦虑,“反而展示出他们对母亲的依恋强度,随时准备好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从而可以探索世界,扩展视野,包括向其他依恋关系扩展”(Ainsworth,1963,p.103)。因此,有安全感的婴儿更外向,与其他成人相处更舒适,在玩耍和解决问题的任务中也更热情,不容易受挫。
同样的行为模式在陌生情境下也很明显,如前所述,陌生情境包括两个分离和团聚的情节:在第一个情节中,婴儿与陌生人留在满是玩具的游戏室;在第二个情节中,婴儿被单独留下。这种精心设计的实验室情境激活了几个行为系统:婴儿的依恋、恐惧、探索、社交系统和父母的照顾系统。当母亲在场时,安全型婴儿在游戏室表现出相对较少的依恋行为,他们探索玩具,进行玩耍,在母亲的帮助下,甚至有时可能会与陌生人互动。由于对母亲的信任,他可能不会反对母亲的第一次离开,尽管他的依恋系统很可能明显激活,这从玩耍减少中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他可能会依赖陌生人来获得安慰,但当他有选择的时候,他总是更喜欢母亲的安慰。在母亲第二次离开期间,婴儿独自留在房间里,依恋系统可能会更强烈地激活,引发抗议、跟随和哭泣。无论婴儿对分离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和母亲的团聚明显地激活了依恋系统,具有安全依恋的婴儿向母亲寻求亲近,并可能渴望密切的身体接触。母亲的安慰和鼓励使婴儿迅速获得了抚慰,当被安抚下来后,他们又回到探索和玩耍中。用布拉特的话说,有了安全的依恋,他们从两个世界中受益匪浅:关联和自主。
照顾者行为
安斯沃思(1963)初步总结了那些促进婴儿建立安全依恋的母亲行为:
母亲花大部分时间陪伴婴儿,对婴儿的行为和发展的细节最感兴趣,喜欢母乳喂养,这些行为最有可能促进婴儿对母亲强烈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安全的,让他们能够探索世界,发展技能和知识,扩大他们的人际视野,包括对母亲以外的人产生依恋。(p.364)
可以将安斯沃思对有助于建立安全依恋的照顾行为的描述概括为 反应敏感性 (sensitive responsiveness),大量研究证实了反应敏感性与婴儿的安全依恋之间的联系(Belsky & Fearon,2008;Sroufe,Egeland,Carlson,& Collins,2005;Weinfield,Sroufe,Egeland,& Carlson,2008)。具体来说,反应敏感的照顾者行为包括提供温暖和关爱;对婴儿信号敏感,并能够准确地解释这些信号,特别是对婴儿的痛苦状态能迅速、适当地做出反应;以一种合作和同步的方式积极参加和融入婴儿的活动之中,即在不干扰婴儿目标导向行为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行为平稳地融入婴儿的兴趣、活动和情绪中。重要的是,这种敏感反应的能力取决于父母对婴儿心理上的理解,苏劳菲和同事(Sroufe,Egeland,Calson,& Culrs,2005)采用了“心理复杂性”这一概念,这意味着“照顾者将婴儿理解为一个自主的存在,他们既独立存在又非常需要照顾”,这一因素在对“婴儿被照顾的质量进行的数据分析中,被证实是一个重要因素”(p.91)。我将会在心智化的主题下,在之后的章节中就这一因素展开更多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母亲与婴儿的心理调谐对于提供安全港和安全基地都必不可少,安全基地需要对探索和玩耍的鼓励。
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了依恋的内隐工作模式如何反映12个月大的婴儿对照顾者反应的期望(S.M.Johnson,Dweck,& Chen,2007)。提供一点背景知识:婴儿会注视一个违背他们期望的视觉场景更长时间,就好像他们感到困惑并试图弄明白发生了什么。这个实验包含两组婴儿,一组是安全依恋的婴儿,另一组是不安全依恋的婴儿,他们的依恋类型是经过陌生情境实验评估而来。这些婴儿会看到拟人化的几何图形,即两个椭圆,一个大的(对婴儿来说是直觉上的“母亲”)和一个小的(“孩子”)。它们都先出现在斜坡的底部,然后“母亲”沿着斜坡向上走了一半,来到一个小平台上休息,斜坡底部的“孩子”在婴儿啼哭声中弹跳。然后发生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母亲”回到底部,重新亲近“孩子”(“反应性母亲”);其二,“母亲”继续沿着斜坡向上爬,远离“孩子”(“无反应性母亲”)。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与不安全依恋的婴儿相比,安全依恋的婴儿注视继续爬山的“无反应性母亲”更长时间。这种行为违反了他们基于先前的反应敏感性经验(从他们在陌生情境下的安全感推断)做出的预期。他们发现母亲这种无反应性实在令人费解。
人们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误解:敏感照顾需要照顾者与婴儿之间特别高水平的同步性或即时反应性。比阿特丽斯·毕比(Beatrice Beebe)和同事(Beebe et al.,2010)写道, 适度的 即时反应性可以促进安全依恋:“现在许多宏观和微观的分析研究汇聚在依恋和社会性后果之间交互的‘最佳中端模型’上,表明较高和较低程度的即时反应都是有问题的。”(p.23)过高水平的反应性可能是侵入性的和过度刺激性的,而过低水平的反应性则是剥夺性的。中等水平的反应性平衡了关联和自主两种需求,提供了心理上的联结,同时也留出了促进自主性和自我调节的心理空间。心理联结的短暂破坏和修复是安全关系的特征。父母或心理治疗中的完全调谐不仅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愿望,而且对发展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