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依恋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内含于我们对心理成熟的毕生追求之中。基于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布拉特(2008)在他的著作《经验的两极》(Polarities of Experience)中指出,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都需要发展和整合两条主线,即关联感和自我界定。自我界定和自主性(autonomy)相关,所以后文会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布拉特总结道: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两个基本发展方面的挑战:(a)建立和维持互惠的、有意义的和个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及(b)建立和保持一种连贯的、现实的、分化的、整合的、本质上积极的自我感知。这两个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关联感和自我界定的结合,为将人格发展、人格结构、精神病理学和治疗机制等概念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模型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p.3)
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这本书将借助布拉特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模型。虽然我们都知道必须平衡和整合关联感和自我界定这两者,但每个人都受气质和生活经验影响而倾向于向这两者中的一方发展。正如布拉特所解释的,不同的文化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发展方向,性别差异也会产生影响。西方工业化社会更强调自我界定,一种带有偏见的观点认为这更多是偏男性的需求。强调自我界定包括强调独立性、自主性、自立性、竞争感、成就感、支配感、权力感、独处。当对自我界定的强调被防御性地夸大,以至于关联感被排除时,适应不良的症状(包括嫉妒、追求权力、自恋、自我批判的完美主义、攻击性、孤立和疏离)将变得很明显,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个体冷漠、霸道、挑剔、批判、充满敌意,最终破坏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
相比之下,东方集体主义社会更强调关联感,一种带有偏见的观点认为这是偏女性化的需求。强调关联感即强调依赖、合作、协作、共享、互利、互惠、利他、共情、情感性和亲密这些特质。当对关联感过分强调而完全防御性地排除了自我界定时,不适应的特征就会变得明显,包括过度依赖、需求过多、顺从、被动、自我牺牲以及对忽视或抛弃极度敏感。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人既需要分别培养关联和自我界定的能力,也需要协调和整合它们——如布拉特所说:“正常的人格发展包括人际关系和自我界定这两个主要的发展维度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互动。”(p.104)这两方面是协同的:当它们处于合理的平衡状态时,其中一方的发展有利于另一方的发展。我们开始认识自己,并根据他人眼中的我们来定义自己;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使我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又保持个人的边界和自主性。这种整合通常在青春期得以巩固:
这两个发展维度尽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相互影响,但在青春期之前又是相对独立发展的。青春期的发展任务就是将这两方面整合到被埃里克森称为“自我同一性”的复合模式中直至成熟。(p.104)
后文中我们将讨论,安全依恋正是在关联和自我界定二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例证,这种平衡直接地体现在个体将依恋作为安全港和安全基地,以及在自我内部发展出一种安全感。在不安全依恋的两种主要模式中,对其中一个发展极的过度依赖是显而易见的。在回避型依恋模式中,个体更看重自我界定和自主性,而排斥关联。而在矛盾型依恋模式中,个体则非常努力地保持关联以至于阻碍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这一理论框架在理解发展和治疗的难点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以至于该理论所基于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在此不必赘述。在后面的历史回顾中我将大量引用前辈们的依恋理论,这足以见得,他们这些早期见解在当代仍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