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土造结婚证书与民间嫁娶习尚

旧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极少有人是通过自由恋爱认识的,奉行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信条。其所订制的条条框框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不得不听从。比方说,订婚前要找乡里的明白人(当地人习称“知事二大爷”“明白二大爷”)或算命先生看看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如合,就可以定亲,不合,这门亲事就算告吹,如此不知棒打了多少鸳鸯。也有以“看八字”来相婚的,“看八字”,是依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两字一组而得。双方生辰八字相合,谓“合八字”,亦谓“合婚”,是一种被神化的联姻仪礼。现今有人形容一件事成不成还没有着落,常常会说“这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从这句习惯用语上也能感受到,当时以“八字”定终身的迷信思想在人的脑海里,根扎得有多么深。似乎人的宿命已定,明知强扭的瓜不甜也要强扭在一起。

定亲,也叫“订婚”,或“订定礼”。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如衣料、首饰等,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版印刷或用毛笔书写“微物几色,敬祈哂纳”的字样。此亦称“递红”“换小帖”“许亲字”等。礼帖递过,表示此门亲事已定,之后,双方皆不准毁约。定亲后,男方择吉日,行传柬礼,亦称“传媒启”“下媒启”“下媒柬”“下龙凤帖”“下聘礼”,此为正式婚约的标志 (图1) 。柬(媒启)行文有一定的模式,男方的柬文一般书写的是“敬求金诺,右启”“久仰名门,愿结秦晋”“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女方柬文写“仰答玉音,左启”“幸借冰言,仰答洪章”“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等。下落双方家长及本人姓名,注明年月日。有的末尾还要加上“顿首拜”或“鞠躬”的字样,都是一些很文雅的字词。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双方写好的柬,都要各自盛放在一特制的木匣里,该木匣俗称“拜匣”,要当面交换后,再各自带回。接下来,男方就要选择举行结婚的日期,名曰“送日子”“请期”。在很早以前就有此礼俗,《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即把查好的迎娶吉日填写在一张以示喜庆的红纸上,告知女方。这张红纸俗称“日子” (图2) ,其上注明选定的吉日、时辰、落轿方向、新娘坐床朝向及所忌属相等。结婚时,将这张“日子”贴在新房内的门顶上,或是床顶上,由伴郎或是伴娘来贴,贴得越高越好。贴的时候有人会在一旁大声叫喊“往高里挂”,“挂”与当地口音“过”音同,意思是人往高处走,日子会越过越好;或红(鸿)运当头,往后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有好事者把礼节上应注意的事项一条条汇编成册,题名为《应酬锦囊》《礼仪备要》《应酬杂集》行传于世,供人参照使用。这些册子或手抄或刊印,成了生活宝典 (图3)

【图1】清代“柬”(媒启)

【图2】民国时期“日子”

【图3】民国时期抄录于本子上的礼帖

过去乡下,能提笔写一手好字的人难找,更不用说编那些饱含深意而又拗口的词句的人了。有人瞅准了商机,想方设法拷贝下礼帖、柬、“日子”及封套上所书写的文字和行文格式,以此为样板,让雕刻木版年画的艺人仿刻,并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起装饰作用的花纹和诗句。如在柬的起首处雕刻“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秋烟雁塔恩光大,春日龙门得意回。”的诗句,下配以身着官袍、头戴官帽的状元郎和小童打牌扇的图案,使人觉得用这样的木雕版印出的柬才显得正规体面,有“法定效力”。营销此类物品的人,多在家中设摊,批发零售兼顾。他们一边印刷,一边裁纸做封套,还捎带着卖结婚时张贴用的“喜画”。民间视婚嫁为人生一大喜事,为图吉利,其表述也总离不开一个“喜”字。如:给前来祝贺婚礼的人散发的烟卷、糖果,称“喜烟”“喜糖”;请客喝酒,谓“喝喜酒”等。“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美满等内容来创作,语意吉祥,有“麒麟送子”“仙鸡送子”“仙鹤送子”“莲花生人”“刘海戏金蟾”“增福喜神”“和合二仙”“牛郎织女”“榴开百子” (图4) 等。这些画,有的可单独张贴,有的颇有讲究,要成双成对张贴,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有一种画,亦可归属“喜画”之列,其深藏柜底,秘不示人,名为“避火图”或“春宫图”,是小夫妻性知识的启蒙教本。有的地方,把它藏在房梁之上,传言可避免火灾。其为长卷,版本有手绘本、半印半绘本和单色印本,少见全套色印本。此“避火图”属“少儿不宜”之物,不公开出售。有求者可私下找卖家联系,有的还得靠熟人介绍,方能如愿。买的时候,只要说来一份“压箱底的”,卖家便心领神会。此外,卖家还备有剪纸“喜花”,如有“双喜字”“窗花”“顶棚花” (图5) “镜面花”“脸盆花” (图6) 等,外带封窗或包装用的粉红色纸,可谓“一条龙”服务。

印制礼帖、柬、“日子”及封套的颜料较单一,多用的是金粉和黑墨。如 图7、图8 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印制“订婚证书”封套图案的线版以及封套成品,该版长25.4厘米,宽13.6厘米,厚4.2厘米。周边以勾连的回纹为框,标头以一五角星相隔,两字为一组,刻“订婚证书”4字,字体为篆书。可能是刚刚解放不久,用五角星作装饰,一是追赶时髦,二是多多少少还带有一点权威的意味,以此来显示证书的身份不凡。下以两条弦纹相隔,雕刻一龙一凤及如意云纹,龙凤相向托呈一双喜字欢舞。双喜字两边,相对称饰有两枚石榴和两枚桃子。石榴多籽,寓“多子”,当时还没提倡“计划生育”,与双喜结合在一起,寓“多子多喜”,是农村百姓普遍的心理。桃象征长寿,双桃寓“福寿双全”。联系起来观看,整个画面的意思就是“多子多喜,吉祥如意,白头偕老”。该版线纹整体呈现金色,可知是长期刷抹金彩印刷所致。封套内装的证书,为一红纸,上印有“订婚证书”的字样,周围缠绵相连有梅花和石榴的纹饰。“梅”与“媒”谐音,表明是有媒人撮合,是明媒正娶,并暗含“眉开眼笑,喜事连连”之意。印文为:“立订婚书人(下空缺)。兹得家长同意,经(下空缺)君之介绍,双方情愿订为夫妻,立此婚约,分别存证。”后所印男方家长、女方家长、订婚人、介绍人及订婚时间中有多处空缺。空缺处由购买者自填 (图9、图10) 。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块印“日子”的线版 (图11) ,该版为民国时期的制品,呈“凸”字形,长23.7厘米,通宽19.1厘米,厚3.4厘米,表面通体涂染黑墨色。其开头雕刻的两行文字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与“订婚证书”封套图案含义相应和,给人以原装原版成一系列的感觉。

【图4】清代半印半绘年画“榴开百子”

【图5】20世纪70年代剪纸“顶棚花”

【图6】20世纪70年代剪纸“脸盆花”

【图7】20世纪50年代印制“订婚证书”封套图案的线版

【图8】20世纪50年代印制的“订婚证书”封套

【图9】20世纪50年代印制“订婚证书”的线版

【图10】20世纪50年代印制的“订婚证书”

【图11】民国时期印制“日子”的线版

也许是随老一辈的习俗,也许是出于依赖,直到恋爱观大为改变的20世纪80年代,仍有很多人习惯在登记领取盖有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结婚证后,再买上一份这样的土造 “订婚证书”, 才觉得不缺少什么。这种情愫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情结长绕在人们的心头,这种形式被视为一种吉利。 o9gmC3hGL0qF57gOAKNVweVjnD4mawgB1N2VH6eSmBWQ4Hqa0/z4G9AvTBYLST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