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些年混江湖的一些心得

慢就是快

有小伙伴说我的公众号为啥写热点新闻内容那么少,这也是我2020年想明白的最重要的几件事之一。我前期蹭过一段时间热点新闻,效果非常好,文章阅读量冲得非常非常高,一度让我有了种好日子就这样过下去的感觉。但这是个双向的事,内容在选择读者,读者也会选择内容。天天蹭热点,读者结构也会慢慢发生变化,那些并不关注热点、在意深度内容的读者就会流失,最后就只剩下看热闹的读者了。不是说看热闹就不好,只是我跟他们在一起没法进步。

我后来发现不少有水平的博主经常蹭热点,时间长了,离开热点就不会写了。更重要的是,他的粉丝结构也变了,他再转不回去了,写点别的,粉丝就嚷嚷,说“别写这个,我们不看这个”。这样博主很容易动摇,一直蹭会觉得心虚,不蹭又不知道写什么。所以我果断调整了思路,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写每篇文章,我必须能学到点啥,也能让读者学到点啥。这么搞尽管阅读量不像之前那么高,但是整体扎实了,我自己一边写一边学,也能保持一个不断进步的势头。

我想了想,我以前做过的很多事,其实沿着既有路线慢慢做下去就可以做成,但总是出于各种原因,情绪波动,或患得患失,或急于求成,或意志消沉,或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把事情搞黄了。多年以后一复盘,我发现绝大部分搞黄的事,基本跟“心态崩溃”有关,甚至“九边”这个公众号,我放弃过一次,考虑放弃过几十次。大家也可以反思下,是不是大部分没做成的事,跟能力关系都不太大,主要是当时想法太过奇葩,太过急于求成,自己把自己给坑了。

我也经常收到各种批评,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这是没办法的事,以前这玩意儿挺干扰我,经常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现在好多了,我能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排除在外了。比较有意思的是,从我只有200个关注者开始,就不断有人说“博主你写得不如以前了”,到如今我在全网有几百万个关注者了,仍然能听到这种声音。现在想想,这确实是没办法的事,不管你做啥,都会有人不喜欢,如果太过关注负面评价,那你啥事都别干了。

而且,“心态崩溃导致事情被搞黄”这个逻辑到处都可适用。比如,有人炒比特币、白酒、电动车、光伏,从价格很低的时候就开始炒,等到这些东西价格都非常高了,他们反而没赚到钱,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在波动中上涨的,大部分人随着价格的波动,各种操作、买卖,最后看着好像折腾很多年,其实根本没赚到。所以不管干啥事,都要情绪稳定,最好是“莫得感情”。

我前段时间在知乎回答问题的时候,讨论了到底能不能一辈子做技术。其实,能不能一直做技术,和技术赚不赚钱没关系,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因为你慢慢地会承担以下非常惨烈的痛苦:

1.你最好的朋友升职加薪了,你没有;

2.你大学同学发财了,你没有;

3.你亲戚涨工资了,你没有。

这些伤害非常大,远远比“技术有没有前途”重要得多。可能你自己三十多岁干着技术,一年能赚大几十万元,别人还挺羡慕,但是你的内心却很崩溃,因为你周围的人去做管理了,收入比你高。你久久没法平衡,最后对职业产生了厌倦,手里的活越看越烦人。

同理,我最近认识了一些网文大神,书写得好好的,突然就不更了。我还挺纳闷,我说那么多人等着看,为啥就不更了。其中原因不一,但基本都是写作后期出现了落差,要么自己觉得写得不如以前了,要么就是被人骂了,追更的人少了,反正是心态崩了。虽然其他人觉得写得还可以,但是作者自己经历了一番跌落,心理上维持不下去了,手里的活再也没有吸引力了,只想尽快练个小号。

所以我这几年有个感受,每个成事的大神,都得对抗无数心态上的崩溃。别人泼的脏水,自己天性里的惰性,还有社会比较导致的心理失衡,这些痛苦越持续,伤害越大。

回到文章话题,当一个博主吃惯了热点流量后,这种流量本来就不太稳,情绪随着流量波动,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容易陷入各种没啥道理的自我怀疑。另外,热点文章保质期特别短,也就一两天,过了就没法看了,这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是相违背的。

我以前说过,自己干和上班有个明显差别是“长尾效应”,你在公司搞个产品出来,公司付了你工资,然后就没了,将来这个产品能卖多少钱,能卖多少年,都跟你没关系,哪怕这个产品创造出一个巨大无比的公司,也跟你没关系。但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自己卖的话,就有一个随机性和长尾性。随机性说的是你的作品可能会没啥效果,但是也可能会爆火,爆一个可能就能改变一生。“长尾性”说的是你今天的一篇文章,明年可能还在给你吸流量,很多文章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长尾。

人总是要做选择的。选择短期还是长期,是快还是慢,都得主动选,最起码得做到让自己不做流量的奴隶,能够静下 心来研究点价值输出。 所以我后来就下决心热点能不蹭就不蹭,争取每篇文章我自己搞明白一件事,比如之前有篇讲电动车的,我看了几十万字的材料,找了十多个业内大神,最后不仅我自己对电动车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读者也有所收获。

搭建价值网络

如果是做买卖,到底什么样的买卖才能做得规模又大又长久?现在有个说法,叫“价值网络”,也就是你能提供价值——能帮到别人的东西叫价值;你还需要网络。网络让价值不断放大,价值让网络不断铺开。

这个说得有点绕,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最明显的例子是蒸汽机,这玩意儿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一直在被人改进。瓦特其实刚好赶上一个临界点,在他之前,蒸汽机一直用于给矿井抽水,虽然能帮上点忙,但是故障率和笨重性严重束缚了这玩意儿的功能,这样优点缺点一抵消,且缺点略占主流,导致蒸汽机一直没法普及。瓦特改进之后,蒸汽机才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提供正向价值,大家也就需要这玩意儿。用蒸汽机的人越来越多,它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使用,慢慢就变得势不可当,席卷全世界。改进之后,蒸汽机用在了火车上、轮船上,大英帝国跑步进入了新时代。大家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但凡能成的事,肯定是能给别人多多少少提供点价值的,只有大家获取到的价值大于付出的时间成本,你做的这事才会跟那个蒸汽机似的有人需要。

另一个关键是“网络”。网络不是咱们用的这个网络,可以理解成“链接”,是一种互相背书的关系,类似你朋友用过一个东西不错,介绍给你;你用了也不错,介绍给另一个朋友,说不定他就收到两次推荐了,可能更喜欢这个产品。而且网络里有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被他们推荐一次,可能顶被别人推荐一万次,类似淘宝店里经常说的“某某主播、某某明星推荐”。还有那种奇特的事,老先生的画一辈子没人理会,突然被大画廊选中拍卖了一次,于是身价暴涨。

有价值的东西会自己形成网络,这里的价值包括很多东西,比如知识、方法论、安抚情绪什么的。 所以不管做啥,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提供价值,而且是持久的那种。如果可以,那就不断输出,慢慢让价值沿着网络扩散。

微小迭代

我当初刚踏入软件行业的时候,经常纳闷一个项目工程几百万行代码,大家是怎么写出来的。

后来发现这不是个事。如果一次性写这么多出来,确实比较麻烦,但是项目跟楼盘似的,都有一期二期三期,每次加点新功能,慢慢就变得非常不一样了。

我见过一个特别的项目,最早是客户担心设备过热,但又不想在现场看着,于是让我们给做个小功能,一旦过热,设备就自动给客户发个短信。一个实习生总共写了不到五十行代码搞定。后来客户要求把其他的一些故障检测也设置个短信提醒,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多,一直折腾,折腾了五六年,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衍生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还能单独卖钱。其他软件项目也差不多。每年做几个月,每次加几个小功能,慢慢就变复杂了。有些软件被某个公司做了几十年,形成了壁垒,其他公司想加入非常困难,比如那几个著名的数据库公司和操作系统公司。

包括我在上文提到的蒸汽机,瓦特在纽科门蒸汽机上做了改进,后来特里维西克又在瓦特的蒸汽机上做改进,发明了高压蒸汽机,用在了火车上。这玩意儿也是在不断进化的。

这几年我发现,做产品、运动和写文章都差不多,一开始搞个小的,慢慢往大里折腾。马斯克在一个谈话类节目里也讲到这事,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大概意思是“微小迭代”,这对我冲击很大,也就明白了那句话, “做大事和做小事差不多”,反正再大的事,也是分成很多件小事慢慢做。 我写文章也是,看着一大篇,如果一口气写出来确实比较虚。现在也是先写个架子,然后再慢慢填,或者把微博里的内容找过来塞进去,一开始没法看,改几遍就成形了。我现在也开始觉得,不管啥事,只要能分成足够小的可操作步骤,基本啥事都搞得定。

这些年我有个感受,人可以选择自己做的事,做的事也会反过来塑造人,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事,能够长期输出价值。价值创造网络,价值也会塑造你。

别做流量的奴隶。

静下心来 研究点价值输出。

持久提供价值,创造网络,微小迭代,价值就会塑造你。 cAsfvSbZ/JfhdkRLBjWLZpQAcGzXwJmO5nq1OQ9qlc7EVSNCO5JMSjK2C1lL1e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