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班常常有学习不好、跟不上的学生,二班、三班只是偶尔有几个让老师都很绝望的差生?因为老师没有在学校最重要的领域——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给予个性化对待。
试想,您让所有刚上小学的7岁孩子完成同一项体力劳动,比如挑水。一些学生挑了5桶就累了,还有一些可以挑20桶。如果您让一个瘦弱的孩子去挑20桶水,这会让他筋疲力尽,第二天他啥也做不成,甚至会累出病来。同样,每个孩子对脑力劳动的承受力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孩子理解接受能力强,脑子转得快,记忆力也强,能记得很久、很牢固;一些孩子在从事脑力劳动时恰恰相反:对学习材料领悟得很慢,记东西也很慢,而且很容易遗忘,哪怕他之后智力发展得更好,取得比早期学习好的孩子更显著的成绩,但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学生并非抽象的符号,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机械教育和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没有固定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中取得成绩”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对有些学生而言,取得成绩的标准是得5分;而对有些学生而言,得3分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能够准确判定每一位学生当前最擅长的是什么,如何在未来发展他的智力是教育智慧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是否能较好地爱护、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教师不可以要求孩子去做他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有特定的难度和知识范围,它并不是针对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而设置的。每个学生对这一难度和知识范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不同。一些孩子在一年级就能独立完成大纲内的题目,一些会在二年级结束,甚至三年级时才能做到。教师要学会判断可以通过哪种方法,放慢多少进度,克服什么样的困难来帮助一些孩子达到大纲规定的水平,如何在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大纲。
教学和育人的技能和艺术在于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和可能,让其体验到从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快乐。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体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其中既包括学习内容(任务特点),又包括时间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会给一些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习题,给一些学生只布置一道题。一些学生接收到艰巨的任务,一些学生简单些。一些学生要完成创作型的语言类作业,比如写作文,另一些学生则要学习文学文本。
这种教育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在进步,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在所取得的成绩中,学生会看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发现的快乐。师生之间在相互关怀的同时会变成互相信任。学生眼中的老师不再只是严苛的监督者,面对成绩想的不再是要挨打。他会对老师推心置腹:我这点没做好,我没有办法做到。他的良知会十分敏感,不再想着抄别人的作业或考试打小抄。他想建立自己的尊严。
形象地说,学习成绩是通往孩子内心的小径,在他内心的角落里燃烧着渴望变好的小火苗。请保护这条小径和这朵小火苗吧。
我的一位朋友伊·格·特卡琴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在基洛沃格勒州的波格丹诺夫中学)。他这样讲述自己的备课过程:“我会想好每个学生在课上要做什么。我会给所有学生布置能让他们取得进步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取得丝毫进步,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徒劳无益的。毫无成效的学习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危险的事。”
帕夫雷什中学的阿·格·阿里申科和马·阿·雷萨克是这样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的。学生在解题时会分成好几组(解题占课堂时间的90%)。第一组是最训练有素的学生,他们无须任何帮助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出任何一道题,这组里甚至还有一两个学生不打草稿就能够口头解题,老师还没来得及说完题目,他们就已经举手了。对待这组学生,除了大纲范围内的题目,老师还会挑选一些超纲题目:要给这些学生力所能及但又需要动脑筋的难题。有时,老师还会给他们一些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题目,但老师的帮助仅限于给一点点提示。
第二组是特别勤奋努力的学生。对他们而言,要出色完成任务需要动点脑筋,需要摸索,克服一些困难。老师对这类学生的评价是:他们靠埋头苦干取胜,他们的优异成绩源自勤奋好学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是不借助帮助能够解出中等难度习题的学生,但有些复杂的难题他们解不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帮助这类学生需要很大的教育智慧。
第四组是思考很慢、解题很慢的学生。他们的解题速度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同学慢2到3倍,但无论如何也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完全无法解出中等难度题目的个别学生。老师会专门为他们挑选一些能够帮他们取得一些进步,哪怕是微小进步的题目。
这些分组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脑力劳动能给人带来进步的快乐,那这种脑力劳动就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如果有老师教的每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请您仔细观察他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充满关怀,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智力的灵感会随时爆发。每位学生都想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您从孩子的眼睛中也能看出来他们十分专注,时而发现了快乐的小火苗(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时而专心致志地思考(怎么才能解出题)。能在这种氛围里工作是老师极大的享受。亲爱的同人们,请相信我,在这样的课堂上,无论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如何紧张,他都有课间休息时间,没有课间休息是很难连上四五节课的。
几年前,我教授五年级至七年级的数学,这门课程和文学课、历史课交替进行。对我来说,这是真正的休息。在这些课上,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不会疲倦,也不会惹老师生气,老师无须焦躁地等着那些不愉快发生,无须看着那些由于无所事事而时不时恶作剧的淘气包,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课堂上。一般情况下,如果老师让这些淘气包专注于力所能及、有助于取得进步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地学习!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打开了,他们完全换了一副模样: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上来。
一些老师抱怨说学生在课上淘气,做小动作……这使我感到懊恼和不解。亲爱的同人们,如果你们真正思考过怎样能让每个学生安心学习,这种事就不可能发生了。
我们部分谈论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学时,老师的眼皮底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那些“极端事件”和“没有恶意的恶作剧”,老师怎样做才能避免由此引发的倦怠?这些恶作剧虽是小事,几乎令人难以察觉,但如果时常发生,也会让人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