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请保持善意

这条建议针对宏观上的教育素养及教育素养中的情感层面。保持善意意味着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成绩不好,落后于同学,学习吃力,干了坏事——所有这些都是灾难。倘若这里陷入灾难的是您的儿子,您会怎么做?您未必会做出以下决定:把学生开除,因为他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对他的评价……当然,聪明的父母凭理性会意识到,这些办法也是需要的,但是内心的情感会先于理智提醒他们要采取其他一些极其必要的措施来救儿子,要知道只通过惩罚是没有办法拯救一个人的。情感会要求他们在儿子的内心培养纯洁高尚的道德感,使他成为大写的人。这就是情感的召唤,这就是善意。教师的善意首先体现为不允许孩子变坏,阻止他误入歧途。对待学生像父母对待孩子那样就意味着保护孩子内心免于恶的侵袭。如果您的内心真正关怀每一个孩子,他们中的每一个对您来说都不是工作日志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独一无二的世界,您就会相信:当孩子身上发生不幸时,您的内心就会告诉您该怎么做。这就是内心的召唤,是将善意付诸行动的召唤。

保持善意说起来容易,但善意需要培养,且只有当这种心理是相互的时候才能培养。此时,老师希望学生好,学生也希望老师好,学校氛围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状态。互相的善意在情感修养良好的大氛围中才能培养起来。我常常把教导孩子用心去感知世界、感知他人的处境看作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这里的“他人”不仅包括他的亲朋好友,而且包括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同胞。教孩子能够感受到他所遇见的人心情沉重,他正经受着痛苦——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教育技能。我想同诸位同人分享以下经验:教师应当如何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素养?如何将这一素养变成互相的善意?

春天,学校附近的甜菜种植场有集体农庄的女庄员在劳作。每日清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女庄员就陆续来到了田野。此时,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也来到了校园。我们一起在“美丽角”——湛蓝的天空下我们的“绿色”教室里欣赏日出。这是很大一片绿荫,茂盛的枝叶帮我们遮挡住了骄阳。我们身旁两三米处,有几个女庄员经过,我们看得清她们的脸庞和眼睛。如果安静地坐着,屏住呼吸,我们还听得到她们的呼吸声,但她们却看不到我们。我教导孩子们:观察这几位妇女的眼睛,学会感知她们每个人的内心——是异常平静还是充满痛苦。每天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些女性。我们已经习惯看到,那长着蓝蓝的眼睛,扎着粗辫子,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唱着歌儿来到田间干活儿。她常常伫立在地头,面带微笑,望向蔚蓝的天空,聆听百灵鸟的歌唱。“她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我跟孩子们讲。每当我们看到他人幸福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快乐。还有一位妇女,每天早上走进歪歪扭扭的田间小道,折几枝野花,我们从她的眼睛里感受到了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有两个姑娘走到草地的泉水旁,把水当成镜子,整理发型,欣赏自己的美。孩子们,看啊,她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喜悦和期待。有位长着一双黑色眼睛的妇女不仅折了几枝野花,而且还坐在树桩上把它们编成了花环,当然,这花环是给小姑娘编的。亲爱的孩子们,请仔细观察她的眼睛,你们会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孩子们,请看这位满头银发的妇女,她的眼神是如此哀愁,充满了痛苦。她停下来,望着太阳,望着逐渐消失在绿色中的村庄,深深地叹气。她没有走向田间小路,而是走向通往村庄的路。她在路边折了几枝野花,放在了在同法西斯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士兵纪念碑前。她在墓前献了花,请看,她在哭泣。

孩子们,你们看到的是人世中最伟大的痛苦——母亲的悲痛。她现在又经过我们的“美丽角”,请再仔细观察她的眼睛。

孩子们安静地坐着,屏住呼吸。树叶和小草都没有沙沙作响,周围十分安静。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母亲哀伤的眼睛。我们听见,她凝视了墓碑之后,发出了沉重的叹息声。

此时,无须给孩子任何解释,他们就能明白,这位母亲的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我给他们讲述了这位母亲巨大的痛苦: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了。

之后,我又开设了许多堂课来教孩子们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内心。我们到田野里,坐在乡间小路边,有人时不时地从旁经过。

观察一下路人的表情、眼神,孩子们就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些人生活得很快乐,有些人心中有令人心潮澎湃的珍贵梦想,还有些人内心充满了疲倦和冷漠——不,这些人内心也不好受……还有一些人内心充满焦虑,或许这是生活琐事的焦虑,是日常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发生了重大事故而焦虑。看,这位老爷爷很悲伤。孩子们的内心紧张了起来。他们尚未见过如此悲伤的眼神。于是,他们说:“他很难过,他身上发生了不幸,我们要问问他需不需要帮忙……”

他们走到老爷爷跟前,问道:“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老爷爷亲切地把手放在小季娜的头上,沉重地叹了口气,说:“孩子们,你们没法帮助我,我的爱人刚刚在医院去世……我们共同生活了47年……你们不能帮我什么,但我内心依然感到宽慰了许多,你们是很好的孩子……”

情感素养就这样被培养出来。这是一个十分细致、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极好的分寸感和观察能力,需要他仔细探索,深刻认识每个孩子内在的精神世界。

能够用心感知他人的孩子就是充满善意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他也能够接受老师的善意:他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并回之以善意,这一点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孩童的心灵应随时都能受到温暖、善良、真诚的洗礼。您可能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或许,您也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口婆心,我对他这样好,这样敞开心扉,但他不领情,还嘲笑我的善意。遗憾的是,这种事常常发生,孩子内心冷漠无情的根源在于心灵缺乏教养,在于孩子在童年早期并未学习用心去感受他人。

如果您教会了孩子用心去感受他人,那么您的善意就会创造奇迹。教师的善意应用于何处?首先要用于孩子的脑力学习中。在智力教育中保持善意就意味着能够理解孩子身上的全部优缺点,能够感知孩子脑力学习中的细微层面。您的善意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会一直发挥作用,直到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直到他想不断发展自己的自尊心。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事业中的各种现象和事实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孩子的成绩会影响他的精神状态;孩子的精神状态又会对教师的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学生想努力变好,想掌握知识,您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一半的快乐。

孩子的自尊心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而学习成绩取决于教师对孩子的善意,当然还取决于孩子的内心能够接受教师多少善意。亲爱的同人,请记住,孩子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他的自尊心获得发展是您创造性劳动中的快乐火花。当这一火花被点亮时,您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就会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然而,如何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这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如何用“想变好”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去鼓舞孩子?在此,我提出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XaqG6dXWXOCqxZVT5//J6LxJqcYqKzdDw8Y0LNnWGC2Lma3Y3IHF5pwt8oxdbf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