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深信,孩子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所学的知识常常变成“死知识”,知识得不到应用(首先是用以获取新知识),像应急货物一样不断积压,不被投入使用。在实际培养中,对许多老师而言,学生“知道”意味着能回答出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持这样的观点会导致他们对学生的智力及才能形成片面评价:那些善于记忆知识并按要求把知识“和盘托出”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是掌握了知识的。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似乎远离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远离了他们的智力兴趣。对他们而言,掌握知识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成为让人厌倦的事情,于是想极力摆脱。

教师首先要改变对“知识”“知道”等概念实质的看法。“知道”意味着会运用知识。只有当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的元素,能够启发他的思维,激发他的兴趣时,我们才能说,学生掌握了知识。知识的活力和生命力是知识能够不断完善和深化的决定性条件。只有当知识在不断完善和深化时,知识才是活的。只有当知识在完善时,才会实现: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起来才会越轻松。遗憾的是,事实常常相反:学生学习得一年比一年吃力。

基于以上事实,可以给出哪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呢?

教师要努力不使知识变成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使其成为一种手段,这样,所学的东西才不会变成死知识,而是被用在学生的智力学习中,用于集体的精神生活中,用于同学关系中,用于同他人不断交流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若没有这一交流,个体将无法真正获得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上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践行这一点呢?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起步阶段最重要的知识要素是“词语”,确切地说,是用词语表达的现实世界,这些词能够向孩童展现他入学前完全不了解的新世界。在我看来,孩童通过词语来感知世界时,就能在攀登知识的阶梯中迈出最初的几大步。让词语活跃、闪耀在孩童的意识中,使词语变成孩童掌握知识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您不想让学生所学的东西变成沉积的死知识,就让词语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吧。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这一教育理念体现在: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位于首位的不是死记硬背,不是背诵他人的思想,而是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思考,学生如何借助词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并借此机会来认识这些词所表达的最细微的色彩。

秋天,我和孩子们来到花园。这一天是“秋老虎”,阳光明媚,照耀着一动也不动、色彩斑斓的苹果树、梨树和樱桃树。我给孩子们讲“金秋”,讲树木、昆虫、埋藏在地下的种子、在俄罗斯过冬的鸟儿等自然万物如何应对漫长寒冷的冬季。在确保孩子们体验、感受到一些词和词组的丰富内涵及情感色彩后,我提议让他们讲述他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于是,孩子们就用欢快又细腻的惊人思维描写了大自然:“有一群白天鹅消失在了湛蓝的天空中……”“啄木鸟 地啄着树皮……”“路边开着一枝孤独的洋甘菊……”“一只鹳鸟呆立在巢中,望向远方……”“一只蝴蝶落在一朵菊花上晒太阳……”孩子们并没有转述我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们的思维活跃、丰富起来,思考能力慢慢形成。孩子们从思考和认知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享受,他们感觉自己是个小小的思想家。

你们是否曾发现(或从其他老师那里听说),孩子对老师的话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您给他讲一些有趣的东西,他的眼神却暗淡无光,把您的话当作耳旁风。这种情况值得担心,因为学生对老师话语的漠然和麻木态度是学习中的灾难。倘若这种灾难根深蒂固,人就会脱离学习活动了。

这种灾难为何存在?根源何在?

孩子对老师的话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是因为老师的话没有作为一种创造性力量走入孩子的内心,因为孩子只死记硬背别人的思想,并没有创造、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要害怕学生的冷漠,要畏惧学生暗淡无光的眼神!请教会孩子积极、热情地聆听老师的话语吧! l4Ut9phKahNiOgv/dOy7QCUqE3+pSupi3jFoPAJgKf/eHpglDPYWtmZbZKljKj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