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仁宗:一个厚道人与他的时代

1

厚道,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了。比如,我的系列童书第一辑将出版,求易中天老师在封底推荐,他以非常快的速度给了我十二个字——“所有成功,缘于厚道,哪怕爆笑”。

熟悉我写作风格的读者都知道,本人一直在讽刺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挖空心思钻营的人,喜欢踩别人的家伙。正因为对他们很不屑,所以囚徒的笔触,经常停留在那些厚道的古人身上。估计这一点,自己是一辈子都不会变的了,总是希望人们能变得慢一点,笨一点,而不是相反。

一般人厚道,已经很值得褒扬。对身居高位的皇帝来说,能保持厚道的姿态,就更难了。因为皇帝执掌着最高权力,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和国家正常运转,他完全有理由不厚道。

那些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你是不敢跟他们做朋友的,因为他们笑完,可能就会要你的命,毫无安全感可言。是的,杀你没商量。但是,有的皇帝真的一点也不邪恶,就像邻家大哥一般可亲。

2

宋仁宗赵祯就是这样一个先进典型,堪称“皇帝俱乐部”亲善大使。

故宫南薰殿旧藏宋仁宗像

宋代的皇家教育里,也有厚黑学和驭人之术,但与某些朝代相比,已经非常仁慈平和了。尤其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留下“不杀文人与谏臣”的遗训,权力似乎变得温柔起来。这让宋成为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朝代。

宋朝皇帝,都有文艺细胞,比较注意做事的艺术,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一例。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善良”。在这方面,作为宋真宗的第六子(他的五个哥哥都夭折了)、大宋第四任皇帝,赵祯做到了极致。

他十三岁登基,一直干了四十二年,是两宋期间坐龙椅时间最长的皇帝。很多人提到他的好脾气,一定会讲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包拯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曾多次跟他当面理论,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他脸上。在别人看来,这算是龙威尽失了,当事人怎么发脾气、发神经都不为过。事实上,仁宗的爸爸真宗、儿子英宗,都患家族遗传抑郁症,有精神病倾向。真宗晚年,把年号都改成了“大中祥符”,似乎对俗世已无兴趣。可是仁宗不介意,他一边微笑,一边以衣袖擦脸,最后还接受了包拯的合理化建议。就这一点来看,仁宗之胸怀,在宋朝皇帝里又是登峰造极了。

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

很多人在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宋朝能出包拯,能出欧阳修,能出晏殊,能出柳永,能出范仲淹,能出苏轼。很简单,因为出了仁宗这样的皇帝。

仁宗并非是非不分,相反,他的眼光很毒。仅凭一篇策论,他就判断苏轼兄弟大有前途,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对皇后说:“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历史上有“仁宗养士,三代受益”的提法。这么说,很贴切,完全没毛病。

他对人才,简直是溺爱和纵容。有他的宽容,大宋的人才密密麻麻地生长起来,茂盛葳蕤。像艳情词人柳永那种人,自由散漫,胆大包天,敢于讽刺最高权力。如果没有一个宽容的环境,早被砍头无数次了。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考,号称天下第一,出了无数名人。及至后来,人才有些泛滥。

政治方面,有范仲淹、吕夷简、杜衍、包拯、韩琦、富弼、文彦博、狄青、张方平、范镇、吕惠卿、宋庠、曾布、章惇、王安石……

文化方面更多,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柳永、晏殊、宋祁、梅尧臣、苏舜钦、黄庭坚、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沈括、宋敏求、范祖禹……

是不是眼睛都看花了?这些人,大部分人比仁宗还有名。这正是仁宗可骄傲之处。他完全可以仰天说一句——我愿意,为这些牛人们做背景!

谁说仁宗是面目模糊的老好人?

厚道的人,总是越来越发光的。

附:仁宗二三事

1.嘉祐六年(公元1057年),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放在其他任何朝代,苏辙肯定脑袋搬家,但仁宗说:“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

2.四川有个落魄文人,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鼓动四川割据独立。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仁宗一眼看透,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

3.仁宗似乎没什么主见,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廷臣公议,议出一个结果再施行。时人说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但也有人说,这正是仁宗“无为而治”高明之处。

4.欧阳修写过一篇《朋党论》,为朋党正名,提出君子结党之说,开北宋政党政治雏形之理论先河,一般这都是统治者警惕的。但仁宗“终为感悟”,觉得朋党是有存在价值的。

5.宰相夏竦死了,仁宗很痛惜,大方地给他赐了个谥号“文正”。状元出身的刘原父很不爽,上疏质问皇帝:“谥者,有司之事,陛下奈何侵之乎?”仁宗很不好意思,最后把谥号改成了“文庄”。

6.仁宗有个大臣叫张知白,说话从来不避讳。有一天仁宗找他谈话,说他孤单的原因是说话太直,不懂得迂回。张知白硬生生回了一句:“臣非孤寒,陛下才孤寒。”张知白的话戳到了皇帝内心的痛处,因为几个皇子确实都夭折了。但仁宗没有较真,更没有降罪,张知白继续做台谏官。 +2lIWkbxjWS2Dp+77/Y0xALM5cgvd++dTzq0z/UsG+l/ny/TccGuZ2qAJqeLxn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