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离子凝固疗法(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 是常用的内镜下消融疗法,其通过高频电激发氩离子束,不需接触病变表面即可达到消融效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病变表面的凝固坏死,组织的导电性下降,能量向周围传导,因此可以控制消融的深度,不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临床上常用于内镜下小病变的消融和止血治疗。有研究表明,黏膜下注射形成液体垫,可以进一步保证APC消融作用于黏膜层,因此可用于癌前病变(如LGIN)的治疗(图4-6)。
图4-6 食管黏膜异型增生内镜下APC消融术
A.食管前壁可见片状粗糙黏膜,术前病理提示MGD;B.卢戈氏碘染色呈浅染区;C.点状标记后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至病变浮起;D.以APC探头消融掉整个黏膜层
注意:①术前病理证实为HGIN及更严重的病变,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和放化疗仍为标准方案;②卢戈氏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用氩气标记、黏膜下注射是保证消融充分的重要条件;③因无术后病理,注意内镜随访,在复查内镜时应行碘染色,必要时取活检,及时发现同时相或异时相肿瘤。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种热凝固治疗方式,利用肿瘤细胞热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这一特点实现治疗 [3] 。RFA的设备由能量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板三部分构成。射频发生器产生的高频射频波通过插入肿瘤组织中的电极发出射频电流,再通过辅助电极形成回路,通过周围组织中的分子摩擦和离子逸散产热,局部温度可达90~100℃,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RFA最早应用于肝癌,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肺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肾上腺、肾脏、腹膜后肿瘤以及骨肿瘤等实体肿瘤的治疗。相对于其他传统的消融技术,如激光、热探头、光动力疗法、亚离子凝固术等,RFA操作更为可控,可进行深度一致、介于500~1000 μm之间的表层消融,过去常用于较长节段的环周或舌状巴雷特食管的治疗,目前也用于消化道平坦型上皮内瘤变的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其适应证为食管黏膜的平坦病变,包括鳞状上皮的低级别和高级上皮内瘤变,合并或不合并上皮内瘤变的巴雷特食管,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食管癌。但是对于HGIN和黏膜内癌,根据指征选择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和放化疗仍为标准方案。
利用RFA治疗巴雷特食管,首先进行环周消融,随后在残留部位进行局灶性消融。目前Barrx(BARRX Medical Inc.)消融系统使用最广泛,Barrx系统包括机器(主机+踏板+引线)、电极(球状+片状),主机HALO-FLEX,球形电极Barrx 360用于环周消融,片状电极Barrx 60、Barrx 90、Ultra 90用于局灶性消融(图4-7)。
图4-7 常用射频消融设备
A.Barrx 360;B.Barrx 90;C.HALO-FLEX
记录胃食管交界处(GEJ)与巴雷特食管的顶端位置,作为估计病灶大小和消融过程的参考。
测量球囊导管连接于Barrx FLEX发生器,并通过导丝置入食管,以测量射频消融前的食管内径。球囊导管由一个165 cm长的柄(其中1 cm有标记)和末端一个4 cm长的透明球囊组成。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气囊辅助消融导管:根据测得的食管内径,选取合适的Barrx 360消融导管。球囊外径应略小于测得的食管最小直径。消融导管可在5种球囊外径(18 mm、22 mm、25 mm、28 mm、31 mm)下使用。
最常用的是标准治疗方案。2次12 J/cm 2 的消融步骤中间用喷洒导管和高压水清洁。通过导丝置入气囊辅助消融导管后,插入内镜,在内镜下实时观察,电极的近端位于巴雷特食管近端上方1 cm处,消融导管的压力扩大至20.68 kPa,射频消融发生器传输预设的射频能量至消融导管电极进行消融(通常时间为1.5 s),随后球囊自动放气,继续向远端移动,重新放置球囊,重复消融步骤。直至病灶全程完成射频消融。然后退出导丝、消融导管和内镜。体外将球囊充气,用湿纱布清洁电极表面的附着物。然后,在内镜前端装上柔软的清洁帽,内镜再次进入病灶处,通过清洁帽将消融区的食管壁上的凝结物分离,通过喷射管注入高压水冲洗残留的凝结物。清洁完成后,使用同样的能量设置对巴雷特食管进行第二次消融。其他的环周消融方案还包括有清洁步骤的简化环周消融和无清洁步骤的简化环周消融方案。前者无须喷洒管和高压水冲洗,仅通过消融球囊的柄送入清洁帽进行清洁。后者省略两次治疗间的清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