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

第一节
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一、概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是一项治疗消化道表浅肿瘤的高级内镜技术。该技术由日本学者最先研发,Takekoshi等1994年发明了带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标志着ESD时代的到来。Gotoda等在1999年首先对ESD技术进行了临床报道。我国自2006年开始临床应用ESD,目前已逐渐普及。近些年逐渐衍生出其他相关内镜下技术,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是在常规ESD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内镜下切除术式。ESTD术中视野清晰,操作空间充分,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尤其对于大面积病变,可以考虑进行ESTD治疗。

与传统的息肉切除术及内镜黏膜切除术相比,ESD具有一定优势:切除标本的大小及形状可以控制,即使较大的病变或黏膜下层纤维化的病变也可以整片切除,因此ESD可用来切除一些复杂的病变,如大病变、有溃疡的不能浮起的病变或复发的病变。日本ESD治疗食管鳞癌的整块切除率为93%~100%,完全切除率达88%以上。国内ESD整块切除率为80%~100%,完全切除率为74%~100%,平均操作时间为40~95 min。食管黏膜内鳞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应首选ESD,病灶直径<15 mm,评估可一次整块切除者也可采用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和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可作为不能开展ESD的机构切除食管大直径(>20 mm)癌前病变的备选方法。

二、食管ESD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消化道肿瘤是否适合ESD治疗,主要考虑以下方面:①是否有淋巴转移风险,因为ESD仅切除病变的黏膜,不能进行淋巴结清扫,因此是否适合进行ESD治疗,要考虑淋巴转移的风险;②技术可行性,即是否能够进行整块切除及R0切除。

除原位癌外,局限于上皮层的早期食管癌亦归为M1层癌,侵犯黏膜固有层的早期食管癌归为M2层癌,均是ESD的绝对适应证;M3和SM1层癌,当患者不愿接受食管切除术或存在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合并症,是ESD的相对适应证(表4-1)。

表4-1 食管鳞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及内镜切除适应证的关系

术后应对切除标本仔细评估,评估认为淋巴转移风险较大者应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术后予以放化疗。病变范围大于3/4环周的病灶,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风险较高,为内镜下治疗的相对适应证,为预防术后食管狭窄,应尽可能保留正常黏膜。

禁忌证:①患者不同意;②患者不能配合;③有严重出血倾向者;④严重心肺功能异常不能耐受内镜治疗者;⑤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⑥有食管静脉曲张或静脉瘤,无有效的出血预防对策者;⑦术前评估有淋巴结转移者;⑧低分化食管鳞癌及未分化食管鳞癌。

三、ESD设备及器械

消化道的ESD手术,目前仍必须住院完成。食管及大部分的胃ESD要求全身麻醉并要有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相关设备。此外ESD还需要以下设备及药品。

(一)器械

1.带附送水功能的内镜,如EG-2931、Pantax、GIF-Q260J Olympus。

2.具有endocut模式的高频电工作站,如ERBE ICC 200、ICC 350、VIO 200D(图4-1)、VIO300D、ERBE(Tubingen,German);PSD-60,Olympus(Tokyo,Japan)。

图4-1 ERBE VIO 200D高频电工作站

3.各种电切刀及热凝钳,如IT刀、针状刀、dual刀、钩状刀、弯曲刀、flush刀等。ESD操作时一般需要配合使用一种或两种电切刀(图4-2)。

图4-2 ESD附件

A.Dual刀;B.IT刀;C.钩状刀;D.热止血钳;E.弯曲刀

4.CO 2 泵:该设备通过内镜向消化腔内输送CO 2 ,使检查或治疗更容易、更安全。由于CO 2 比空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可以使扩张的消化道快速收缩,减轻膨胀带来的痛苦,减少穿孔的发生率,降低穿孔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5.其他:透明帽、昆虫针、标本盒等(图4-3)。

(二)药品

(1)黏膜下注射液: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果糖氯化钠注射液、透明质酸、生理盐水,适当加入显色剂亚甲蓝注射液。

(2)黏膜染色剂:靛胭脂、卢戈氏碘溶液等。

四、ESD操作过程

操作步骤:①病灶周围标记;②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充分抬举;③环周切开黏膜;④黏膜下剥离,整片切除病变;⑤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病灶边缘检查;⑥标本回收、固定、染色(图4-4、图4-5)。

图4-3 相关仪器及试剂

A.固定标本用的塑胶板;B.标本盒;C.昆虫针;D.靛胭脂黏膜染色剂;E.亚甲蓝注射液;F.透明帽

图4-4 ESD操作步骤

为了保持黏膜下层较高的液体垫,很多术者在操作时不做黏膜层的环周切开,而是先切开肛侧,再切开口侧和左侧,形成一个“C”形切口,随后进行黏膜下剥离,最后切开病变的右侧。对于较大面积早期食管癌,国内学者令狐恩强教授对经典ESD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隧道式黏膜剥离技术(其步骤为标记、注射、远端切开、近端切开、建立隧道、两边切开),是治疗大面积食管病变的理想方法,有效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内镜手术更加安全快捷。

图4-5 食管中段ESD,剥离4/5周径

A.食管后壁0-Ⅱb病变碘染色呈不染区,在不染区外点状标记病变范围;B.Dual刀环周标记,口侧切开黏膜;C.肛侧切开黏膜;D.渐进式进行剥离,形成黏膜下隧道;E.ESD术后创面;F.标本黏膜面向上伸展后在塑料泡沫板上固定,测量大小约6.0 cm×7.0 cm

完全剥离食管ESD及其他黏膜病变的标本后,尽快用大头针或昆虫针将标本(黏膜面向上)固定在塑料泡沫板上,保持标本的伸展,大头针要自上皮层插过黏膜肌层固定,但也不要过分拉伸。固定完后,食管标本要进行卢戈氏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均包括在内,胃和结肠的标本也最好进行靛胭脂或结晶紫染色,明确病变在标本上的形态。所有标本均要标注口侧、肛侧,前壁、后壁(小弯侧、大弯侧)。观察、测量并记录新鲜标本的大小,描述其形状、黏膜病变的肉眼所见(大小、形状、颜色、硬度等),拍照后将标本浸没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并送检,以便进行病理还原。如果出现侧切缘阳性,也便于再次进行ESD治疗。

五、ESD术后标本的规范病理诊断

(一)标本处理

详见第十六章。

(二)ESD术后评估

术后切除按照切除是否完整,分为以下5种情况:

1.整块(en bloc)切除: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2.完全切除/R0切除:内镜下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残留。

3.不完全切除/R1切除:内镜下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肉眼可见肿瘤残留,但显微镜下可见肿瘤残留。

4.残留切除/R2切除:内镜下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有肉眼可见的肿瘤残留。

5.Rx切除:由于血凝块或分块切除的影响,无法进行标本切缘评估的称为Rx切除。

ESD的目标是达到R0切除,对于术后病理证实为绝对适应证(M1,M2)的患者,ESD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极低,仅需定期随访,而对于术后证实相对适应证(M3,SM1)的患者,有一定的淋巴转移率(表4-1),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或放化疗,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对于脉管浸润阳性的患者,认为接受进一步治疗是较好的选择,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复发率与5年生存率上,放化疗(chemo-radio therapy,CRT)与食管切除术无统计学差异。化疗方案多采用5-氟尿嘧啶与顺铂方案,而放疗范围根据病变所在的位置,制定咽部以下的食管整体放疗,或包含食管中下段与贲门的放射治疗。脉管阴性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M3浸润的可以内镜随访,或低剂量的放化疗;对于SM1的患者,即T1b的患者,进一步放化疗治疗的指征更强。

六、ESD术后处理

(一)监护及吸氧

全身麻醉手术后常规予以心电监护4~6 h,并吸氧,如无异常,可停止监护及吸氧。一般患者可坐起及下床进行床边活动。

(二)饮食

根据患者情况禁止饮食24~48 h,由流食逐步过渡为正常饮食。

(三)PPI

PPI对减轻上消化道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创面愈合、预防出血有重要作用。一般静脉给药每天2次,2~3天后改为口服,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静脉注射艾司奥美拉唑80 mg,随后以8 mg/h速度静脉泵入72 h。

(四)止血药

不常规给予止血药。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给予蛇毒凝血酶等;对可疑迟发出血的患者,内镜下积极进行止血治疗是有效措施。

(五)抗生素

因口腔、食管、结肠均为有菌环境,ESD及相关手术为有菌手术。术中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术后患者有可能出现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时间不超过3天),常规给予预防剂量的抗生素(选1~2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不作为常规用药)。对于全层切除及损伤较大的手术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必要时联用甲硝唑、奥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六)随访

患者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内镜随访,以后每年内镜检查1次,根据情况可在6月及1年随访时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CT等检查。

七、ESD并发症及防治

(一)穿孔

操作者经验及技术、病变部位和大小、病变处有无溃疡形成、创面处肌层是否暴露等是影响穿孔的重要因素。预防穿孔的关键是内镜医生的经验及操作,如在术中发现穿孔可用钛夹封闭,术后禁食、胃肠减压、静脉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支持治疗等多可恢复。穿孔并发气胸时,需及时行负压引流。迟发性穿孔(2~5天后)十分罕见,一旦发生迟发性穿孔,只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修复。

(二)出血

出血是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以及术后出血。食管ESD出血可能与病变部位、大小、类型、剥离层次、病变的粘连程度、血管分布、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相关。贲门部位的早期癌ESD治疗出血风险增加。术中及时止血及术后仔细处理暴露血管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内镜操作过程中采用ESD治疗的剥离刀或止血钳多能起到很好的止血效果。术后迟发性出血<1%。预防迟发性出血的最佳办法是在ESD切除面上夹闭已经电凝过的穿通血管。

(三)狭窄
1.发生率

病变黏膜环周的比例和病变深度可作为术后食管狭窄的预测因子。切除病变黏膜超过1/2环周时,27.6%患者出现术后食管狭窄;超过3/4环周时,94.1%患者出现术后食管狭窄;病变深度超过M2期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2.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 :包括术中创面黏膜下层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local steroid injection,LSI)和术后口服泼尼松。前者为ESD结束前,在手术创面,用黏膜下注射针注射1:1稀释的曲安奈德溶液。对于口服糖皮质激素,推荐的泼尼松用量如下:

环周切除患者,开始口服泼尼松0.5 mg/(kg·d),逐渐递减,口服8~16周。具体:ESD术后第二天即开始口服泼尼松30 mg,连用4周,第五周(第29天)减量为25 mg,第七周(第43天)减为20 mg,第九周(第57天)减为17.5 mg,第十一周(第71天)减为15 mg,第十三周(第85天)减为12.5 mg,第十四周(第93天)减为10 mg,第十五周(第99天)减为7.5 mg,第十六周(第106天)减为5 mg,此量维持一周,服用至第112天停药。总疗程16周(112天)。

切除大于3/4周,未及环周患者,开始口服泼尼松0.5 mg/(kg·d),逐渐递减。口服6~7周:ESD术后第二天即开始口服泼尼松30 mg,连用2周,第三周(第15天)减量为25 mg,第四周(第22天)减为20 mg,第五周(第29天)减为15 mg,第六周(第36天)减为10 mg,第七周(第43天)减为5 mg,此量维持1周,服用至第49天停药。总疗程7周(49天)。(注:有些文献里口服激素的时间是ESD术后第3天)

(2)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 :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EBD)是食管狭窄常规的治疗方法,多数狭窄经数次内镜下扩张可缓解。当黏膜缺损的周长大于食管周径的3/4时,应考虑预防性的球囊扩张(preemptive balloon dilation),可在术后1周内行预防性食管扩张(低压力,短时长30 s~1 min),可降低狭窄发生率,有学者建议每周扩张1次,直到黏膜愈合。

(3)支架置入 :短期放入覆膜自膨式食管金属支架(self-expanding steel stent,SESS)或生物可降解支架治疗ESD后的食管狭窄。

(4)细胞膜片移植 :用自体口腔黏膜细胞培养制造细胞膜片,不良反应小,方法新颖,尚处于试验阶段,未广泛推广。 ZtHvO/AUHc2JNqbz+5Uh8ikTRzRcS35vWScnpVTuxXIfZpfr/KHa/zudlRofHa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