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社会发展和产业变迁,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复杂,单一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不足以支持解决当下多元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态等问题。设计教育也随着产业界的趋势而调整,这些调整包括了设计议题、方法和工具等。目前,许多企业已朝向跨领域合作设计的模式运行,但在学校教育中,有效的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仍在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目前设计教育中的重点。
斯坦福大学ME310课程——Design Innovation最早于1967年开设,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为全球设计创新实践提供了成功的范本。课程中提出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方法在创新实践应用中,已获得一定成果和有效性验证。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方法源自工程领域的创新,为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7年开始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开设校际跨学科联合设计创新课程。来自三所院校不同专业与学科背景的学生(安徽大学艺术背景的设计系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设计专业背景的学生以及合肥工业大学理工背景的工业设计系学生)组合成设计创新团队,结合企业资源,以仿真创新项目为载体,开展为期一年的协同创新实践。基于设计思维的跨专业设计创新课程教学实践已开展五年,通过不断调整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试图探索与回答如下问题。
目前关于设计创新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仍大多以教师个体从实践中建构的经验主义为主。在五年的课程开展过程中,以斯坦福大学设计创新课程体系为轴,融合设计专业课程,通过不断调整课程授课内容、课程组织结构、课程目标等,尝试总结出行之有效并符合国内校际间跨学科协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新文科、新工科教学改革背景下,理工科学生如何培养设计思维及艺术素养;艺术背景设计专业学生如何掌握技术与工程知识;工科背景设计专业学生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创新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差异和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问题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我们也在基于设计思维的跨专业设计创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方法包括教师设计指导方法和学生跨专业设计实践方法:不同院校、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优势互补,构成教师团队,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创新实践;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掌握协同创新的设计方法,减少各专业间的认知摩擦,协同完成企业的仿真命题;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有效的设计工具可以帮助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认知统一。
五年的校际联合设计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针对上述三点的探索,已有些经验和有效方法;与华为、联想、美菱等企业开展的联合课题,也取得较好成果,备受企业认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总结跨专业合作的经验与方法,尝试提出能被量化验证的有效执行方式与建议,总结出跨学科协同创新实践的设计方法,为国内高校跨专业设计教育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