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讲:
麻黄汤方证(上)

今天我们先讲两个条文,也就是《伤寒论》的第1条和第3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大家会发现,这两个条文基本上类似于张仲景对某种临床现象的高度凝练。六经,每一经都有一个提纲条文,相当于仲景凝练的六经的诊断标准。

太阳病的提纲条文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意思是见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三个症状,就属于太阳病。可见太阳病是一个综合征,无论何种疾病,只要有上述三个症状表现的,张仲景都归属到太阳病范畴了。

大家想一下,张仲景是怎么凝练出来的呢?只有在临床上诊治过大量的太阳病患者,发现他们有共性的规律,最终才能将常见的症状表现归纳总结凝练成“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

大家想,我们每个人都感冒过、发烧过,在你重感冒发烧的时候,你有什么症状?是不是身体一边发着烧,一边有恶寒的感觉。恶寒就是怕冷,穿着厚衣服也不能缓解的怕冷感。冷得还让你浑身肌肉疼痛,包括头痛、项背疼痛、四肢肌肉关节的疼痛等。甚至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面还有一种冷的、身体蜷缩的状态,这也可以从热胀冷缩、寒主收引来解释。

太阳病的发热、恶寒是同时出现的,一边发热一边恶寒,你来我往的是寒热往来,多见于半表半里。但发热不恶寒的是阳明病。表证的时候,但恶寒、不发热是少阴病。慢性疾病没有表证,只恶寒,不发热,多见于太阴病。这是关于发热恶寒的六经鉴别,需要大家注意,也不能完全根据发热、恶寒的症状来判定,更多的还是要整体的四诊合参来辨证。

太阳病是表证,是正邪交争于体表的阶段。发热恶寒、身疼痛的时候,大家想,身上有汗还是没有汗?往往是没有汗的,再一把脉,往往脉浮紧。

通过我们自身感冒的经历,当然你肯定也见过不少感冒的患者,通过大量的感冒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果善于思考总结,也能像张仲景一样,把表证给总结出来,那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无汗)、脉浮紧。感冒在当代是这样的症状,张仲景年代的感冒也是上述症状,100年后未来的感冒发热也是上述症状,是不会变化的,因此六经体系之前适用,现在依然适用,将来也会适用。

结合我们自身的感冒经历,我们知道表证的典型症状表现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也是典型的麻黄汤证。当然临床中见到非常典型的表证患者不是很多,大多是不太典型的,今天我们逐一剖析这些症状背后的原因和病机。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是表证,因此有些时候我们以太阳病为例来讲表证。太阳病不见得一定发热,就像我们每个人感冒一样,发热是感冒常见症状,但感冒不见得一定发热。或者有的人感冒的头两天不见得一定有发烧,所以叫作“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本条的“必恶寒,体痛,呕逆”,“必”是必然的意思,说明后边的恶寒、体痛、呕逆症状的权重更大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发热的症状,六经皆有发热,发热不一定是表证。就像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没有提发热,可见恶寒、体痛才是最核心的症状表现。所以是必恶寒、体痛、呕逆。表证是必须要恶寒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今天你外出,如果穿得少且外边冷,你会觉得身上忽然一阵冷,就像一阵寒风吹过,打哆嗦。很多人都有意识,坏了,着凉了,要感冒了。恶寒、恶风感,类似一种寒邪、风邪穿透了你的身体皮肤的感觉。

体痛在提纲证条文里边强调的是头项强痛,就是头部和项部脖子的部位,也就是我们后人认为的膀胱经所过部位的强痛症状比较明显。这里的“强”(jiānɡ)就是僵硬的意思,肌肉发紧僵硬而不舒适,其实就是正邪交争,局部气血不利所致肌肉紧张的情况,和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的病机一样。外感表证的时候,大家可以体会,揉一揉风池、风府穴,会觉得疼痛感比平时明显,就是这个道理。在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也有类似的提示。

除了头项强痛以外,体痛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一身尽痛,甚至四肢、肌肉、关节、全身上下都有酸痛的感觉。如果你得过重感冒,可以好好回忆一下。腰痛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症状,一说腰痛,很多人会认为腰为肾之府,有肾虚,这都是先入为主了。看到腰痛,是表证还是肾虚,必须要有各自的诊断依据。辨证为表证,若出现腰痛我们应当从表论治。

大家可以在纸上画个圈,类比人体或者一个国家,邪气由外侵袭而来,叫外感,敌人攻打你的国家叫侵略。正气奋起与之相争,正邪相争于体表,就是表证。正气是一种功能,是抽象的,抵御外界邪气的、维持正常生命活力的功能,就是正气,主要是阳、气。阳、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们藏在哪里呢?就藏在津液和血里面,要依附于有形的物质才能存在。就像大家喝水的时候,你喝的是一杯热水,热藏在水里面,要是杯子里面没有了水,哪来的热呢?

正气要到体表与邪相争,阳、气是无形的,首先就需要把我们体内的阴分物质,津、血调动到体表。只有津液、血液到了体表,津液所藏的阳和气才能到体表。津、血在体表多了,壅滞不通,不通则痛,再加上寒主收引,闭塞毛窍,表气郁闭,因此表证的疼痛症状就比较典型。再讲湿邪,湿邪在表同样也会身重疼痛、肢体酸痛、头重如裹。体表的水分、津液、血液多了,身体会疼,当然也会水肿,所以含有麻黄的越婢汤可以治疗水肿。如“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呕逆是因为正邪交争于表,正气要从里到表、由下到上、由内到外,去与邪气相争于体表,气机再往上冲的过程当中,胃气也随之而上,有些人如果胃肠虚弱,就会引起呕逆的表现。如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桂枝汤证本身也有气上冲,这样的症状都是人体抗邪的一种趋势和功能。当然这里的呕逆我们需要注意,尤其需要跟小柴胡汤证鉴别。呕不见得一定是半表半里。呕逆常见于少阳,比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实表证也有,只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罢了。不要见到呕逆就说少阳,呕逆不见得一定是少阳。

寒主收引、体表气机不通可以导致疼痛,同样可以导致毛窍腠理闭塞不通,所以是无汗的状态。大家想想自己重感冒的时候,是不是发热恶寒的同时身体疼痛,甚至躺在被窝里面身体蜷缩,打寒战。体表的津血多了,疼痛感包括困重感都是存在的。脉浮沉分表里,体表的津血多了,脉里面的津血也比平时多,再加正气的向外、向上趋势,脉就变得浮了。同时没有汗的时候,津血在体表很充实,就像轮胎的胎压一样,越来越高,因此脉就变得浮紧有力了。表证的时候脉是浮的,就像轮胎的胎压一样。如果正气不虚,体表的津血充盛,胎压大,脉就是浮紧有力,紧是有力的,是实脉;如果人体出汗了,津血丢失了一部分,就像把轮胎放放气,胎压下降,脉就变得缓或弱,变得无力,是虚脉。反之我们能推出来,见到一个脉浮紧的患者,说明正气气血充盛,同时说明该患者往往是无汗的状态。因为如果有汗,津血会通过汗出的形式丢失,就不会充盛,脉就会从紧变得缓或弱。因此麻黄汤无汗,脉是浮紧的;桂枝汤有汗,脉是浮缓或浮弱的。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明白了太阳病的常见症状,明白了每个症状背后的病机,再去看其他条文就容易多了。通过本条会发现,描述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恶风,身疼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本条的身疼痛症状格外典型,除了常见的头痛以外,还有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疼痛感非常明显。符合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的诊断标准。这时候大家想身体疼痛非常明显,这个患者身体是有汗还是无汗呢?

前面讲了,表证的时候,津血聚集于体表,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导致的身体疼痛当然也跟寒邪的凝滞、寒主收引相关,冬天冷,摔一跤比夏天摔一跤痛多了,就是这个道理。疼痛感越重,说明津血聚集、气机不通的程度越重。如果出汗了,津血以发汗的形式散去,身体就不疼痛了。邪气随着汗出而去,于是汗出邪去脉静身凉,表证就好了。当然身体也就不疼痛了。表证没有汗的时候,身体疼痛,一旦发汗解表,汗出来了,身体就不疼痛了,因此身体疼痛与有无汗出是有关系的。津液聚集于体表,没有汗,就疼痛;津液以汗出的形式散去,疼痛就缓解了。因此我们说,身体疼痛的病机是正邪交争于体表,津液聚集于体表,欲汗出不得汗出。同样道理,正是因为欲汗出而不汗出,导致了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所以表证的治法就是发汗,因势利导地发汗。

既然邪从外来,我们让邪气从哪来还回哪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汗法。通过发汗,让邪气随着汗出而去。之前有人问:表证是不是一定要发汗?发汗只是一种办法,是通过发汗达到去除邪气的目的。中医的正气、邪气都是抽象的,把一切致病因素都称之为邪气,既然外感是邪气外来,那让邪气从汗出而表解,因此不发汗邪气是不会解除的。发汗不是发大汗,而是微微汗出,就像桂枝汤条文说的“遍身 img 微似有汗者益佳”。同时要注意,发汗是方法,不是目的,祛邪解表才是目的。

本条还有个“喘”的症状。临床中我们要抓主症,什么是主症?就是能帮我们确定六经和方证的症状,才是主症。麻黄汤证的时候,患者可不可以出现咳嗽、喘?可能会咳嗽、可能会喘,但是咳嗽和喘不是一定会出现的。换句话说,患者有咳嗽和没有咳嗽,有喘和没有喘,并不影响我们辨证麻黄汤证,也不影响运用麻黄汤。我们是辨证论治的,只要辨证有麻黄汤证,无论有无咳嗽和喘的症状,都可以治。大家要明白,我们关注的不是症状,而是透过症状看他背后的证。所以,麻黄汤可以用于咳嗽,也可以用于喘,也可以用于其他疾病,无论什么疾病,只要有麻黄汤证就可以用,有是证用是方,所以辨证论治最简单了,世间所有疾病,在我们看来,证只有六个,也就是六经。

本条麻黄汤是恶风,不是恶寒。桂枝汤证也有恶寒。不都是恶风。比如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可见麻黄汤也有恶风,桂枝汤也有恶寒,所以一般都认为麻黄汤恶寒,桂枝汤恶风,是不对的。我们可以把恶寒、恶风都看作是机体体表对外界的一种反应。需要注意,不是说见到恶寒、恶风就是表证,一定要和其他症状结合起来看,比如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说明阳明病里热的时候,也会有恶风、恶寒。少阴病会有恶寒,少阳病、厥阴病有寒热往来,也有恶寒。太阴病属里虚寒,阳气不足,也会有恶寒。因此孤症不辨,单独的一个症状无法辨别六经,一定要和其他症状结合起来,两点才能成一线,三点才能成一面,症状越多越好。

第35条具备了发热恶风、身疼痛、无汗的表证特点,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因此这是太阳病,身体疼痛和无汗是互为影响的。此时的关键症状是无汗,因为无汗,所以身体疼痛明显,因为无汗,我们可以反推出来此时脉是浮紧有力的。表证的治法就是汗法,因此仲景采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

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诊断不清楚,就没办法去治疗。中医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何强调先辨证再论治,中医辨的证就是诊断。西医诊断主要依据包含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中医的诊断、辨证不依赖西医学所谓的辅助检查,没有抽血化验、没有超声、没有胸片没有CT等,也不看是细菌还是病毒,只看症状反应,只从望闻问切四个角度来诊断,当然西医学的辅助检查结果也能给我们提示,但不应该作为我们中医的诊断标准。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肆虐,病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虽然归属于疫病,但治疗依然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

六经辨证体系下,病位只有三种,表、里、半表半里。我们需要掌握三个病位的诊断标准,因为我们依靠诊断标准才能辨别一个发热患者是表证还是里证,还是半表半里证。表证的典型的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掌握诊断标准的意义在于,临床上见到一个患者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就高度提示我们这是个表证。所以张仲景才能高度凝练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提纲条文,意思是见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太阳病。

表证的典型诊断标准就是麻黄汤证,需要我们牢牢掌握。邪从外来,正邪交争于体表,欲汗而不得汗,出现了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我们要把这5点当作麻黄汤证绝对的典型的标准,意思是见到这5个症状,越多越好,诊断为麻黄汤证肯定无疑。 fNxNydjujbylc2DC11Qu007VH9ZJx6nTa2acTf8OMa7o/LvPFIChdEBQObL3DK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