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讲:
桂枝汤方证(中)

麻黄汤和桂枝汤是太阳病的基本方证。太阳病分为伤寒和中风,也就是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常见特点就是发热、恶风、有汗出、脉浮缓。而与此对应的麻黄汤证的常见特点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表4 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症状鉴别

img

上述症状特点,也可以说是诊断要点。其中麻黄汤、桂枝汤最大的鉴别点在于有无汗出,有汗是桂枝汤、无汗是麻黄汤。因为无汗,津液相对充足,所以身疼痛、脉浮紧,因为有汗,津液有所丢失,所以脉浮缓或浮弱,身疼痛症状不明显,所以在桂枝汤条文中只有一个头痛的描述,并无其他身疼痛的症状。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有汗用桂枝汤类方,无汗用麻黄汤类方。第95条,张仲景说这是太阳病,具体症状为发热、汗出,所以我们就直接确定了这是桂枝汤方证。至于后面的“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都是病机解释,并不重要。第53条说“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弱卫强,荣弱就是津血不足,荣卫不和,用桂枝汤微微发汗,使荣卫和则愈。

荣卫不和是一种理论解释,我们可以不用管,因为经方更多的时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还是通过具体的四诊症状来判断出六经和方证。有是证用是方。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里边有表证,也有外证的描述,也有内、外的说法。我们拓展一下关于表证和外证。

论中对于表证的描述,具体有:表证仍在、病在表、表未解也、欲攻其表、表里俱虚、阳气怫郁在表、汗出表和故也、表解而不了了者、须表里实、表虚里实、表里俱热、其表不解、无表证者、仍在表也、无表里证、表证仍在、当先解表、解表宜桂枝汤、伤寒表不解、不可攻表、急当救表、救表宜桂枝汤、表热里寒、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汤、无表证、表里不解者、有表里证、表解者乃可攻之、表解里未和也。

论中对于外证的描述,具体有:外证未解、欲解外者、浮为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当消息和解其外、此外欲解、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外解已、外证未解、欲解外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内寒外热、里寒外热、外证未除、其人外气怫郁、外已解也、外不解、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外证未去者、不得复有外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太阳病的病位在表,属于表证。第42条、44条都有外证未解。我们会发现在《伤寒论》里边,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所以我们说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这里的外证其实就是表证的意思。表和里对应,内和外对应。表和外是一个意思,里和内是一个意思,所以在第148条有“半在里半在外”的说法,就是半在里半在表,所以半表半里出自第148条。

有表证(外证)就需要解表,解表就是汗法。所以第42条说,太阳病,外证未解,治法是当以汗解。而太阳病里面,发汗解表的方剂主要分为麻黄汤和桂枝汤两大类型,具体如何辨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就需要牢牢掌握二者的鉴别点,就是在太阳病的基础上,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第42条虽然没有提有无汗出,但是提到了“脉浮弱者”。无汗的时候津液相对充足,正气充足,正邪交争有力,所以恶寒、身疼痛、脉浮紧。有汗的时候津液相对不足,所以脉浮缓或浮弱。通过这里的脉浮弱,我们能够反推出来其实是有汗的,脉浮弱是因为汗出导致津液有所丢失,所以本条是桂枝汤方证而不是麻黄汤方证。用桂枝汤微微发汗而不伤人体的津液。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4条也是一样的,太阳病,外证未解,也就是表证存在,有表就需要解表。下法是针对里证的,所以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仍然需要解表,也就是解外。太阳病的解表,无非是麻黄或者桂枝类方。需要通过有汗无汗或者脉浮紧、脉浮弱判断。根据仲景说宜桂枝汤来推测,可能同时伴有汗出或脉浮弱。可以和第42条结合起来看。假如44条脉不弱,而是恶寒、脉浮紧,麻黄汤照样可以给服。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病位在表,应该发汗,但是发汗之后不解。自仲景起才有半表半里的病位概念。在仲景之前,古人认为病位只有表里,发汗就能解决表证的问题。通过“先发汗不解”,所以古人认为病位不在表,不在表就在里,所以给予里证的治法就是下法。这就是“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的逻辑。

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本质就是辨病位的表、里、半表半里,辨病性的阴阳,具体为寒热、虚实。通过四诊达到辨六经,舌脉也是为辨六经服务的。脉诊如何确定六经呢?重点有三句话,大家牢牢记住。脉浮沉定表里,脉迟数定寒热,脉沉取有力无力定虚实。本条的脉浮,说明病位在表,是表证。表证不能给予下法。所以本条说“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怎么办呢?既然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也就是给予解表的汗法即可。下一步,继续辨方证,是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方证?因为先发过汗,然后又复下之,损伤了津液正气,是相对虚损的状态,所以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一般表证的时候,通过发汗都能解决问题,部分情况下,发汗后表证也缓解了,过了半日,复烦。这里是脉浮数,没有提脉浮紧还是脉浮缓,也没有提此时有汗还是无汗,确定不了是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最起码没有明显的麻黄汤证。那就根据下面的一条原则:已发汗后,不用麻黄。因为发汗后津液已伤。不论是经方的重阳,还是温病的重阴思想,关注的都是津液。但这句话也不是绝对的。经常有人问我,服完麻黄汤后,发过汗了,还能继续用麻黄汤吗?要看情况,比如服麻黄汤后,也出汗了,症状缓解了,但麻黄汤证依然存在,表现为无汗、脉浮紧,仍然需要继续给予麻黄汤,因为我们是辨证论治的,有是证用是方。但麻黄汤的剂量需要减量,同时一定注意见汗止后服、不能过汗大汗。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两条一个冠名阳明病,一个冠名太阴病,我们还要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病例。第234条的症状是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单纯看这三个症状,可以见于太阴病。太阴病里虚寒,也就是阳虚,可以表现为脉迟,脉迟数定寒热,脉数为热,脉迟为寒。同时阳虚不能固摄津液,表现为体表自汗。阳虚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恶寒的表现,汗出之后会更加明显。所以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可以见于太阴病。

但是本条冠名的是阳明病。可能是这个患者有一些阳明病的表现,阳明病是里实热证,脉沉数有力才对,阳明病热盛,可以逼迫津液外泄表现为汗出多、微恶寒,比如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但根据本条的脉迟,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阳明病。仲景认为这是表未解,也就是表证。但是上述三个症状对表证的诊断依据不足,应该还存在其他症状表现才能确定。关键看下面,仲景认为这是表未解。那有表就解表,解表就是发汗。本条有汗出,同时脉迟,说明津液虚损不足,那就是桂枝汤证,所以仲景给予桂枝汤。可见仲景的临床思路很清晰,先辨认出这是表证,表证的治法是固定且唯一的,就是发汗,然后再辨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若脉迟或弱明显,也可以再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第276条冠名太阴病,只有一个脉浮的症状,给予的治疗是可发汗、宜桂枝汤,说明仲景认为本条是表证,且津液不足,因此推测来看,应该存在汗出或脉浮缓或脉浮弱的情况。而本条冠名为太阴病,说明可能存在太阴病的下利的情况。也就是太阴病基础上,表证未解,因津液不足,所以用桂枝汤。符合桂枝汤的方证特点。

大家注意,在《伤寒论》中,表里合病,常见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其中太阳阳明合病的治疗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先解表,表解之后再治里,先表后里;第2种是表里双解;而太阳太阴合病在上述2种治疗策略基础上,还有第3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里证急迫明显的时候,可以先里后表。

无论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只要有表,那就可以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第234、276条其实讲述的主要还是治疗策略问题,先解表,表解再治里。麻黄汤和桂枝汤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无汗、有汗,本质上也是津液虚不虚的问题。234条的脉迟、276条的太阴病,说明津液不足,所以解表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

桂枝汤证的诊断要点就是桂枝汤证的常见症状表现,需要和麻黄汤证对应来看,本节课开篇的表(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鉴别)的症状,需要大家牢记。另外根据病机来诊断,只要是太阳病,津液不足,就是桂枝汤证。需要注意,津液不足常常表现为汗出,所以太阳病+汗出=桂枝汤,太阳病+无汗=麻黄汤。当然津液不足也可以表现为脉浮缓、浮弱。或者本身津液不足(太阴病)基础上的太阳病。都是桂枝汤证。 MyQiHdrLG/NFLfV1ESNOc5l6GdPbI51K7yhEKYWTe92IYpOhon4IfuXEKw8NHz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