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这里只能说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标本中出于《素问·六微旨大论》。首先要明确的它的本不是阴阳,而是天地之间运行的六气,它的标才是阴阳。因为到了后天事物的变化,所以有了厥阴和阳明,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和六气相对,这就形成了天地之间用阴阳认识气的运行变化一定是气的运行变化,所以就是太阳寒水之气。中化从标和从本,容易理解的是从本。阴阳有属性,六气有阴阳的属性,它们是同一类的,同气相求,那肯定是从本了。如果刚好是相反的,那么就是可标可本,所以从本的,那就是太阴和少阳,可标可本的,就是太阳和少阴。难点是从中的两个阳明和厥阴在开阖枢里面,二者同主阖,偏偏在标本中二者同时是从中化的。从中化这一个用脏腑经脉相表里可以理解。但是我个人认为,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以及《伤寒论》自序里面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那么这两个五与河图的五是相对应的。回到河图,东方三八厥阴肝乙木,少阳胆甲木,厥阴一阖回去不是没有了,阖厥阴、开太阳体现的刚好是少火生气之力。厥阴从中化,正常的。当然因为我们看病是看异常的,那就是中化太过是绝对为火,因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同理,中央戊己土,戊土阳明,它也是主阖的。它阖回去降到地下面,这个土就是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木从火化,燥从湿化。所以李老就提出来,阳明之降乃人生最大的降机。这个阳明,不光是我刚刚解释的中央戊己土的这个戊土的阳明,包括了十二经气土里面的肺、大肠,属于燥金阳明。但是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就是源于中化的这个道理。
2.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下,燥从湿化,另外一个角度还是在河图这一个层面的认识。昨天讲的河图以土为中心论的中央戊己土的燥从湿化,今天补充一下西方四九。根据气机运行的规律九九归一。在土这里它是不用成数十,只用五,那么四九这一个金气在生成水的过程当中,它必然经过图五这一个湿才能够化生出丽水,天地的规律如此,所以燥肯定是从湿化,这是一个大的规律。生理病理都如此,这就涉及了什么?涉及那天我们讲的对太阴的理解,就是我们对这个最大的阴你是怎么理解的?主气规律是一种,客气规律是一种,在河图这里面那天我已经讲过,那么这里面也是一种。这就说明标本中虽然在《六微旨大论》里面,它已经用简单的几句话,它是一个多维的涉及了不同维度天地运行规律的融合,然后体现在眼见为实的我们人世间的这一个维度理念。那么《六微旨大论》给出了这么几句话。
3.昨天讲的燥从湿化的临床理论,我觉得仅从理论上这样去传播或者讲解没有落到实处。在临床非常典型的一个症状,老百姓把它叫作便秘。它的临床表现可以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十五天、二十天。我在临床见到一个便秘时间最长的病人,二十天没有大便,但是没有腹胀,正常进食。吃泻药有用,但拉出的大便不是干硬羊矢状,而是稀软的,甚至是稀烂的。吃完泻药之后,症状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医生就需要找到治病的根本。这种就是阳明的燥,从中太过,从中变成了太阴的湿邪太盛,太阴湿邪太盛,它的临床表现就像一堆淤泥。所以这个时候脾气是呆滞的,病人能装东西,但是它的运化功能是一种呆的状态,所以病人没有任何感觉。治疗的方法就是李可老中医概括的一个病机。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不去直接对治阳明燥热,而是通过健运太阴这个药,就是重剂的白术,也就是滋液润便或者滋液通便。一味药在健运太阴的同时,可对治阳明之燥热,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燥从湿化在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的对治方法。
另外一个常见的症状是腹胀。我今年治了一个小孩。他肚子胀到青筋暴露,就像小儿胆道闭锁病那样,但是做了检查没有异常。那么之前的治疗右降的、阖阳明的方药几乎都给了,所以当时我用的是通过健运太阴治疗的方法。当时就说这种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这么实的一个证,我们所看到的象,如果说右降不行,你再右降也是没有用的,理气也没有用,这个时候就应升脾。脾不升的时候,根据圆运动,脾不升,则肝也不升。所以厥阴和中气也就是肝脾是同时下陷的。那么这个方药是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去掉了猪苓、茯苓,加了桔梗和岭南的一个中草药——鸡蛋花,五个药,桂枝、桔梗、泽泻、白术,常用的药量是桂枝2g,桔梗3g,泽泻5g,白术10g,鸡蛋花根据舌苔,用10~30g。这个小孩吃了药,腹胀就减轻了,很快就恢复了。这看到的是阳明主阖的功能、降的功能失常。那么肺、胆、胃、大肠同时不降,但是对治的方法就是因为它从中,表现为太阴这一个主散精功能的失常。
你看这样会不会更好一点,落到实处?我们有病例,有实实在在的象,又有对治的方法,又有治疗成功的一套理法方药,这样展现出来,跟这样单纯的你问一个大的概念,哪怕我讲到了河图,大家都觉得已经是玄学了,你那个河图在天上,你怎么能跟临床实实在在的病了的人联系在一起,是很难的,但是一旦有个病例的佐证,相对来说,我觉得就容易让大家明理。现在的关键是明理,而不是学这个方药它是治什么病的。同样是这样一个阳明不降,气一元象万千,万千的象在你面前,你如何做到由博返约,回到李老提的以病机统万病,执万病之牛耳,这是目前中医传承的难点。
能够回到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就学会了。我想你和我想做的事应该是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