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可老中医留给世人的只有一本他的个人专辑,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病的学术思想留给三代门人的只有4页纸,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七大条,就是从这里面的内容凝练出来的,而且2012年春节他是在广州南方医院与我们一起度过的,留给了基地两页纸,其中写到了“气一元论是我们从事医疗活动的总原则,它的理、法、方、药四大环节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铁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医才能复兴并传之万世”。这是当年2月23号晚上写的。因此李老的学术思想融合了《易经》在临床当中诊治每一个病人。这是医易的结合。他把郑钦安的“坎为水,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与彭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两个人的学术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本气自病,包括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也就是先天肾气跟后天胃气共同构成的混元一气,就是人的本气。所以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的话就是指的这个本气。那么先天肾气就是钦安的学术思想,坎中这一点真阳它来源于哪里,是来源于先天乾坤两卦,火生土、土伏火,它们化合而成的后天八卦乾坤退位以坎为主的坎为水,李老的观点是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所以这个火生土说的就是先天这一点真阳,这个真阳是原动力,此火一动,四维升降各循其道,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熄,阳根被拔,生命终结。所以这个火是在我们人身上每一个人的阳根所在的地方,又叫生生之源,这是火生土。那么土伏火呢,就是指的后天胃气,又叫中气,这个(又)是先天肾气之根,生命之延续全赖这一中气的滋养灌溉,这个就是彭子的思想。中气,彭子认为是天地大气所生,是生成万物的根本,名中气其实就是钦安理念说的元气,但是那个时空和我们生存的时空以及人身遵循着同一个规律: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因此在人身上这个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右降,也就是脾升胃降,斡旋运转不停,首先是五脏得养,生生不息。这一个大的概念就叫作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也就是治病的时候治太阴,保少阴。
2.除了这两个根本的先后天本气自病的混元一气,人的活力和生机也就是我们活得更好的所需的三要素,也就是生命的三要素:根气、中气、萌芽。难的是中气这一块除了脾和胃,还有一个肺。肺在经脉里面属于手太阴,但是在四季五方一元气这一个时立气布时空里面对应西方,对应秋,西方庚辛金,肺对应的是属阴的那一个辛金,肺具有太阴土、西方金、(具)土金二德。中央戊己土里面胃属于土是阳土,同时在经脉里面胃又属于足阳明胃经,所以胃也具有土金二德。另外一个大的病机的来源就是源于肺胃皆具土金二德,这两个又具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二者同主降。因此在右降的道路当中,这两个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治疗大病的时候是根本。立足到主气规律,结合肺胃主降的功能,李老提出了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的降机。但同时他也提出了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另外一个生命规律是立足脏腑认识,五脏是人身的根本。在中土这一块,用三阴三阳认识,只有太阴和阳明,那么太阴对应脾,阳明对应胃,这个时候阳明的燥热,因为以五脏为根本,在五脏三阴本气不够的时候出现了阳明的燥热,必须记住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很多肠癌的病人,哪怕是大便很干硬,甚至是黏腻,你要用清解这种燥热火凉药的同时,一定不能伤害了跟它最接近的太阴的本气,那么李老总结出了重剂的白术,借用太阴可以对治阳明燥热,也就是滋液通便也。这是其中的一个大的规律。
3.东方乃萌芽,源于天地的规律——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应用三阴三阳理论认识,对应的是厥阴,也就是主气规律里面厥阴初之气它的和缓有序的升发。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肝风、肝阳这一理论与肝有关,其实源于东方两个木,除了肝还有一个木,就是胆。那么胆在春这一个初之气的重要性,(得)回到《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来理解)。因为胆属于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这种少火生气之力,就是晨和春的那种景象,肝是主升,胆主降。肝升得不好往往是源于胆降得不到位,因此李老就提出了甲胆一降,相火下秘,阳根深固。同时甲胆一降,乙木自升,生化无穷。这也是《伤寒论》29条,芍药甘草、甘草干姜、四逆和调胃承气汤4个方放在1个条文里面的道理。
4.甲胆这一个大的概念,这种规律在疾病和方药体现(最典型)就是《伤寒论》里面的真武汤,真武汤里面的芍药起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李老把真武汤归于理中汤的类方。他说:“真武汤用芍药,乃是降胆甲木,酸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之中,成为坎中一阳。只有降得到位才能生化无穷。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奥义在此。一切属于少阴太阴两虚之证,真武汤完全可以胜任。”这里面体现出来的包括芍药甘草汤,就是土载木的道理。
5.二者(生命根本与生命三要素)的融合:火生土、土伏火、土载木,融合起来对于三阴的虚寒证,除了刚刚讲的这些,还有一个三阴虚寒湿,这一块也就是肝、脾、肾虚寒湿出现的病机,(这)一个大的规律,就是李老书上的温氏奔豚汤。基地在经过大量的临床总结之后,总结出了三阴虚寒湿方、三阴寒湿方,源于三阴虚寒之后,三阴自身的本位本气虚化寒化之后出现的水气的上逆,寒湿阴霾的上逆,但是上逆之后变成了一个实证,这个实证的源头是虚寒,所以因为虚寒阳不化阴必有阴虚,但是(寒)湿邪在那里怎么解决阴不足?这里面利用了一个土生金、金生水的药,所以在这一个大的病机框架里面,我们凝练出了古中医精要,这里面的一大部分病机就是源于这样一个规律,阴阳俱损。这(就)是中医学,就是说阴和阳它不是半斤对八两,必有其主次,而且火生土、土伏火。土伏火的这一个概念里面,按照中国文化天圆地方,最稳健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绝对最稳健的一种方法,就是炙甘草是附子的两倍这种的用药量。
6.说到阳明这一块,阳明本位本气是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但是因为它的气是往下降的,一旦不降,必然逆上,逆上之后就产生热火二邪,这就导致燥热火邪为害。如果怎么清解都清解不了的时候,这个时候除了太阴那一块是一个大的规律,一定要想到《伤寒论》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一个阳土它的本体是什么?相对燥、热、火三个邪,它的本体归结为液、津、血三者为主,当然气津也包含在内。所以恢复阳明本体液津血的匮乏是截断阳明界面燥热火邪的源头。这个方(可参考)《伤寒杂病论》太阳篇的炙甘草汤。《温病条辨》吴塘先生下焦篇的复脉汤就是源于这里,这也是一个大的病机,这个病机用的比较好的还有东垣补土派,比方说他的调卫汤、清胃散,就是源于这样一个规律所创的方而对治的病,尤其是他的调卫汤是卫气的卫,恢复卫气的功能,重在解决液津血的不够,这个阴分的不够,但是不是直接的填阴滋阴,而是通过化合的作用,通过增强阳明本体液精血。
7.还有一个大的病机规律,一旦有了伏邪,比方说在太阴界面,这个太阴如果是一脏五腑至阴土里面的伏邪、六气皆可以伏。这就是(临床常用的)人参败毒散;如果是以火为主,那么升阳散火汤可用;如果是郁热伏在这里,又产生了其他(邪气胶结),比方是其他地方的癌症,那么杨栗山先生的升降散(可选用)。所以这一个伏邪就像李老书上说的,伤风不醒变成痨,这个伏邪一定要出来。这一种伏邪,六气都可以成为伏邪。所以伏邪是中医病机的一大块。还有一个比较难理解的伏邪,就是阳明界面的伏邪。不管是什么气到了阳明界面,因为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全部变成了阳明界面的燥热火的话,这个伏邪停留在这里,因为主气规律,阳明是在五之气,那么下面就是终之气——太阳寒水之气,也就是元气所在的地方。所以这个燥热火邪必耗肾水,也就是阳明伏热必耗肾水,那么肾水的不够又会产生邪热,这样二者互相影响导致(成为)其他界面出现气机乖乱的两个源头,这个情况在一些免疫性疾病里面可遇到。这一种病机往往是你看不到的,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在古中医精要里面把这些病机提出来了。这只是说燥热,因为(元)阳和(肾)水之间直接的关系,但是水又为什么少呢?如果说先天一点真阳乃是人身的原动力,这个阴是靠阳来化和、统一的,那么阴的不够也有可能是少阴界面的寒毒,而且阳明的伏热总清解不完的时候,也可能是少阴界面的寒毒而导致的,因为水寒龙火飞、飞到阳明界面就形成阳明界面(的火),它就不是寒了,而是火了,这样就导致少阴元阳不够生寒与阳明界面本体不够生燥热火,甚至直接化火,(这两个)成为疾病的两个主要矛盾,需要同时解决。古中医精要大概的源头是源于这些大的概念,具体的细节,包括络病学说、伏邪详细的(未论),只给了一个精要,在临床当中绝对不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