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昨天讲了桂枝汤土木关系,也就是厥阴与中气的关系。从营卫角度认识,《内经》的营卫观点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营卫不完全一致,我个人认为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内经》营卫学说的临床应用。
2.针对桂枝汤,我们熟知的桂枝本为解肌,桂枝汤的病机“营弱卫强”,或者“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历代还有医家提出来是“营强卫弱”,为什么这样说呢?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失常了,就会出现恶风;营强就会出现发热汗出,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样解释也是正确的。另外一些医家提出来营卫都弱,卫气在外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没法发挥,因“营在脉内,卫在脉外”,在内的营也是弱的,很简单,比方说脉缓。如果这样理解,桂枝汤就有三种营卫的认识,在临床当中,我个人的体会,这三种观点都正确。
3.如果说营强有热,医家就提出芍药的作用——泄营热;如果说营弱,那么芍药就是养阴的,如四物汤。再加上姜枣草这三个药,尤其是对大枣的参悟就相当于膏汁类的作用,在土里面就涉及《灵枢·决气》里面的概念,液、津和一部分血。我们知道炙甘草汤中大枣是30枚,当归四逆汤中大枣是25枚,苓桂枣甘汤中大枣是15枚,大枣的这个作用能强壮液和津这一块,津液我们觉得属于阴分,胡希恕老先生的观点:津液就是指的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功能重在人体津和液是否充实强健。因此这样理解,桂枝汤这三种观点都对。
4.这样学中医就需要“格物致知”,病的机理清晰了,再开始派兵遣将,主将是什么,辅助的兵力是什么,这些兵力各有什么样的优势与特长。对每一个药的“格物”在临床的时候非常重要,药到底是滋阴的还是润燥的还是清热的,必须回到《神农本草经》,药物禀“天之气、地之味”化合而成的天地一气的和气之偏,这样来认识每一味药在临床当中的使用,相对而言我们就会精准一些。因此,学习中医理法方药是一个顺序,药方法理也是一个顺序。我在带徒的过程当中把这两个方法交叉起来,融合起来让大家来学。这样学会一个理,我就知道这个理下面我要用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方,什么样的药,知道这个药和其他的药搭配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它的法是什么,理是什么,反复这样临床验证和理论的参悟,就能够明白中医学的(真正)阴阳五行。
5.因此桂枝汤这五个药把营卫协调了,立足营卫的这个角度,就是调和营卫,调和什么样的营卫,前面讲了三个关系的营卫。关于血脉,昨天讲过桂枝,它能够通心脉的,我们有桂甘龙牡汤,桂枝甘草汤“其人叉手自冒心”,觉得这样按压就舒服一点。
芍药在血脉里面,因为营在脉内,刚刚也讲了,如果你认为芍药是泄营热的,那也到了脉内,如果你认为是养阴的,比方说四物汤养阴血,也是在脉内。卫在脉外,按照桂枝汤这个方的配伍就对应桂枝了。这就是桂枝汤简单的五个药,土载木,恢复厥阴起步,包括了甲乙木的协调,从营卫这个角度认识脉内和脉外的协调,从血脉这一块来认识寒热——它的脉内营热和脉外卫气失用。
6.这样就把这条病机线路“厥阴中气营卫血脉”通过桂枝汤跟大家进行了交流,对临床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遇到的是这条线路的病机,因为这个病机引起了其他的问题,比方说高热,吃了退烧药汗出热退了,但是药效一过再一次高热。这时候的高热并没有伴随汗出,你来开方的时候,需不需要给桂枝汤呢?答案是必须要给,因为“汗出、恶风、脉缓、发热”的桂枝汤证这个气已经陷到了病人的体内,即使你在看病的当下,病人高热没有汗出,也要给桂枝汤。所以刘吉人提出了《伏邪新书》的一些观点,这种伏邪的观念在治疑难杂病的时候是需要医者考虑进去的,不是单纯的疗效怎么样,而是怎么样让疗效更快。这种桂枝汤的使用在临床太多了,包括《中气与临床》一书里面有一个陈某患肺炎的,当时我开的就是含有桂枝汤的一个方治疗高热。今天把厥阴中气营卫血脉通过桂枝汤这个方进行了初步的讲解,谢谢大家。